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孟京辉首度同框聊“活着”
6月22日,余华和孟京辉在阿那亚戏剧节上首度“同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谈。此前,孟京辉已将余华的两部长篇《活着》和《第七天》搬上戏剧舞台;此次戏剧节期间,由孟导改编的余华中篇小说《古典爱情》首次公演,成为二人的第三度合作。此外,曾出演话剧《第七天》的演员陈明昊作为惊喜嘉宾空降现场,并带来了即将改编戏剧版《文城》的好消息。借此机会,缘分已久的三位创作者从最初的起点《活着》出发,从文学艺术聊到人生哲学,从日常困惑聊到生命经验,最终抵达这场对谈的主题:好好活着。在充斥的着焦虑、迷茫和意义感缺失的当代社会,究竟如何才能“好好活着”?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
此次对谈由创意自媒体张大碗子主持,抖音同步直播。
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教会我们如何活着
《活着》自1992年首次发表以来,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眼泪。余华坦言,自己写完后重读时也会忍不住落泪。出版社请他确认校对稿时,他边读边“哭得稀里哗啦”;参加国外出版社举办的朗诵会时,也是一读到《活着》的片段就忍不住要哭,“后来坚决不朗诵了”。孟京辉开玩笑道,他的话剧改编特别忠实原著,“三个小时我让你那些人物该死的都死了,毫无保留,一共死了十三个”。一句话引得现场爆笑连连,也勾起了余华的回忆。他记起意大利版《活着》书评中的一句话:“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却教会我们如何活着。”在死亡面前,活着就是胜利,平淡人生也是壮举。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和《活着》所描绘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需要为基本生存需求发愁,但却往往深陷精神困境。“活”和“死”从动词变成了一种形容词,年轻人常说“淡淡的死感”、“活人微死”、缺乏“活人感”等等。余华用文学的方式解读了“活人微死”一词,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加缪《局外人》中男主角的状态。
如何对抗现代社会的空虚感、拥有“活人感”?孟导给出的答案颇具戏剧感:在落幕之前,好好享受。在戏剧节上享受,在路上享受;在睡觉前享受,在睡觉时享受;吃饭时享受,喝咖啡享受;看到好戏享受,看到没那么感兴趣的戏,微微享受。总而言之,努力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体验。
余华则表示,工作也让他拥有活人感。福贵的活着是一种“习惯”,而工作则带给人意义感。孟导补充道,当他在工作中遭遇别人的目光、看法时,它们带来的冲突、平衡、矛盾、延展都会给他存在的感觉,让他感到自己活着。
不是我转换了赛道,而是他们的视野变了
本次戏剧节首演的《古典爱情》改编自余华80年代发表的同名中篇小说,当时,余华被认为是“先锋小说家”。一些评论家认为,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型。对此,余华回应道,并非是他“转换了赛道”,而是其他人的视野变了。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作品,仍然有其先锋的部分,那就是对时间的处理。一位西方剧作家曾对余华说,他认为《许三观卖血记》是他读过的最好的现代主义小说,许玉兰在产床上骂了许三观三次,时间就过去了十年,这与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有本质区别。同样的,在《活着》中,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压缩在短短十万字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面的风格只是一部作品的外貌,对时间的处理才是灵魂。
以“先锋”著称的孟京辉则认为,先锋是一种前倾的姿态,而不是结果。也许经过时间的筛选,曾经的先锋将变成经典。对于孟导的大胆改编,余华的态度相当包容。他认为自己的原著只为改编者提供一个题材,好的导演会在题材中发现自己的思想。两人第一次合作时,余华对孟京辉说,只要你不把《活着》改成《许三观卖血记》就行。“所以孟京辉特别喜欢跟我合作。”
在本次对谈开始时,惊喜嘉宾陈明昊走上舞台,扮演了一位沉默的阅读者,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般对台上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亲身展示了一段先锋戏剧。当聊到《第七天》和《文城》时,他仿佛打破结界,加入到了台上的对话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出演《第七天》中的一个细节安排:开场时他在舞台上跳了很久跳绳,这是为了能进入状态,相当于热身;等到跳坏了停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刚好顺理成章地进入故事的第一幕:杨飞去火葬场迟到了。
讲到这个充满荒诞感的开头,余华分享,他创作这部小说就是因为某天脑海中突然冒出这个荒诞的场景:一个人接到火葬场的电话,说他火化迟到了。小说中的“候烧大厅”原型是银行排队等号的大厅,还有很多细节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什么开始写?就是一个细节触动了你。”“从细部出发我们才能寻找到一个整体;如果一开始就要找整体,你一辈子都找不着。”
