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体育+”融合下的区域突围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42:05

阅读人数: 905

本文主题: 体育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运动健康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愿显著增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不断提升。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36741亿元。如何让体育消费转化为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如何找准符合区域特色的细分赛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体育产业有何深远影响?在4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这些话题成为焦点。记者在会议期间,采集先进省市的典型案例,以期用他山石为我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约为1.5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元。其中,马拉松的商业价值有目共睹。

四川省仁寿县地处“三苏故里”眉山市。仁寿县历经7年,打造了一个“半马”赛事,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田联白金标半程马拉松赛事。今年,这场赛事吸引14.6万人报名,2.5万人参赛,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仁寿县通过一场赛事火爆“出圈”。

据预测,中国马拉松赛事经济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500亿元,未来,马拉松衍生经济规模将超4000亿元。

随着“赛事经济”概念的兴起,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以赛营城”已是诸多城市的共识。

去年,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中国大满贯赛事在北京石景山首钢园举行。首钢园体育馆只有4500个座位,门票销售超5000万元。首钢园又设置了两个室外大屏,门票60元一张,每天有超过1万人次入场。

2024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总收入超8000万元,园区商业零售额达2500万元。

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4天会期为云南各行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9亿元,经济拉动效益约10.5亿元,税收效益5505万元,有效推动了云南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从竞技的赛场到体育消费的“主场”,赛事经济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和成长逻辑。

“以更多元视域谋划‘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会展’‘赛事+商贸’等融合布局,这是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的重要选择。”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十四五”收官之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将聚焦冰雪经济、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体育用品转型升级,全面提振体育消费。

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国22省份发放体育消费券6.4亿元,拉动体育关联消费19.5亿元,形成1比3.05的消费乘数效应,政策工具精准激活了体育内需。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找准符合区域特色的细分赛道,培育区域特有的发展优势。

作为制造业强省,江苏省将发展体育制造业与促进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提振消费等政策一体谋划,让运动“人气”变为产业“财气”。2023年,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9%。

江苏强化全链条政策支撑,不断激发体育制造业创新动能。累计安排2.2亿元,扶持275个体育制造创新项目。以免申即享方式,对冠以“跟着赛事去旅行”、举办有较大影响力赛事的社会机构给予奖补,预计奖补规模超2000万元。联合有关银行迭代推出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方案,设立“金融贷”绿色通道,累计服务体育企业1300余家,投放信贷资金超过21亿元。

同时,江苏创新开展特色运动项目产业链研究,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向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延伸,提高全产业链竞争力。目前,已形成马拉松、自行车、水上、冰雪、钓鱼等五个产业链的图谱和重点企业清单。

海澜集团作为江苏省知名服装生产企业,融合叠加体育、旅游、文化、商业等优质资源,先后建成海澜飞马水城、海澜体育公园等设施,今年将承办多项全国及以上赛事活动,估计引进人流超百万人次;江苏天马网络科技集团打造全品类、全体验的体育新零售场景,拥有100多家线上零售店、100多家多品类运动实体店铺。

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四川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了天然舞台。四川以“让山地颜值变产业价值”为理念,持续打造“跟着赛事游四川”品牌,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2023年,四川推动5个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县先行先试,将横断山脉的“七脉六江”整体打包,打造全球罕有的垂直海拔梯度运动带。其中,乐山依托大峨眉和小凉山自然景点,串联山地、梯田、森林等多元地貌,打造沙湾美女峰超级越野赛等不同主题赛事,让“小众探险”走向“大众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深度重构体育产业生态,推动体育产业向智能化、融合化、可持续化方向升级。全面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广东省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体育制造业“数智蝶变”,探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推进体育企业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丰富智能制造应用场景,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同时,精心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联动文化和旅游企业、金融机构、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等,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消费促进活动。

江苏省聚焦壮企强链,为体育制造业发展“强筋健体”,围绕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领军体育企业。

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作为全国首个以“体育+科技”为特色的智慧体育众创空间,自2016年开园以来,已成为我国智慧体育产业发展的标杆性载体。截至2024年,园区累计进驻体育科创、平台开发等企业达200家,涵盖智能装备研发、赛事数字化运营、运动健康管理、电子竞技等多元领域,形成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去年园区累计实现总产值约38亿元。(记者 于晓波)

