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八大著名公主,她们的故事与传奇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公主,她们不仅美丽动人,而且拥有着非凡的命运和传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将带您了解中国古代八大著名公主的传奇人生,让我们一起感受她们的魅力和智慧。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公主就是平阳公主。她是中国古代最霸气的公主之一,被誉为“女中豪杰”。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姐姐。她的父亲是唐高祖李渊,母亲则是太穆皇后窦氏。
平阳公主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她年轻的时候,她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平阳公主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她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屡次击败敌寇,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她被称为“平阳公主”,意为“平定的山河”。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长乐公主。她是一位非常富有的公主,被誉为“千金小姐”。长乐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女,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她的母亲是文德皇后窦氏,是一位非常贤惠的妻子和母亲。
长乐公主的生活充满了奢华和享受。她的住所装饰得非常华丽,她的衣物和珠宝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她的生活虽然奢侈,但她却非常善良和仁爱。她经常资助贫困的人和慈善机构,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这八大著名公主中,你最喜欢的哪位呢?是平阳公主的英勇智慧,还是长乐公主的富饶奢华?无论你喜欢的是哪一个,她们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敬仰。因为她们不仅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这个AI技术飞速发展并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各方面的时代,了解和掌握AI不再是选项,而是必需,越早体验AI越能掌握主动权。 "简单AI"为用户提供免费、低门槛的AI工具体验,不需要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 点击此处,进入简单AI,探索AI的奇妙世界

抗美援朝中的八大传奇故事!令美军不可置信
一、图1狙击手张桃芳击毙击伤214个敌人张桃芳,江苏兴化人,1951年参加解放军,是24军72师21团8连的一名新兵。参加抗美援在入朝作战的40多天里,张桃芳便用240发子弹,击毙击伤了71名敌人,他也因此成为了全连的一号狙击手。 二、图2志愿军飞行员罗沧海一分钟连续击落3架美机 罗沧海不仅获得了特等功臣勋章,同时还获得了“空中神炮手”的美称。在抗美援朝时期,尽管罗沧海击落的飞机不是最多的,但在一分钟里击落3架敌机,他绝对是独一份,而且到现在也还没有人能刷新这个纪录。 三、图3 215号坦克一仗击毁敌军5辆坦克 在215坦克的配合下,我军步兵仅在15分钟内,就攻下了石岘洞北山,全歼了敌人一个连。但敌人很快发起猛烈的反攻,215坦克再次配合步兵,在暗处又连续打掉了敌人两辆坦克,同时还打掉了敌人20多个地堡和3门火炮。215坦克,机会敌人重型坦克5辆,还摧毁了敌人地堡和火炮,也因此,215坦克荣获“人民英雄坦克”称号,全体乘员记集体一等功一次。 四、图4“郭忠田英雄排”以零伤亡消灭215名敌军 美军想要反击,但是他们先前本就吃了败仗,现在军心正不稳,就是反击也是乱射一通。阻击战结束后,经过清点,2排没有一个伤亡,而敌人则被击毙215人,还被缴获了火炮和汽车。战后,2派被授予“郭忠田英雄排”光荣称号,郭忠田本人则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五、图5我军188师用步枪击落、击伤敌机18架 在一天之内,美军被击落5架飞机,被击伤13架飞机,我188师狠狠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此后美空军再不敢如此挑衅! 六、图6张积慧一举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 6确实,这个飞行员,正是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张积慧担心夜长梦多让敌人逃掉,于是他抓住机会,连续向敌人攻击,终于在射出第三发炮弹时,将敌机摧毁。直到打扫战场时,张积慧才知道敌长机机长的身份。 七、图7彭良义一人用86发炮弹击毙击伤敌人150人 彭良义凭借着优秀的射击技术,击毙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后创造了一个用86发炮弹,击毙、伤150个敌人的战绩。 八、图8刘光子一人擒获63名英军 打扫战场时,刘光子一人沿着沙器幕山梁搜索前进,就在这时,他发现在一个山坳里,躲着一群英军。刘光子判断敌人此时正慌乱不已,应该无心激战,或许可以抓几个活口,于是他悄悄接近英军,然后将子弹装满,毫不犹豫地用冲锋枪扫射,用手雷炸,打得英军纷纷举手投降。 就这样,刘光子将其全部俘虏,带回营地,一清点人数,才知道他一人俘虏了63人。志愿军总部大为称赞,事后,授予他“孤胆英雄”的称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海盐传奇之盐商故事(七)天津盐商与天津风俗
“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不种田,不筑厂,赤手空拳即可把钱想。第一是走盐商,走久接地方,一派纲总更气象……”这首流传于天津街头巷尾的童谣《天津论》,为人们生动地展现了天津盐商的生活场景。天津地区靠近芦台盐场,又是通往京城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盐商汇集。这些盐商除了给天津卫带来繁荣的经济面貌外,又是怎样影响了天津的风俗文化的呢?