谈话中,陈明昊还透露了自己即将改编话剧版《文城》的消息。他认为《文城》的结构非常适合改编话剧,正文和补篇相互补充,给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也使得故事呈现两种不同的样貌。
现场有读者提问余华其作品风格变化的原因,余华回答,写作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并非刻意为之,写出来的风格与要写的人物、人物所置身的时代等都息息相关。“写作和人生一样,都要去经历,你在经历的时候会给你呈现很多机会,有些机会可能一直在等待你,等你好几天,如果你还不去写,你就永远失去它了。还有一些机会转瞬即逝,所以你得马上得抓住它。”“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你会不会去抓住它?但首先要分辨这个机会是我的还是陈明昊的,还是孟京辉的,不是我的我就让给他们。为什么呢?我拿过来没用!它不是我的机会,我拿过来以后我发现我走错了。所以这是一个经验的判断。”
还有人问,现在的人太沉迷于刷短视频,看不下去小说或戏剧这样的长内容怎么办?余华坦言,自己也常常刷短视频,不过他认为,不同的形式承载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价值,是我们生活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生活中全是三个半小时的戏剧也受不了,全是一两分钟的短视频也受不了,长的短的都是我们的需要。”用多元的形式承载多元的内容,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
两小时的对谈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无论是台上的嘉宾还是台下的观众,每个人都投入在这场语言、故事与思想的碰撞中,这本身就是在“好好活着”。大幕落下,人群散去,心满意足的人们再度投入生活的洪流,去寻觅下一个答案。

余华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余华曾言:“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正如浩渺宇宙中,每一颗星星都独一无二,每个生命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与历程。人生的道路千差万别,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体验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将过多的目光投注于他人身上,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审视与反思。人最大的劣根性,便是双眼都用来盯着别人,却忘了用一只眼看世界,留另一只眼来审视自己。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观察外界的同时,不忘内心的自省与成长。他们明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让自己先活明白了,才能真正看得透别人。
蒋勋曾说:“生命是一场对话的旅途,与自己对话,与周遭对话,与世界对话。”在这场对话中,理解自身现有生活中的局限,并且最大程度地活出精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认清这些,接受这些,然后努力超越这些,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
诗人歌德曾言:“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这做人之道,便是我们的信念与底线。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信念,守好自己的底线,用真诚真实的自己,走向更远的地方。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高贵或是卑微,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绽放一回,活出自己的精彩。
天不渡人,人需自渡。这是生活的真谛,也是人生的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替我们承受生活的苦难,没有人能替我们走过人生的坎坷。我们必须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在挫折中寻找力量。拿破仑曾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人生的灿烂或黯淡,全凭我们自己。
