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一部由著名作家余华所著的小说,以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描绘,展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命运的无常以及人性的复杂。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福贵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成员变成了一个穷苦的农民,经历了战争、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动荡。他的家庭和人生一次次遭受打击,但他始终坚韧不拔地面对命运的无常。这种变迁不仅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描绘社会变迁时,作者并未直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或赞美,而是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这种客观而真实的描绘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并激发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其次,书中的命运无常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福贵的命运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转变,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痛苦。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始终坚定地活下去,这种坚韧的精神是其他作品中难以看到的。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人们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对命运的思考和反抗,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此外,书中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福贵作为一个地主家庭成员,他的身份和地位在社会的变革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他从一个富有的人变成了贫穷的农民,他的性格相对复杂。他既有自私和冷漠的一面,也有善良和慈爱的一面。这种复杂性反映了他所处阶级的矛盾和冲突。同样地,其他劳动人民也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点。他们自私、麻木,但又勤劳、朴实、善良,在面对困苦时也表现出坚定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活着》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社会洞察的作品,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激发了我们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发掘更多的人性关怀和社会洞察,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用实际行动去诠释“活着”的真谛。

余华的故事:一个没有名字的人的人生
余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和孤独感的深刻寓言。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在街上挑着担子,意外地听闻到许阿三的死讯。这一事件是他生活中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他内心深处感知孤独的起点。人们在谈论着许阿三的死因,围绕着他的幽灵进行讨论,却忽视了身边这个始终在沉默的陌生人。主人公看着他们欢笑,无法理解他们为何如此快乐,只是低声回应。
这段故事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还有一种对于寻求身份的渴望。余华通过这个角色展示了生活中的无名和被忽视的状态。即使他在外界被称作“喂”、“傻子”或“爷们”,在这些称呼下却是一个失落的灵魂。他发现,只要人们靠近他,就会给他贴上各种标签,而他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
然而在所有的喧嚣背后,陈先生是唯一能叫出他真实名字的人。每当陈先生在街口轻声称呼“来发”,主角的心总会为之一跳。这个看似简单的称呼,象征着一个人对身份的确认与وجود的意义。而从父亲的指引到陈先生的提点,主角内心的世界一点点在拼凑,尽管他周围的喧闹依旧,他的名字却仿佛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被遗忘。
主角努力地尝试着去理解人际之间的关系甚至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他与人们的互动似乎是复杂的:他了解自己的过去,知道父亲的期望和痛苦,却在现实中无法做到。在街上来回走动的日子里,人们开始质疑他的存在价值,认为他的傻劲不过是生活的附属品。他们所讨论的许阿三有儿有孙,生前繁华如故,而他只是一名挑着担子的孤独者。
故事的精彩处在于这条狗的出现。饥饿的黄狗成为了余华角色的另一种象征。他与狗的互动,虽然平常,却意义深远。丧失亲人的他,将这条狗视如己出,狗的存在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在镇上人们的调侃中,他开始倾诉自己的孤独,以及对过去的缅怀。伴随着狗的陪伴,他的生活似乎找到了些许平衡,尽管依然无助。
不过,正当一切看似渐渐变好时,命运的转折又来临。许阿三的阴影再次映射在他的生活中,失去狗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彻骨的孤独。被当作玩笑的狗最终被带走,这不仅令他痛苦,更是对他人生的重击。那一周,主人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他的位置。随着狗的消逝,他内心的空虚和无处安放的孤单重新涌现。
余华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类在寻求身份确认过程中的苦涩与无奈。即便在碰触着记忆、亲情与宠物的过程中,更深层的孤独感也在不断膨胀。在幽默背后,流露出的人性光辉与无奈,映衬出一个社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群。
这个故事的力量在于它有着更深的反映: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这种被标签化的状态,是否在喧哗的场合中,我们也曾经是那个不受重视的旁观者?在余华的笔下,那些笑嘻嘻的人,终究无法理解他所经历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尽管生活给了我们各种称呼,但在那个内心深处,或许我们超级渴望的,仅仅是一个真实名字,来发。
余华孟京辉首度同框聊“活着”
