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体育运动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39:37

阅读人数: 979

本文主题: 体育对人生的影响

原标题:体育运动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我在家里看新闻,马上就到冬奥会了,我儿子问什么是奥运会啊?他还小,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想了下我说,就是一群人跑啊、跳啊,看谁先到就胜利,而冬奥会就是冬天去雪上跑、去冰上跳。孩子说,我才不要跟他们比呢,为什么要跟别人比啊?

我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运动为什么要跟别人比?

成人会说,奥运会是挑战人类极限,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是对人类自身限制的超越。人都是寿命有限的,于是超越这种生命的限制、向死而生便成为人类的不竭精神来源。作为大学老师,我当然认为比起身体上的超越,思想上的不朽和超越要更加抽象而深刻一些,但是对于 来说,探究人类身体极限以及这个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重要的精神财富。当然,这个道理孩子是难以听懂的。

我爸打算送孩子去学跆拳道,我说为什么啊?他说就是为了强身健体,保证以后孩子不被别人欺负,这样也能够保护孩子的自尊,让他长大之后不怕。我说是的,因为我自己从小就很瘦弱,这在我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对培养勇敢的精神没有促进作用。虽然长大之后我胆子还挺大,但是自己胆大起来还是得益于运动。我个子不高,小时候和人踢球,这是容易被人嘲笑的;球飞过来了,我也一般害怕用头去顶,隐约觉得顶不到也会很疼。我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球场上顶进一个球的时刻,那个瞬间,我感觉到了强烈的自信。这就是体育运动带给人的自我效能,它让你慢慢开始敢做你原来害怕的事情。而这个闸门一旦打开,你可能收获更多进取的力量。

毋庸置疑,体育运动给人以勇敢。但我并不觉得勇敢是最重要的。体育运动有输有赢,这就像孩子几十年之后的人生一样,也许起起伏伏,但是无论何时,守住底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体育运动告诉孩子的就是这样一种规则意识。我这一代人,多是独生子女,小时候,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同伴一起玩耍,无人玩耍也就不需要规则,我们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很多时候自己活成了自己认为的世界中心。实际上,没有人处于世界中心,也没有人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与他人共生,就必须有边界,有边界就要有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两个孩子一起玩耍可以让双方都知道自己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世界有不如意,人需要妥协,人需要和他人协商,人有时候需要放弃自己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快乐来遵守约定的规则。而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日后建立社会规则与法律意识,是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习得。

现在的孩子许多如我一般独自长大,而因为家庭环境的整体改善,生活比我这一代更加优渥,父母对其的骄纵也更多。这会让孩子真的不会面对他人,只想要自己制定规则,通常用“我喜欢”一般的自我理由来代替真实理性。面对失败则怒不可遏、推卸责任,欲求成功却喜欢钻空。有时候我甚至都想,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玩个游戏都还要用外挂修改器啊,单机还罢,网游这就是在破坏规则。

但体育运动告诉了孩子,成功必须建立在规则之上。体育运动让孩子必须面对失败,也预演了孩子的成功。胜不骄、败不馁本来应是体育运动中的人生常态,如果缺乏,则人生匮乏。

当一个人长大后跌落谷底时,他一定会想起自己曾经在运动中的失败,如何刻苦练习之后扳回一局。

当一个人站上人生巅峰时,他也一定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在运动中获胜时的不可一世,以及父母告诫他必须谦虚谨慎。

不得不说,孩子的体育运动就是一次次模拟人生,在这样的模拟中,他们学会了正确的人生态度。父母需要做的,也许就是在孩子运动和比赛后,告诉他们,尊重规则、保持自尊、笑对困难、保持成就。

当然,体育运动的功能远不止如此,体育容易产生偶像,偶像的榜样作用可能远胜父母的说教。同时,体育胜利带给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也是其他成绩难以取代的。自己国家的运动员站上某一项目巅峰,也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国家荣耀感。

所以,和孩子一起看冬奥会,陪孩子一起运动吧!制图 张存

体育运动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了不起!致敬自强不息的你们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所有大项的比赛,居金牌榜、奖牌榜第一位,创造了历史。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所有运动员顶着重重困难,顽强拼搏的成果,也是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的集体胜利。

战胜强敌卫冕夺冠 实力源自努力

3月12日,中国轮椅冰壶队战胜了实力强劲的瑞典队夺冠。比赛一开始,中国队以1:2暂时落后,但队员们顶住压力、沉着应战,迅速逆转比赛,继上届冬残奥会后成功实现卫冕。

中国轮椅冰壶队中有一名文静清秀的“90后”女孩,她叫闫卓,出生时就被查出身体残疾,终生无法行走,而北京冬残奥周期中,闫卓还一度患有肾积水,做完手术后,她顽强地重返训练场。冰壶项目的比赛和训练需要长时间身处零度以下的冰场,这对于腿部没有任何知觉的闫卓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中国轮椅冰壶队运动员 闫卓 : 贴了(暖宝宝),前后都有,主场作战也让我们更有信心。

