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第七天》我才明白:活着的困境,是未死已见的荒诞
余华的《第七天》,以亡灵杨飞死后七日的游荡为线索,撕开现实世界的疮疤。书中没有孟婆汤与奈何桥,只有比人间更真实的“死无葬身之地”。当生与死的界限被模糊,那些被掩盖的强拆、弃婴、鼠族、瞒报的死亡……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出现代社会的集体病症。
余华曾说:“《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这部充满魔幻色彩的小说,实则是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预言—— 我们追逐的体面生活,或许只是一场精致的荒诞剧。
杨飞死后的第一天,便在殡仪馆目睹了赤裸的阶级分化。
普通死者坐在塑料椅上,VIP客户躺在真皮沙发里;有人烧着纸iPhone,有人连寿衣都买不起。殡仪馆的“候烧大厅”,俨然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而更讽刺的是,杨飞的死因:餐馆爆炸案被瞒报为“煤气泄漏”,他的尸体成了维稳名单上的一个数字。
书中类似的荒诞比比皆是:强拆中丧命的郑家夫妇,在瓦砾下紧紧相拥;打工妹鼠妹为买iPhone跳楼,尸体被草草掩埋;医院将弃婴当作医疗垃圾处理……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 余华笔下“死无葬身之地”的温柔,反衬出活人世界的残酷。
“当社会将人异化为数据,暴力便成了沉默的共谋。” 杨飞们的悲剧,正是系统性冷漠的产物。
在混沌的死后世界,唯一让杨飞执着的,是对养父杨金彪的寻找。
这个平凡的铁路工人,一生未婚,在垃圾堆里捡到弃婴杨飞后,用全部生命诠释了“父亲”二字的重量。他为养育杨飞放弃爱情,因癌症晚期不愿拖累儿子而离家出走,最终孤独地死在下岗职工聚集的桥洞。 “他是我在世上最后的坐标系。” 杨飞跨越阴阳的追寻,让冰冷的叙事有了温度。
与杨飞父子形成对比的,是商场火灾中丧生的“商场母亲”。她临死前将婴儿塞进通风管,自己化为焦炭。当杨飞在亡灵世界看见她时,她仍在机械地重复托举动作——这是对“母爱”最悲壮的注解。
“亲情是穿透黑暗的微光,让我们敢在深渊边凝视。” 这些未被现实碾碎的情感,成了荒诞世界里最后的救赎。
余华通过“死后七日”的结构,消解了传统生死观的庄严。
在“死无葬身之地”,骨骼残缺的亡灵们平等地分享树皮与溪水,生前因强拆丧命的郑家夫妇终于拥有永恒的家园,被弃的婴儿们围着谭家妈妈唱童谣。 “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这看似乌托邦的描绘,实则是辛辣的反讽——生前的世界,为何容不下这样的平等?
最震撼的一幕,是杨飞与李青在死亡中的重逢。这对因现实压力离婚的夫妻,生前各自困于物欲与虚荣,死后却能在废墟上坦诚相拥。死亡剥离了社会身份,照见了人性的本真。
“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第七天》的亡灵们用存在本身回答:当活着成为荒谬,死亡反而成了觉醒的起点。
时代之疾:我们都是未死去的“鼠族”
书中“鼠族”的隐喻,戳中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
地下防空洞的租客们像老鼠般苟活,吃着地沟油盒饭,用假名躲债,却在墙壁上画满窗户与阳光。他们的故事让人想起杨飞生前的同事——为买房加班猝死的李姓男子,死后账户仍在自动还房贷。 余华用这句黑色幽默,揭开了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
更悲哀的是“洗头妹”刘梅。她因男友送不起iPhone赌气跳楼,死后才发现男友卖肾买的手机早已掉入粪坑。这场闹剧般的死亡,成了消费主义献祭的活人祭品。
“液态现代性中,所有人都是临时工。” 我们何尝不是“鼠族”?在996中透支生命,在房贷车贷中攀爬,在短视频中麻醉焦虑,直至某天突然“消失”,成为新闻里某句“相关事件已妥善处理”。
《第七天》的结尾,亡灵们聚集在“死无葬身之地”,等待骨骼落尽、化为尘土。这充满诗意的消亡,恰是对现实的终极追问: 如果生者的世界充斥着谎言与压迫,我们是否该庆幸还有死亡作为最后的公平?
余华没有给出答案,却留下一面照见众生的镜子。当杨飞最终与养父相认,当谭家妈妈为弃婴们织毛衣,当郑家夫妇的骨骼长出绿芽——这些微小的温暖,或许在提醒我们: 对抗荒诞的唯一方式,是承认荒诞,然后用力活着。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知心小狗、玩梗高手……除了《活着》,余华还有第N面南方plus
60多岁的余华在韩国开签售会,现场人山人海,全是头发五颜六色的年轻人。
甚至有人为了签售会通宵排队。当事人表示自己从来没追过星,为了余华老师,喜提追星同款露天地铺。
其实在咱们印象里,作家、学者什么的都挺有距离感的,就算住自己家对门也不敢过去打招呼的那种。
怎么到余华这,反倒一窝蜂地往上扑呢?