“体育+”融合下的区域突围

信阳:以“体育+文旅”融合提升城市魅力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持续推进,“体育+文旅”紧密结合渐成常态。通过体育赛事、健身休闲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从而激活地方经济,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信阳也不例外。6月中旬,信阳市第二届群众龙舟大赛在关桥与虹桥之间的浉河水域激烈开赛,市民及游客们的呐喊声、喝彩声响彻赛场。再比如,今年以来,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信阳市诸多单位相继开展环北湖徒步活动,让人们欣赏了北湖生态风光,享受到运动健身的乐趣。

不管是登山、漂流、游泳,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自行车比赛等,实际上,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成为体育旅游融合的一分子。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健康中国建设、文旅融合等时代发展新需要的产生,体旅融合已成为不仅能够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还能推动产业升级、弘扬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体育+文旅”深度融合,需要相关部门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旅融合市场;需要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学生在体育和旅游领域的综合能力;需要将体育赛事融入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与。此外,要利用赛事契机,展示地方非遗,通过赛事期间的文化节、展览和表演,向游客和观众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推动旅游、文化、农业等多个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体旅融合的多重效益。

《中国体育报》点赞洛阳“体旅融合”经验:探索发展新路径

“打个比赛被洛阳圈粉,这波体育+文旅的联动我给满分!”来自山西的乒乓球爱好者万佳说。

5月,洛阳牡丹花盛开,万佳和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乒乓球友齐聚河南,参加已开展三年、小有名气的“洛阳球王”活动——这项为配合“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开展的群众乒乓球活动可谓一年一台阶,从搭建“周球王”“月球王”“季球王”“年球王”的竞赛模式到自主经营、自我造血,如今搭上了“体旅融合”的顺风车,吸引了不少周边乒乓球爱好者的踊跃参与。

万佳介绍,参赛期间,他还带着家人逛了龙门石窟、欣赏了洛阳牡丹,未来一定再来河南!

“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全家旅游、一次赴约多番回头。”洛阳体旅融合的愿景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人文历史资源禀赋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优势。近年来,洛阳市体育局坚持“以体促旅、以体彰文、以体兴业、以体营城”,通过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以及“跟着赛事去旅游”等活动,不断拓展“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体旅融合发展路径,努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留量和发展增量,让城市“动”起来、文旅“热”起来、消费“活”起来,体旅融合发展的名片“靓”起来。

2023年,洛阳利用承办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的机会,充分挖掘洛阳特色,传播河洛文化,展现城市魅力。开幕式环节改变了传统的在体育场举办的模式,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文体活动,美轮美奂的灯光舞美、极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使洛阳再度出彩出圈,开幕式期间全网点击量达到2亿+,也为应天门成为洛阳热门旅游打卡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备受瞩目的2024CBSA丁俊晖VS奥沙利文大师赛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举办,两位斯诺克世界顶级高手在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一展球技,让洛阳球迷大饱眼福,也将龙门石窟景区的亮点、特色呈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实现了赛事与文旅的“双向赋能”“双向奔赴”。

近年来洛阳重点打造的元旦长跑暨半程马拉松活动,每年参与人数都近万人。今年本项比赛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0余名跑友参加,其中半数以上为非洛阳户籍跑友。让外地跑友在洛阳参赛期间沉浸式感受洛阳城市魅力、人文景观和特色美食,达到了“城市成全赛事,赛事成就城市”的效果。

洛阳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体旅融合探索,切实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在促进消费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品牌形象,一方面可以扩大城市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体旅融合丰富的旅游体验与文化内涵,创新的旅游产品供给满足了游客个性化、体验式需求。

以“4+3+X”为抓手争创国际体育赛事名城

对于洛阳体旅融合未来发展和走向,洛阳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整合文化与体育资源,打造体旅融合精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体育赛事和活动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景区与体育设施融合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筹划举办“跟着赛事游洛阳”“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吸引游客跟着赛事来旅游,通过旅游关注洛阳赛事,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增量”。

其次要整合旅游与体育设施,打造青春活力城市。加强旅游景区和体育设施融合建设,在旅游景区内配套建设健身步道、自行车道、露营地等体育休闲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多体育旅游体验。同时,利用体育场馆举办各类旅游活动和文化展览,提高体育场馆综合利用率,实现旅游与体育设施共享共用。

该负责人同时介绍,洛阳市将以“4+3+X”(4指的是足球、乒乓球、自行车、围棋;3指的是户外运动、电竞、体育培训;X指的是若干个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赛事)赛事体系为核心,聚焦“国际体育赛事名城”目标,通过赛事提质、产业融合、品牌塑造三链协同,力争实现年度赛事引流游客突破百万人次,真正将城市打造成“来了就参赛、赛完就旅游”的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推动体育旅游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为洛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