天津得名于明永乐二年(1404)。当时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由此起兵的“靖难之役”,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后又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设立天津卫,这是天津筑城史的开端。此后,凭借着漕运咽喉和临近京城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天津逐渐发展起来。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天津已成为下辖六县一州的府治所在地。
随着天津地位的上升,附近的长芦盐运使署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长芦镇移驻此处。从此,天津就成了北方地区盐业产、运、销的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盐商云集。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天津八大家”的益德裕高家、振德黄家、长源杨家和益照临张家等。 所谓“天津八大家”,指的是清中期以后,活跃在天津的韩、高、石、刘、穆、黄、杨、张等八家豪门巨富,他们的名号在天津无人不晓。他们或是拥有大片农田的地主,或是海运发家的船商,或是钱庄老板。而其中,通过经营盐业而发家致富的就有四大家,足可见盐商在天津的地位。
从“尚武精神”到“文风蒸蒸日上” 明朝初期,天津是作为一个军事防卫城市登上历史舞台的,城内“官不读书,皆武流。且万灶沿河而居,日以戈矛弓矢为事”。那时,天津城四门日夜有军卫把守,城内外的货物运输、接官迎驾甚至抬运棺木,都得召集兵勇进行护卫,旁人不可越雷池一步。这种城市气象导致了城内把头众多,一言不合就起而动武。“尚武精神”成了天津的城市名片。
盐商们为了附庸风雅,不喜武事,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康熙年间(1662—1722)的大盐商张霖可谓典型代表。他酷爱书画,且喜吟咏,在津城东北构筑一亩园、篆水楼、问津园等园林,“以园会友”,延揽名士。石涛、朱彝尊、梅文鼎等人都是张家园林的座上客。一些开明的盐商还出资修建府学、兴办书院。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初以来,天津盐商捐资修建的各类学校达70 多所,位于三岔河东岸的三取书院和城内鼓楼南的问津书院都曾名噪一时。
在津门盐商的推动下,天津城内一改过去“不读书,皆武流”的社会风气,读书重文的文化氛围得以慢慢建立起来。同治《续天津县志》称这时的天津“文风蒸蒸日上”。
“水晶顶,海龙裳,大轿玻璃窗儿亮,跑如飞蝗,把运司衙门上。店役八九个,尾随在轿旁,黑羔马褂是家常,他的来头可想。”这是乾隆年间(1736—1795)的举人杨一崑对天津盐商奢靡生活的描绘。大盐商云集津门,给这里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但同时,他们奢侈糜烂的生活也败坏了天津节俭朴实的民风。 天津盐商崇尚奢华的风气在红白喜事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些盐商结亲时要“过嫁妆”,意即将聘礼摆在桌上,招摇过市;还要“转轿”,以显排场。设宴时,则常大摆“流水席”。如此铺张的做法,在天津人看来是“威风”“够气派”。这些做法流传到社会中,使天津人逐渐形成了喜好“摆阔”和“露富”的社会风气。 后人曾用诗来描绘天津的这一风俗:“婚丧总是大排衙,不论绅民士庶家。宰相官衔状元第,教人未看眼先花。”有人说,这是盐商带给天津人的“大孽”。但无论如何,民俗是区域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它反映的是当地居民的普遍社会心理。当我们思考民俗破立问题的同时,需要对民俗产生的原因进行追溯。
就这样,当一批批盐商带着发家致富的向往来到天津城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自己会给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可就是这样一个盐商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个城市的社会性格和文化气质……
本文节选自“中国海洋符号丛书”《海盐传奇》(纪丽真主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年)
相关资讯
康乐八大名菜亮相京华楼饭庄,美食传奇匠心归来
今天我又来给大家推荐一家宝藏级的饭庄,而这家饭庄与隐藏菜品有关,那么接下来我就通过精美的图片,与唯美的文字,向您一一道来。在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城市,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