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偏执狂
病情分析:偏执狂是一种以持续的、固定的想法或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这些想法通常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并且患者坚信这些想法是真实的。 偏执狂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异常活动。这些神经递质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导致固执己见的行为模式。偏执狂的症状包括过度怀疑、嫉妒、妄想以及对他人行为的扭曲解释。这些症状可能导致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诊断偏执狂通常需要精神状态评估,包括临床访谈和心理测试,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等。MRI扫描或脑电图也可用于排除其他潜在的大脑疾病。药物治疗常使用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心理治疗则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支持性团体治疗。选择治疗方法需考虑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 面对偏执狂,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并避免与其争论其信念,因为这可能会加剧其偏执倾向。建议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帮助患者接受适当的医疗护理。

偏执狂怎么办
病情分析:偏执狂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由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与患者共同完成,旨在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此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挑战其错误信念,减少因偏执引起的不适感及社交障碍。 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自身情绪反应,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这种非技术性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社会压力,促进其适应环境变化。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需要医生开具处方,在指导下定期服用特定药物如利培酮片、奥氮平片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缓解幻觉、妄想等症状,从而控制偏执症状。 面对偏执狂的症状,应保持冷静,不要激怒或试图反驳患者的想法,以免加重其不安情绪。建议寻求专业的精神科医师评估,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策略,以改善病情。
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病是一大组疾病的概称。以比较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包括偏执狂(又称慢性偏执性精神病)、急性偏执性精神病和感应性偏执性精神病。 所谓偏执,指的就是妄想,即对一些不真实的信念坚信不移,即使提供充分的证据和说理,患者也不放弃其信念。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妄想持续存在,内容比较固定,以被迫害,嫉妒或疑病妄想较为常见,内容不显荒谬,甚至有些患者的妄想常使人信以为真;妄想的发展符合逻辑,结构比较系统严密;患者的情感和行为与妄想系统相一致;没有明显的幻觉,没有其他精神病特征,也找不到任何器质性原因;历经多年也不导致人格和其他精神功能的瓦解。病因未明,也未发现病理解剖学致变。本组疾病不常见,中国内尚无确切统计数字。
病因不清楚。尚无证据表明遗传因素有重要作用。患者多主观、固执、猜疑、敏感、高傲、自负和容易嫉妒,故推测不良个性在本病中有重要作用。多在精神因素,如意外事故、挫折或失败作用下开始发病,因此精神因素可能起着促发作用。有些社会和躯体因素,如社会经济剥夺、耳聋、失眠和中毒、有助于偏执思想的形成,孤独、与世隔离以及处于一种语言不通的环境中也容易产生偏执症状。
还不清楚。多认为,由于这类患者有个性缺陷,而且对社会抱着仇视的心理,当他们遇到意外事故或遭受的挫折或失败超过他们可能耐受的限度时,患者便把这些事件看成有特殊意义,认为他们是不公正或错误的受害者,错误地理解周围人的举动和态度,把挫折和失败归因于他人;不断地从环境中寻找可以解释其挫折和失败的线索和证据,并且仅仅选择和接受可以证明其妄想信念的材料,认为这些材料才是真的。患者逐渐把有关材料联系起来,在歪曲和误解的基础上发展成结构较为严密的妄想系统。