独揽三金 从篮球到滑雪华丽跨界

像闫卓和她的队友们一样,很多中国残奥运动员都用自己的坚持与拼搏在北京冬残奥会创造了佳绩。在越野滑雪赛场上,杨洪琼一人包揽了越野滑雪女子短、中、长距离三个组别坐姿组的冠军,她也成为本次冬残奥会首位获得三枚金牌的女子运动员。

中国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 杨洪琼: 来参加冬奥会前,我就想着能进前八就行,之前也没有跟他们一起比过赛,我们相互之间也不清楚对方的实力。

今年32岁的杨洪琼此前是云南省轮椅篮球队的一员,2018年才跨项到残奥越野滑雪,3月12日的比赛中,她顶着身体不适的巨大压力,赢得了比赛。

中国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 杨洪琼: 我就觉得特别软,特别没劲儿,好像就最后一圈,(教练)就说我赢了(第二名)9秒,让我加油,我想着这是最后一哆嗦了,拼命滑吧。

纪立家:体育改变人生 为国争光是最好感觉

中国代表团既有一人勇夺三金,也有一项比赛包揽了所有奖牌。在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上肢残疾级决赛中,三名“00后”小伙儿包揽了所有奖牌,创造了历史。

中国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 纪立家: 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在雪上滑起来就没有再想过那些事情,体育改变了我,让我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残疾人朋友。

纪立家在6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左前臂,但他从小就有运动天赋,先是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员,2016年又通过选拔加入了河北省残疾人单板滑雪队。在备战北京冬残奥会的六年多时间里,纪立家辗转于黑龙江、上海等地进行训练,基本上没有回过家。

中国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 纪立家: 再接再厉,再夺得金牌。我觉得,以后的人生就是一直做运动员,为国争光,就是最好的感觉了。

本届冬残奥会,不仅中国代表团屡屡创造佳绩,很多外国运动员也不断突破自我,用拼搏诠释了残疾人的体育精神。

伤病和年龄都无法熄灭对滑雪的热爱

加拿大越野滑雪运动员布赖恩·麦基弗已经是第六次参加冬残奥会了,42岁的他在本届冬奥会包揽了越野滑雪视障组长、中、短距离的三块金牌 。迄今为止,他在职业生涯中荣获的残奥金牌已达到惊人的16枚。

加拿大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 布赖恩·麦基弗: 我们尽全力比赛的决心还是比较坚定的,我无法预知结果和奖牌,这是由体育比赛所决定的,我们只是拼尽全力。

布赖恩·麦基弗19岁时,因遗传父亲的眼底黄色斑点症导致视力下降,此后成为残奥越野滑雪选手。尽管伤病和年龄并不能熄灭麦基弗对滑雪的热爱,但他还是决定在本届冬残奥会后退役。

加拿大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 布赖恩•麦基弗: 随着我年龄增大,我速度变慢了。我很高兴能有现在的收获和成绩,我头发都白了,没办法再和这些年轻人一起竞技了,我们期待着和这些年轻人在其他方面合作,比如打蜡或者教练。

罗杰:爬回错过的旗门 一定要完成比赛

在高山滑雪男子全能-站姿比赛中,安道尔选手罗杰·皮格·达维在接近终点的时候不慎摔倒,但他选择爬回上一个错过的旗门。

安道尔冬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 罗杰·皮格·达维: 我能听见现场许多人在喊加油,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动力。我的右腿是我的主要支撑,但是当时它不太能发力了。我太累了,爬起来真的很辛苦,但是那是我当下决心必须要做到的事,我必须要完成比赛。

罗杰最终顺利完赛,获得了第23名的成绩。他是本届冬残奥会安道尔代表团的唯一一名运动员,这次比赛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在单板滑雪女子坡面回转比赛中,39岁的伊朗选手塞迪盖·鲁兹贝在比赛前腿部受伤,她坚持滑完了长550米的赛道。虽然跌跌撞撞,但鲁兹贝向着自己的奥运梦想努力前进的步伐,坚定而自信,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为梦想而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伊朗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 塞迪盖·鲁兹贝: 当我站在赛场上时,现场的所有运动员并不是用看待弱者的眼光看待我,都在为我加油鼓劲,为我喝彩,这对于我来说,非常宝贵和有意义。

先天腿部残疾的鲁兹贝从小就热爱运动,2017年,伊朗残疾人体育联合会滑雪协会成立,并在全国招募滑雪人才,进行单板滑雪专业训练。刚刚生完孩子的鲁兹贝在丈夫的鼓励下刻苦训练,成为伊朗第一位残奥女子单板滑雪运动员。鲁兹贝是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妻子,她要在不同角色中保持平衡,抓紧伊朗五个月的雪期进行训练。在没有雪的时间,她也会登山,进行身体力量的训练。

