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的专业术语
很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家属,都会在各种各样的网站或者其他人口中听到各种法律词汇,本文中,笔者将详细介绍刑事案件中最为常见的相关术语,有助于家属读懂并理解。
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犯罪被立案后,除取保候审的情况之外,一般均采取刑事拘留。刑事拘留的场所是看守所,而非拘留所。刑事拘留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天。
公安机关决定刑事拘留后,在刑事拘留最后期限之内,认为需要继续关押的,要报请辖区同级检察机关批准逮捕。逮捕意味着,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经过初步审查,均认为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基本证据已经充分。
取保候审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意思就是,通过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暂时离开关押场所,获得受限制的自由(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县,不得进入指定场所等),并等候审判。其法律上的意义,指的是一种强制措施,但是其对人身自由的限制程度,远远低于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绝对不是“没事了”,因为取保候审后,案件依然继续在办理,还是要经过公诉和审判,还是有可能被定为有罪,也有被判实刑的可能性,甚至有些取保候审的被告人,在开庭之前或开庭后宣判之前被收监,也是常有的事。
阅卷指辩护律师从检察院或法院处,取得公安机关侦查案件所形成的全套证据资料。
通俗的理解,就是不坐牢。缓刑指的是,犯罪嫌疑人在判缓刑后,不再进行关押,获得受限制的人身自由(需要按时按规定向辖区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报到等,离开所居住的县区市需要提前得到批准等限制)
不起诉就是检察院在审查起诉环节作出一个不起诉的决定,使案件终结,不再进行接下来的环节,也就是说,不会受到法院审判,不会被判有罪。
假释和取保候审完全不是一回事。假释是指,案件判决后,服刑期间,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提前出狱。而取保候审,是案件还在办理的时候,提前离开监管场所,等候下一步处理。

论文牛,破案神!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发在期刊上,更应用到打击犯罪的实战里。”从青年干探到屡破大案要案的专家型网警,36岁的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分局民警张晟,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进阶路上,不断淬炼着,打击犯罪的智慧之刃,成为年轻的正高级职称民警,从警12年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2011年,从湖北警官学院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张晟加入刑侦大队。面对频发的入室盗窃、扒窃等案件,他与前辈们昼伏夜出摸排蹲守,深陷与犯罪分子的“猫鼠游戏”。如何破局?“未来的警察应该可以预测犯罪吧?”师傅的一句无心之言,点燃了他的思维火花。
在一线破案的过程中,张晟坚持做“有心人”。夜阑人静时,他反复研究案卷,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作案手法与侦破要点,迅速成长为骨干民警,并对辖区犯罪规律有了深刻把握。
2014年,公安部刑侦局面向全国征集“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打击犯罪”为主题的调研论文。看到这个课题,张晟立刻坐不住了,感觉自己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可真正动笔时,他才发现困难重重。专业术语缺失、逻辑链条松散的问题让他意识到,学术研究远比想象中复杂。
为了攻克难关,张晟迎难而上:拜师刑侦前辈,将零散经验理论化、系统化,促成了调研论文中“由人到案”打击犯罪的基本构成;埋首分局档案室三月,梳理上千卷宗,将实战凝成系统案例;重回警校图书馆,恶补经典刑侦教材。
观点反复推敲,数据严谨求证。最终,他的首篇论文《大数据打防多发性案件探析》被《湖北警官学院学报》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顺利采稿并成功发表,还受邀在公安部组织的一次研讨论坛上做15分钟主旨发言,赢得全国同行认可。
更可贵的是,从论文中总结的发案规律,成了此后十年洪山警方精准打防的“密码”:通过开展快速精准打击机制,达到“打一伙、破一串、稳一片”的效果。同时,“大数据”赋能下的立体化防控体系,让辖区盗窃类案件发案率稳步下降。
首篇论文告捷,让张晟备受鼓舞,也坚定了他以研究促实战的决心。但2017年一场虚拟现货平台诈骗案给了他当头一棒。
张晟和同事们通过连续两个月夜以继日地侦查,好不容易摸清了“金融分析师”架设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指导客户金融交易为名,骗取巨额钱财的犯罪事实。可当嫌疑人落网后,证据固定和法律适用等难题却接踵而至,让他在办案环节屡屡陷入被动。
