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早发白帝城》写得那么激情?你看看李白当时处境就知道答案
李白和杜甫的人生,都是一波三折的,而且两人都经历过一场政治风波,叫安史之乱。不过安史之乱对两人的影响,却截然不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有功,是被升了官,而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站错了队伍,被贬流放。
安史之乱是李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贬,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前,李白曾经主动离开过朝廷,那时候他刚刚考上翰林供奉,但是只是闲职,没有被重用不说,反而受到了排挤,气不过的李白早早年纪就告老,来到了庐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受到永王的邀请,加入幕府,当时太宗逃离长安,只留下肃宗镇守长安,肃宗很快自立为王,并开始排挤永王,两兄弟开始内战,最后永王战败,李白也受到牵连,按律法当斩。
最后是大将郭子仪一句“要杀诗仙先杀我”,才让李白免得一死,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于是李白被判了流放夜郎州。
在古代,流放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刑罚。
就在李白前往夜郎时流放途中,路过白帝城,遇到了皇上大赦天下,李白也在大赦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李白重获自由,于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白帝城驾舟顺流而下,返回江陵,到了江陵,便吟出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
有人调侃,这首诗表达了刑满释放人员,提前出狱后的欢乐心情,读起来能不激情澎湃吗?
现在,就让我们来感受下李白当时的心情吧: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原创难怪《早发白帝城》写得那么激情?你看看李白当时处境就知道答案
李白和杜甫的人生,都是一波三折的,而且两人都经历过一场政治风波,叫安史之乱。不过安史之乱对两人的影响,却截然不同,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有功,是被升了官,而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站错了队伍,被贬流放。
安史之乱是李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贬,不过在安史之乱之前,李白曾经主动离开过朝廷,那时候他刚刚考上翰林供奉,但是只是闲职,没有被重用不说,反而受到了排挤,气不过的李白早早年纪就告老,来到了庐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受到永王的邀请,加入幕府,当时太宗逃离长安,只留下肃宗镇守长安,肃宗很快自立为王,并开始排挤永王,两兄弟开始内战,最后永王战败,李白也受到牵连,按律法当斩。
最后是大将郭子仪一句“要杀诗仙先杀我”,才让李白免得一死,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于是李白被判了流放夜郎州。
在古代,流放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刑罚。
就在李白前往夜郎时流放途中,路过白帝城,遇到了皇上大赦天下,李白也在大赦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李白重获自由,于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白帝城驾舟顺流而下,返回江陵,到了江陵,便吟出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
有人调侃,这首诗表达了刑满释放人员,提前出狱后的欢乐心情,读起来能不激情澎湃吗?
现在,就让我们来感受下李白当时的心情吧: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石云涛笔下的“安史之乱”
作者石云涛及他解读的《安史之乱》
石云涛, 1957年2月生,河南太康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新疆建设兵团西域文化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许昌学院兼职教授,洛阳白居易研究学会特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学术委员,著有《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建安唐宋文学考论》《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走出玄武门:李世民的治国谋略》《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中古文史探微》等作品。
石云涛先生著的《安史之乱》通过对这个时期的深入研究,将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使得历史事件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事实,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悲剧。
《安史之乱》中的历史事件再现,是石云涛先生的一大亮点。他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一再现。比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安禄山的叛乱,长安城的陷落,都是历史的重要节点,也是人类命运的转折点。
石云涛先生著的《安史之乱》是一部深度解读历史的作品。作者分三部分来解读,第一部分“山雨欲来”,写的是安史之乱的起因,写了安禄山的崛起,写了张九龄罢相,写了李林甫误国,写了杨国忠逼反,写了唐玄宗自食其果。第二部分“龙争虎斗”中,写了仓促防御战,写了国破山河在,写了艰难的抗战,写了安禄山遇弑后的战局,写了战乱并未结束,写了李光弼与史思明的交手,写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第三部分“余波未平”中,写了帝国的根基,写了肘腋之患,写了危机重重,写了病灶的癌变,写了甩不掉的尾巴。虽然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又延续了144年,却再也未能恢复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那样辉煌的局面。
读过这部《安史之乱》,我更加清晰了这次叛乱的起因及对唐朝的深远影响。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叛乱。这场叛乱发生在唐朝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755-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与唐朝政府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安史之乱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安史之乱的背景。唐朝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下,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被誉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天宝盛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政治逐渐走向衰败。唐玄宗晚年沉湎于享乐,荒废政事,导致宦官专权、官僚腐败、民生凋敝,这种政治衰败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唐朝政治腐败导致了边防军队的衰弱。当时,唐朝为了防御北方的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设立了庞大的边防军队。然而,由于长期没有战事,边防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加之宦官专权,边防军队的士气低落。另一方面,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利用边疆民族矛盾和民众不满情绪,发动叛乱。他们宣扬“兴复汉室”,号召民众反抗唐朝政府。
安史之乱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叛乱爆发,叛军迅速攻占河北、河南等地;第二阶段是叛军与唐朝政府军在长安、洛阳等地展开激战;第三阶段是叛军内部分裂,最终被唐朝政府军消灭。
安史之乱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安史之乱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实力遭受重创。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减少、农田荒芜、商业停滞,使得唐朝的国力大幅度下降。其次,安史之乱加速了唐朝政治的衰败。战争结束后,唐朝虽然恢复了中央集权,但宦官专权、官僚腐败等问题依然严重。最后,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更加腐朽,民众疾苦加剧,为后来的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事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历史启示。
首先,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政治的清明和制度的健全。唐朝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政治清明、制度健全,国家繁荣昌盛。然而,随着政治的衰败,国家也逐渐走向衰落。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坚持政治清明、制度健全。
其次,国家安全不能忽视边防建设。安史之乱的发生,暴露了唐朝边防军队的衰弱和边防政策的失误。这告诉我们,加强边防建设,提高边防军队的战斗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再次,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安史之乱中,叛军利用边疆民族矛盾和民众不满情绪发动叛乱。这告诉我们,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矛盾,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任务。
最后,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安史之乱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相关资讯
下篇:坦克兄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