伊朗残奥单板滑雪运动员 塞迪盖·鲁兹贝: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获得奖牌,我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我已经39岁了,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近这个目标。即便我最终无法获得奖牌,我仍然会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每一天都比前一天的自己更好。

体育,不仅是“身体教育”,更是“人生教育”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扪心自问一下,现在的我们是这样去做的吗?我们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吗?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用繁重的学业和疯狂的补课、不足的运动和缺少睡眠等方式来唤醒孩子们。

对于中国青少年运动能力的缺失,我们可从新闻报道中窥见一二:某地初一班级26名男生中,能做5个以上引体向上的只有2人;对河北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能测试,跑步及引体向上项目的不合格率达到了80%。

运动指标不达标只是一方面,中国青少年的体质问题还能从器官机能的检测中得到反映。

● 联合国世卫组织201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有6亿人近视。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近视率已突破7成,并且还在上升;小学生的近视率也已接近4成。在青少年近视率方面,中国“雄踞”世界第一。

为了改善下一代的健康问题,中国官方一直在想方设法为青少年减负,提倡全民健身。

在以往,课外辅导费占了很大一部分。尽管学校有满满的课程安排,可很多的学生在周末、在寒暑假依然行走在家和补习班的道路上,放假的时间也只是意味着校内的教室已转向了校外教室而已,他们俨然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在高速不停地运转中,身心疲惫。

而发布的双减文件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从各项措施传递的精神来看,从教培行业释放出来的市场容量,或许会被体育产业全面“收容”。

在第二部分明确规定,初中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得超过90分钟,线上课程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且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从而实现“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目标。

对于由此产生的课余时间,文件在第8条专门强调,要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

为了确保这些规定不会沦为一纸空文,文件又在第19条规定,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及培训费用支出减少等情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

如此一来,在青少年不运动原因中排名第4位,占比达到26%的“耽误学习时间”有望得到解决。

双减文件中的这些规定,与全民健身计划遥相呼应。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健博士在“青少年运动不足,拿什么拯救你?”一文中指出运动不足者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

因此,如果说要一定要给孩子们补课的话,其实他们最需要补的课就是体育课了。

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的研究报告表示:体育生以及有运动习惯的学生,为什么自杀现象比较低,因为体育运动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挫折教育。”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对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锻炼。

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这一点谁都知道,但仔细想想,如今孩子的日常生活比从前静态了很多。

打游戏、看电视,屏幕时间支配了孩子的课余生活。那些一天12个小时在户外奔跑、攀爬、游泳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一些孩子来说,即使是校园健身房和体育课都成了他们不感兴趣的事。

所以,只有有组织的团队运动才能让孩子们好好运动一场。他们能花上一整天来奔跑、运动,这会让他们变得更健康、更有食欲、心情更好,同时也能学得更好。

在运动场上,孩子们能学会如何轮流上阵、如何等待轮候、如何在输掉比赛的时候不低头、如何对胜利的对手说声恭喜,学会传球,不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自己。

如今,学校会教孩子们,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成果就要学会团队协作——这是21世纪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教给孩子的——而一支运动队就是孩子学习团队协作的艺术的最佳场所。

有证据表明,重复的动作不仅能提升大脑的整体功能,对于大脑的执行功能的影响尤其大。

执行功能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控制冲动、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规划,最终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听起来是不是正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正在应对的问题?没错,在美国,有11%的儿童正受到注意力缺陷的影响,而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倍。

这些在注意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需要通过一些常规的训练来改善问题,而这些训练提供的好处,团队运动几乎都能提供。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我感觉良好。而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孩子们需要切实地取得成功,并因为他们的成功而获得赞扬,而不是只从父母那里获得表扬,因为那样并不会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孩子们从运动中取得的成就能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继而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自我价值,培养自主性,在别处想要获得这样的好处可不容易。

我国教育大家蔡元培所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从科学角度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体育活动中,青少年为完成活动内容,达到活动目的,需要与其他参与活动的个体接触,在接触中对自我行为、形象能力产生自我评价。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会促进积极的自我知觉。

同时,体育活动内容大都由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等自发选择,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一般可以很好地完成活动内容,可以在活动中寻找到安慰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不良情绪,使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参加体育锻炼者感觉更加轻松,疲劳程度转轻,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样,运动者看起来精神更好,自信心更强,工作学习效率更高,很少感到沮丧,并且健康水平较高。

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体育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体育的作用不仅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是它对人的意志、精神方面的锻炼。”

体育运动是可以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重塑人内在的自我统一性。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