“传统的办案思路在新型网络犯罪面前完全行不通。”此役让张晟深刻认识到自己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他毅然报考中南民族大学法律研究生,每天结束繁忙的工作后,坚持学习到凌晨。备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期间,刑侦笔记里添满了密密麻麻的刑法条文和案例分析。他同步向高校数据专家学习SPSS等专业分析软件,尝试将技术侦查与法律条文深度融合。
历经四年打磨,2021年,在研究生导师阮堂辉副教授的指导下,论文《大数据技术在刑事定罪中的应用》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的案件事实认定法定主义倾向及治理研究”重要成果正式发表。
理论成果很快在实战中得到验证:2021年,在办理全省首例虚拟币APP帮信案时,张晟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先研判后收网”的策略,一举捣毁上下游犯罪窝点,完美固定电子证据,扩线深挖全国涉案人员150人,实现技术侦查与法律适用的精准“合璧”。
2022年,凭借在涉网案件中的突出表现,张晟被调入网安大队,直面“黑客”“网络水军”等新型对手。而他的应对之策始终如一:用前沿技术抗衡新型犯罪。在侦办一起涉案金额128万元的网络投资诈骗案时,张晟另辟蹊径,从被害人的引流微信入手,通过大数据关联分析,成功锁定远在境外的“金主”。当嫌疑人自以为可以逍遥法外,悄悄回国时,张晟和同事早已布下天罗地网。
“犯罪分子的技术在迭代,我们的能力更要升级。”张晟深知,他钻研出的各种新战法都是被犯罪形态“倒逼”出来的,“一线实践给理论研究出题,让学术成果为实战攻坚破题。”
2024年8月,辖区一家网络话务公司服务器遭黑客入侵,被用于医疗诈骗。面对犯罪嫌疑人精心抹除的痕迹,张晟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对黑客使用过的20多个应用程序深度取证分析,终在数据海洋中寻得蛛丝马迹破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打击网络犯罪就像在虚拟世界里破案,每个数据痕迹都有可能是关键证据。”张晟说。
今年3月,某知名社交APP企业报警称遭遇色情引流攻击,大量新建账号通过留言、关注等方式,引诱普通用户访问非法网站。张晟带队侦查发现,犯罪团伙采用“云手机”服务器批量作案——仅需5台设备就能抵25部实体手机的效率。面对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新型犯罪,张晟和同事们连续两周深度研判,成功锁定犯罪窝点,当场查获“云手机”服务器等高科技作案设备,固定犯罪数据数千万条。随后,办案组跨省追击,在甘肃兰州抓获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彻底捣毁这个非法获利超10万元的犯罪团伙。据了解,该案是今年以来查获的全省首起利用“云手机”实施“网络水军”新型犯罪的案件。
从青涩新警到行业标杆,坚持在调查研究和实战洗礼中成长的张晟一次次用心血之作诠释着武汉公安新质战斗力的生长途径。
对于侦查,你了解多少?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案件,依照法律进行的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因而,侦查学是一门研究侦查主体对刑事犯罪等行为进行侦查活动所采用的各种侦查技术、措施和方法的对策性应用学科。
中国古代侦查基本处在个案研究之中,流传的侦查史料基本上是以案例的形式存在,除宋慈的《洗冤集录》外,几乎没有从宏观上系统论述侦查思想的论著。
世界学者普遍认为,系统的侦查学产生于近代西方。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犯罪学家、司法检验官汉斯·格罗斯博士。侦查学产生的标志是其1892年出版的《侦查工作指南》一书。
20世纪中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制度和侦查制度对我国及东欧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形成了以苏联为代表的法律科学性质的侦查学模式。
新中国刑事侦查学进入创建时期,一些政法院校相继开设了“犯罪对策学”课程(即为现在的“刑事侦查学”)。
公安部治安局组织编写了第一本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刑事侦查工作经验的教材《刑事侦察学》。
各政法、警官院校陆续编写了各自的刑事侦查学教材,侦查学学科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首先,二者的属性有所不同。“侦查”是法律术语;“侦察”则较多地用于军事领域。
其次,“侦查”指《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各类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而“侦察”仅包括公安机关在办案中使用的各种秘密措施和手段。后者侧重秘密方法,前者侧重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因而,公安机关的刑事“侦察”工作仅是“侦查”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后,“察”主要包含仔细观察的意思;而“查”则包含检查、调查的意思,更加侧重对案件整体的把握,查明犯罪嫌疑人,查验、查证相关犯罪事实。