6月22日,余华和孟京辉在阿那亚戏剧节上首度“同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谈。此前,孟京辉已将余华的两部长篇《活着》和《第七天》搬上戏剧舞台;此次戏剧节期间,由孟导改编的余华中篇小说《古典爱情》首次公演,成为二人的第三度合作。此外,曾出演话剧《第七天》的演员陈明昊作为惊喜嘉宾空降现场,并带来了即将改编戏剧版《文城》的好消息。借此机会,缘分已久的三位创作者从最初的起点《活着》出发,从文学艺术聊到人生哲学,从日常困惑聊到生命经验,最终抵达这场对谈的主题:好好活着。在充斥的着焦虑、迷茫和意义感缺失的当代社会,究竟如何才能“好好活着”?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
此次对谈由创意自媒体张大碗子主持,抖音同步直播。
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教会我们如何活着
《活着》自1992年首次发表以来,已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文学经典,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眼泪。余华坦言,自己写完后重读时也会忍不住落泪。出版社请他确认校对稿时,他边读边“哭得稀里哗啦”;参加国外出版社举办的朗诵会时,也是一读到《活着》的片段就忍不住要哭,“后来坚决不朗诵了”。孟京辉开玩笑道,他的话剧改编特别忠实原著,“三个小时我让你那些人物该死的都死了,毫无保留,一共死了十三个”。一句话引得现场爆笑连连,也勾起了余华的回忆。他记起意大利版《活着》书评中的一句话:“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却教会我们如何活着。”在死亡面前,活着就是胜利,平淡人生也是壮举。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已经和《活着》所描绘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需要为基本生存需求发愁,但却往往深陷精神困境。“活”和“死”从动词变成了一种形容词,年轻人常说“淡淡的死感”、“活人微死”、缺乏“活人感”等等。余华用文学的方式解读了“活人微死”一词,认为它很好地概括了加缪《局外人》中男主角的状态。
如何对抗现代社会的空虚感、拥有“活人感”?孟导给出的答案颇具戏剧感:在落幕之前,好好享受。在戏剧节上享受,在路上享受;在睡觉前享受,在睡觉时享受;吃饭时享受,喝咖啡享受;看到好戏享受,看到没那么感兴趣的戏,微微享受。总而言之,努力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体验。
余华则表示,工作也让他拥有活人感。福贵的活着是一种“习惯”,而工作则带给人意义感。孟导补充道,当他在工作中遭遇别人的目光、看法时,它们带来的冲突、平衡、矛盾、延展都会给他存在的感觉,让他感到自己活着。
不是我转换了赛道,而是他们的视野变了
本次戏剧节首演的《古典爱情》改编自余华80年代发表的同名中篇小说,当时,余华被认为是“先锋小说家”。一些评论家认为,从《活着》开始,余华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型。对此,余华回应道,并非是他“转换了赛道”,而是其他人的视野变了。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样的作品,仍然有其先锋的部分,那就是对时间的处理。一位西方剧作家曾对余华说,他认为《许三观卖血记》是他读过的最好的现代主义小说,许玉兰在产床上骂了许三观三次,时间就过去了十年,这与传统小说的处理方式有本质区别。同样的,在《活着》中,一个人的一生、一个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被压缩在短短十万字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表面的风格只是一部作品的外貌,对时间的处理才是灵魂。
以“先锋”著称的孟京辉则认为,先锋是一种前倾的姿态,而不是结果。也许经过时间的筛选,曾经的先锋将变成经典。对于孟导的大胆改编,余华的态度相当包容。他认为自己的原著只为改编者提供一个题材,好的导演会在题材中发现自己的思想。两人第一次合作时,余华对孟京辉说,只要你不把《活着》改成《许三观卖血记》就行。“所以孟京辉特别喜欢跟我合作。”
在本次对谈开始时,惊喜嘉宾陈明昊走上舞台,扮演了一位沉默的阅读者,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般对台上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亲身展示了一段先锋戏剧。当聊到《第七天》和《文城》时,他仿佛打破结界,加入到了台上的对话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出演《第七天》中的一个细节安排:开场时他在舞台上跳了很久跳绳,这是为了能进入状态,相当于热身;等到跳坏了停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刚好顺理成章地进入故事的第一幕:杨飞去火葬场迟到了。
讲到这个充满荒诞感的开头,余华分享,他创作这部小说就是因为某天脑海中突然冒出这个荒诞的场景:一个人接到火葬场的电话,说他火化迟到了。小说中的“候烧大厅”原型是银行排队等号的大厅,还有很多细节都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什么开始写?就是一个细节触动了你。”“从细部出发我们才能寻找到一个整体;如果一开始就要找整体,你一辈子都找不着。”
谈话中,陈明昊还透露了自己即将改编话剧版《文城》的消息。他认为《文城》的结构非常适合改编话剧,正文和补篇相互补充,给读者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也使得故事呈现两种不同的样貌。
现场有读者提问余华其作品风格变化的原因,余华回答,写作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并非刻意为之,写出来的风格与要写的人物、人物所置身的时代等都息息相关。“写作和人生一样,都要去经历,你在经历的时候会给你呈现很多机会,有些机会可能一直在等待你,等你好几天,如果你还不去写,你就永远失去它了。还有一些机会转瞬即逝,所以你得马上得抓住它。”“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你会不会去抓住它?但首先要分辨这个机会是我的还是陈明昊的,还是孟京辉的,不是我的我就让给他们。为什么呢?我拿过来没用!它不是我的机会,我拿过来以后我发现我走错了。所以这是一个经验的判断。”
还有人问,现在的人太沉迷于刷短视频,看不下去小说或戏剧这样的长内容怎么办?余华坦言,自己也常常刷短视频,不过他认为,不同的形式承载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价值,是我们生活中不同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生活中全是三个半小时的戏剧也受不了,全是一两分钟的短视频也受不了,长的短的都是我们的需要。”用多元的形式承载多元的内容,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
两小时的对谈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无论是台上的嘉宾还是台下的观众,每个人都投入在这场语言、故事与思想的碰撞中,这本身就是在“好好活着”。大幕落下,人群散去,心满意足的人们再度投入生活的洪流,去寻觅下一个答案。
相关资讯
余华孟京辉首度同框聊“活着”
6月22日,余华和孟京辉在阿那亚戏剧节上首度“同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谈。此前,孟京辉已将余华的两部长篇《活着》和《第七天》搬上戏剧舞台;此次戏剧节期间,由孟导改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