今天咱们就抛开大作家光环,聊聊余华为啥那么招年轻人喜欢。
要说余华签售会现场那么多人,个个都爱看书,谁都不会信的。
有点文化、没点文化的年轻人都爱去余华签售会,就是因为余华太有梗了。
天天给旁边的翻译老师逗得嘎嘎乐,网友都担心韩国人看余华太不错,申遗余华是韩国的。
读者想要他签个“暴富”,结果他让人家心有“抱负”。
人家说自己考上研了想他签个“发财”,结果余华假装只听了前半段,签了个“好好学习”。
好不容易顺着读者一回,签了人家想要的“一辈子不上班”,结果又在扉页“夹带私货”,祝人家在家里上班。
余华往签售桌一坐,看着蔫了吧唧,只是个没有感情的签字机器;敢情脑袋一直飞速运转,把每一个读者都冒犯得恰到好处,相当幽默。
合理怀疑余华是在“报复”工作,或者是“报复”读者,毕竟读者也没少冒犯他。上回在韩国的签售会,有人带了加缪的书,还有人带了莫言的书请他签名。
在余华的心里,余华从来都不只是余华,他是余·加缪·莫言·专业代签·华。
而且网友说他是“专业代签”这件事估计他本人已经知道,毕竟网上关于余华的梗,他自己是一个没落下。
网友说他长得像一只小狗,他转身把头发剪了:“看你们还说我不!”
不过最后还是放弃无效挣扎,接受了这个设定,还调侃自己参加活动穿西装,是“潦草小狗穿西装”。
有人问他为啥给自己的作品《活着》打9.4分,还以为精确到零点几,有什么讲究呢。
结果余华表示,豆瓣抄的,我也不会。
余华跟大家没有距离,还真不是装模作样跟年轻人玩几个网络梗。
他跟年轻人是真彼此共情双向奔赴。
别的不说,你就看签售会上余华那个上班如上坟的表情,满脸写着“不想干活,但又不得不干”,每个打工人看了都深深共情。
大雪天去学校里讲座,看着座无虚席的会场,余华上来第一句话:
“这么大的雪,我是你们我就不来了。”
其实作为长辈,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长辈,是最爱用出生年代来划分彼此,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为自己的不理解找借口的了。
但不管年轻人在余华面前怎么“群魔乱舞”,也没从余华嘴里听过“你们这一代”“你们90后”之类的话。
年轻人爱找余华玩,是因为余华不端着。
而余华愿意和年轻人玩梗,是因为他懂年轻人的累。
很多人都听过余华(据说是编的)换工作的故事。那个年代的人找工作都找多金的,余华偏偏看上可以天天在路上闲逛的。
余华在做人上也偷懒,能松弛着就绝对不端着。有个外国记者采访他,问他中国作家和法国作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余华用最严肃的表情说了最脑筋急转弯的答案:
法国作家用法语写作,中国作家用中文写作。
余华写作上也不端着,不爱用华丽的词藻,都是最生活化的比喻。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余华就好像是对装腔过敏,抗拒文学赋予他任何光环。
所以他看得见福贵的痛苦,知道福贵会说,像盐。
也看得见年轻人的累,作为一个奋斗为主旋律年代出生的人,他却能理解部分年轻人想躺平。
当别人请他评价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的时候,他说上香也是一种上进。
他知道过去的经验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奏效。
年轻人问他自己该看什么书,他说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年轻人问他怎么平衡创作和生活,他没有侃侃而谈自己的经历,只是说累了就休息。
很多人都知道余华和史铁生是好朋友,史铁生失去双腿后,所有人都避免跟史铁生说“走”和“跑”之类的字眼,生怕刺痛他。
只有余华对他说:“铁生,咱们去踢球啊!”
余华剃掉区别对待的眼光,真的带史铁生去踢球了。
让史铁生当守门员,不是因为他跑不动,而是他坐在轮椅上看着病病歪歪的,正好没人敢往他那踢球。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按照这个逻辑,余华对生活爱得不要太深。
余华的《活着》是公认的致郁大作,多少人看完都怀疑人生,好几天都缓不过来。
但余华偏偏说福贵不是悲剧人物,他是个积极的人物。
《活着》最开始余华是用从第三人称去写的,结果根本写不下去。
因为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除了苦难,他一无所有。
换成第一人称,不去在乎别人的看法,余华才发现福贵拥有过很多,反而很快就写完了。
“人生的价值是属于自己的感受的,不属于别人的看法。”余华太懂这一点了。
余华接地气,爱玩梗,也是因为他不是那种为了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而给自己找麻烦的人,所以他活得很轻松。
越了解他,越觉得他身上那些文学名誉越发暗淡,他本人身上的特质渐渐变得更耀眼。
早年火过很多关于自由的词,财富自由、车厘子自由、奶茶自由……
或许,我们一直在追的,是一种第三人称审视下的自由。
余华最了不起的,是他一直真实简单地去写作,真实简单地去生活。
余华《活着》摘抄
1.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2.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3.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4.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别自欺欺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
5.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6.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7.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8.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9.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10.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11.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12.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13.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14.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15.人总会有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命运残酷对待,依然要选择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