由此可见,本学科名称应该使用“侦查”一词。
侦查学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
曾有侦查学专家指出:侦查破案,不仅要运用科学技术,还要凭借世态人情、通俗事理的“人间学”去揭露犯罪。也就是说,科学的侦查活动,不仅要充分运用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还要综合运用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侦查破案服务。
我国的侦查学,是在总结我国侦查机关侦查实践活动及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国外侦查学历史发展的优秀成果形成的,其内容包括各种侦查措施、侦查手段、侦查谋略和侦查方法,是“智、策、技”的巧妙结合。
“勇者无畏,智者无敌”是我们的刑警精神,更是对所有刑警提出的要求。正是这样一种信念,才能将刑侦队伍打造为“尖刀上的刀尖”!
上世纪90年代广播连续剧《刑警803》的播出,让人们对于“刑警803”这支队伍充满了崇拜之情,使“803”逐渐成为了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刑警代号。
一提到上海刑警,人们会条件反射地脱口而出“803”,803这三个数字早已成为了上海人民心中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后盾,它不仅代表着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民警,更代表着全市所有刑侦条线上的公安民警。
“刑警803”这一称号中的“803”源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地址:中山北一路803号。
刑警“803”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像端木宏峪这样的“东方神探”,每一位走进“803”刑侦楼的人,都会看到第一代“803”代表人物端木宏峪的铜像,端木宏峪虽已逝世,但他所破获的每一桩疑案都让人印象深刻,端木首次采用并案法侦破了沪上首例储蓄巨款被盗案、破获了轰动上海滩的“咸肉碎尸案”等耳熟能详的案件。
人虽去,精神永驻。端木宏峪是“803”的灵魂,他为“803”注入了无限的智慧和精神。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在近几年上海的命案(指凶杀、绑架、纵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立案数连年保持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自2015年开始破案率持续稳定在100%,真正做到了“命案必破”。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除了“福尔摩斯式”的侦探破案,还离不开如今的803科研技术的支撑。
2020年7月至8月,上海公安学院2017级本科侦查学专业的13名同学有幸来到“刑警803”进行为期6周的暑期专业实践。他们在实践中体悟智警伟力,学习老一辈刑警的光辉事迹,传承“勇者无畏,智者无敌”的上海刑警精神。
兰天明:我所在的刑侦总队一支队,也称为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侦查支队,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特别能战斗刑侦队”荣誉称号。在这样一支战功赫赫的队伍里,我见到了许多早已有所耳闻的上海刑侦“老法师”,听闻了许多影响轰动的大案要案的侦破过程,我为自己能获得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交流、体验的机会而感到荣幸,倍感珍惜。
王必源:尝过了艰辛,也尝过了喜悦,当破案的喜悦来临之际,身心的疲惫早已烟消云散,一切都是值得的。刑警这一职业,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价值归宿。如果一名刑警把侦查工作当做人生价值实现的载体,他将具有一种由衷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会从日常的辛劳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奚桢:这次的实习充分锻炼了我们的业务能力,虽然经常会熬夜加班,但破案后的喜悦是源于内心真切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是当刑警的修行。实习中,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长,我们的内心也更加坚定当初的选择,侦查后浪们将秉承先辈风范、传承刑警文化,用实际行动诠释刑警精神。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学习业务本领,严格遵守各项实习纪律,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青年学警的良好风貌,也为刑侦总队的相关业务工作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上海公安学院的学生,要牢记选择从警的初心,怀揣致力于成为一名合格刑警的使命,成为一名智勇双全、守护社会安宁、维护法律尊严的上海刑警!
原标题:《【警察故事】对于侦查,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