①偏执狂。多见于30岁以上的中年人。主要特点是持久而不可动摇的妄想系统,而其思维则保持清晰有序,发病缓慢,情感和行为可用妄想解释。患者常隐藏其妄想,智能和职业能力可保持相当好,偏执思维的内容也常是仅涉及生活的某一方面。 较为常见,有时与夸大性偏执狂同时存在。患者在生活或工作中遭受挫折时,不但不能实事求是地检查和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反而片面地把失败归咎于客观条件,认为别人在暗中捣鬼,有意陷害他,以致疑窦丛生,捕风捉影,把周围发生的现象或别人的一言一行皆牵强附会地加以歪曲,认为这一切变化都是针对他的。在猜疑的基础上形成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患者往往以反抗的态度进行斗争,尽管到处碰壁,也决不妥协。患者在进行反"迫害";斗争时可能发生伤人或其他暴力行为。有的患者同时出现夸大妄想,也可以夸大妄想为主要症状,认为自己有钱,有才干或有发明创造,因而引起他人的嫉妒,遭到种种打击和陷害,这又加强了患者的被害妄想,因而不断地申诉和控告。 仅表现为对配偶的嫉妒妄想。常以夫妻间口角开始,继而怀疑对方不忠,通过监视和跟踪盯梢获得种种"证据";,逐渐发展成不可动摇的妄想系统。 多见于女性。患者坚信某一男性、而且通常是年龄较大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迷恋于她,便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和接近对方,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即使对方对己大发脾气,甚至辱骂、殴打,也不能减轻追求的狂热。病人往往反而认为这些只是对她的爱情的考验。 患者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者体内有某种生物寄生使其痛苦不堪。可将其患病的体验描述得淋漓尽致,但反复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提供种种阴性检查结果都不能动摇患者的信念,患者认为这是医生故意编造来安慰他的。 ⑸有些老年患者也可发生偏执狂,尤其是双耳失聪或双目失明或与世隔离的老人更容易发生偏执症状,如认为家中的财产已被人偷窃一空。 多在30岁以后发病。发病急,病期不超过半年。发病前多有精神因素,如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破裂、移民、监禁均可诱发。在精神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突然感到周围发生了某种变化,具有某种意义,接着产生妄想观念。患者从周围环境或他人的言行举动中寻找线索,通过歪曲和误解加强其妄想。患者可在被害、夸大、嫉妒等妄想支配下采取种种行动,如寻找保护、上诉、攻击他人或自伤。 又称为二联性精神病。指两个或多个彼此接近的人同时存在类似妄想,多见于文化水平较低或过幽居生活的人。典型表现是一个有固定妄想的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将其妄想传给其他个体,使之也产生类似的妄想。前者称为感应者,后者被称为被感应者。两者的关系密切,如姐妹、夫妇、父或母与子或女,兄弟。感应者的才干或地位一般高于被感应者,而被感应者多有依赖性或易接受暗示。妄想内容不荒谬,多是有现实基础或为某些可以理解的期望。若将被感应者与感应者分开,被感应者的妄想很快消失或减轻。预后好。
诊断依据是临床症状,症状典型者诊断多不困难。偏执狂的主要特点是缓慢发展的妄想系统,其他精神活动保持相对完好,历经多年也不发生精神衰退。急性偏执性精神病的特点是发病较急,妄想有系统化的倾向,其他精神活动正常,病期不超过半年,若病期超过半年以上时,妄想发展得更为系统而其他精神活动无明显异常,可诊断为偏执狂。诊断感应性精神病的依据是先有感应者,而被感应者妄想与感应者类似,将他们分开后,被感应者的症状迅速消失或减轻。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也可以出现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多不系统,而且除妄想外,还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明显的幻觉(尤其是幻听)、思维散漫和破裂、逻辑障碍、情感淡漠、行为怪异和脱离现实等。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不管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妄想即不系统也不突出,而且同情绪有明显关系,情感症状出现在前且十分明显。器质性精神病患者的妄想也不系统,且可找到器质性改变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相应的化验或特殊检查阳性发现。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多无固定的妄想。疑病症患者仅是害怕或怀疑自己患病,也不形成妄想信念。这两种疾病均容易区别开。
偏执狂的治疗十分困难。心理治疗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时有效。 急性偏执性精神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治疗,电休克治疗也可能有效。 感应性偏执性精神病的治疗较为简单,将被感应者与感应者分开,前者的妄想即可很快消失或减轻。感应者的治疗则视其原来疾病的诊断给予适当的治疗。****
3、恢复期给予心理解释及支持治疗,改变病态认知。
2、用药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 3、对拒药及有藏药企图者,使用长效制剂。 4、尽可能用最少剂量,保持最佳效果,避免用超大剂量。 5、伴有忧郁、出现药物性锥体外系反应及难治性病例,可考虑合并用药。 6、应用氯氮平时必须定期复查血象。 7、症状控制后应用小剂量维持2-3年。**
由于病因不清楚,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培养开朗、乐观的个性可能对预防本组疾病有一定好处。
相关资讯
偏执狂是什么意思?偏执狂会有什么表现?
偏执狂是什么意思?偏执狂的临床表现开始以被害妄想为主,以后可出现夸大妄想,这两种妄想可以彼此影响互为因果。患者常感到自命不凡、才华出众、精力充沛,逐渐发展到自己是“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