《格言别录》中说:“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无论遇到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然,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与变化。遇见该遇见的,拥有能够拥有的,也忘记需要忘记的。这样的人生,才能真正的从容与自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善良的,也有恶意的;有热情的,也有冷漠的。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用一只眼去观察世界,用另一只眼去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它们是我们成长与进步的阶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挑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锻炼了我们的意志与毅力,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与勇敢。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挑战与困难,因为它们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路上的行者。在这场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一只眼去看世界,用另一只眼去审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与变化,用一份坚定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验人生,就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在这场独步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是自己的舵手,掌控着前行的方向。或许风浪会时常袭来,但只要我们内心坚定,自渡为岸,便能在任何困境中找到出路,迎接属于自己的曙光。让我们怀揣着信念与勇气,扬帆起航,驶向那更加广阔的人生海洋。
新华走笔丨余华的文学课
拿着一杯咖啡,带着一个“热搜”,5月29日下午,作家余华走上了浙江工商大学第二届文学周的讲坛,给师生们带来一堂文学课和人生课。提到之前第二届漓江文学奖颁奖时的“热搜”,头发花白的余华说:“在场的许多人都哭了,因为他(刘楚昕)后面讲的故事。新人出来不容易。”
余华提到了三位外国作家对自己的影响。余华将这种影响比作“阳光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在接受阳光,但是它是以植物的方式在成长,不是以阳光的方式在成长,这就是真正的影响。”
第一位影响余华的作家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教我学会了写细部,这对于作家很重要。叙述无论是快是慢,是粗是细,你都不会忘记细部,你看鲁迅的小说如此简洁,但它的细部很丰满。”
第二位是卡夫卡,“他让我学会了写作的自由,他是捷克人,我是中国人,人人平等。”
第三位是福克纳,“他让我学会了心理描写,因为当写作逐渐深入以后,你会发现人物的心理描写麻烦死了。人物内心平静的时候,不值得去写,但是人物内心动荡的时候,你用多少的文字都表现不出来。”
福克纳曾用一长段麻木的视觉描写,将笔下人物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给余华颇多启发。“最近我重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伟大的作家写心理是一致的,都是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张开,让手脚动起来。”
除了文学,余华之前就曾写过音乐对自己写作的影响。在讲坛上,他告诉读者,音乐帮助自己理解了韵律。“汉字更强调节奏感,而不是旋律感,所以想要表现出某种音乐性,就需要控制语言的长短。”
而更大的帮助是结构。“我年轻时觉得研究长篇小说结构非常困难,其实当时很傻,长短篇小说结构是一样的,无非注入细节有多少而已。音乐教会了我如何去组织长篇小说的结构,为什么《在细雨中呼喊》是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章,这就是受交响乐的影响。”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于《收获》首发。为此,他还在文学课上专门表达了对三位《收获》编辑的感谢。这次写作也是余华的一次高强度工作,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小说后半部6万多字的推倒重来。
时至今日,余华也坦言,现在写作已经遇到了体力问题。2024年,他在三亚居住了200天,完成了20篇散文和随笔,同时在整理之前的作品。“写小说和写散文随笔不太一样,更需要保证睡眠,有饱满的情感和情结。我每天下午写作,写1000多字,写得好就奖励自己喝一杯,写四五天后写不动,就要休息两到三天,去游泳。”
不会疲惫的AI会取代作家吗?余华有自己的见解:“真理很多时候是有了错误才会被发现的,科学家经常在错误中发现真理,因此,人离真理比AI更近,AI是跟在我们后面的。”
“过去我对学生说,写作要从个性出发,走向普遍性,写出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所思所想和情感。而AI最强的就是普遍性,所以现在写作要坚持个性。”从担任驻校作家起,余华在北师大已经工作了10多年,他幽默地表示,就算作家最终会输给AI,坚持个性的也会最后倒下。
要有野心,但是不要贪婪,这也是余华执教北师大时对学生的提示。他举例说,马尔克斯本想以《百年孤独》的方式写《霍乱时期的爱情》,但是后来发现福楼拜在《情感教育》中既要写情感又要写社会的方式并不成功,因此,他就专注于写爱情。“拔出萝卜带出泥,写那个时代的爱情,必然会写出时代感。作家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许多公众都是先通过影视作品才认识了文学原著和作家,余华也不例外。他表示,自己从不介入改编,自己的作品只是一个题材。(冯源)
上篇:《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