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汉初三杰会不敌陈平,陈平到底有多强的能力
我们知道,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都是西汉建立之初有名的大将。陈平则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史记》上被称作“陈丞相”。同样都是为汉王朝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谋臣,因此也常常被人们拿出来做比较。韩信曾受过诽谤,在云梦泽被捕过,最终死于钟室,被萧何灭了三族;萧何身居高位,对刘邦对他的忌惮浑然不知,后经人提点“高祖皇帝不满他的勤政爱民,广受爱戴欲将他满门除掉”才恍然大悟,用一计自辱名节,才得以保住满门性命;张良身居官场,因为害怕遭到祸患只能托信闲游。唯有陈平,在汉高祖在的位时,他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虽在汉高祖去世后被吕后夺了实权,但在吕后死后,又能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文帝初他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他又专为丞相。
鬼谷子认为:“自天地生成以来,世上任何事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缝隙,圣智之士能够洞察一切,在事情败坏的征兆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寻找他变化的踪迹并暗中思量琢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通盘筹划以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后加以防范,事物常常如此,由于像毫毛一样微小的原因发展下去,也能毁掉像泰山一样大而坚固的物体。”陈平正是见微知著的高手,因此总是能够在祸患发生之前而及时谋划,将危机消灭于无形之中。
秦末战乱时期,陈平先后投到魏王和楚王项羽麾下,最终离开项羽归到汉王刘邦旗下,最终成了汉室的开国名将。在楚汉相争时期,陈平偷偷从项羽的军营中溜出来,打算投奔刘邦,他顺着小路奔向黄河边打算渡河,轻唤了一搜渡船却发现船家是个面露凶相的粗蛮大汉。他感觉不妙,但此时也没有其他选择,又怕后面楚军追来逮到他,自能硬着头皮上船。
见船渐渐驶离岸边他心下松了口气,但很快他又敏锐的发现自己上了贼船情势不妙,渡船大汉怕是要谋财害命。此时他虽然身上只一把佩剑并没有什么财物,但他担心若是大汉动起手来他定是不敌。于是便以船舱太热为由走到舱外,假装若无其事的摘掉佩剑,脱掉外套。倚在船边帮大汉划船,这些奇怪的举动令大汉很是诧异。之后他又以天要下雨,天气闷热为由索性想衣服前部脱下。划船的大汉见他身上无利可图便打消了谋财害命的念头。
陈平脱衣无形中消除了一场危难,他的机智确实令人称赞,从细微之处感知隐秘的信息,观察船家的表情神色,这是他非凡的观察力和眼力的体现;发现情况不妙,猜测到此人想要谋财后,果断使出应对之计,用脱光衣服的方式隐晦的表现出他没有过多财物的信息,打消了那人的企图,最终得以顺利脱身。因此,懂得“见微知著”巧妙的运用“抵巇之术”就能在灾祸发生之前及时防范,减少危害。这也是他能长久的屹立于暗潮蝶泳的官场而不倒的主要原因。

汉初三杰之:韩信
大家都知道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的故事,说说汉初三杰的军事家韩信。韩信作为汉朝开国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还是非常厉害的。毛主席曾经说:“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韩信也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他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人家让他钻‘胯裆’,他一看没办法,只好钻。”韩信生于平民之家,幼年家境贫寒,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受过胯下之辱,才有主席的对韩信的那番经典评价。
秦朝末年,在赵高与胡亥昏庸残暴的统治下,百姓被逼得毫无生路,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反对朝廷的横征暴敛;起义军爆发后,韩信带着兵器投奔了项梁,在项梁麾下一直默默无闻。第二年,项梁兵败而死,项羽继承项梁职务,成为楚军的领导者,韩信就在项羽手下做了个小郎中,在此期间韩信多次献计给项羽,项羽不予采纳。韩信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就辞官不干了;在汉高祖刘邦率领汉军进入汉中时,投奔到汉高祖刘邦帐下,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后被夏侯婴引荐给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刘邦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就给了他个管理粮饷的官职。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十分赏识他。刘邦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觉得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刘邦不用,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后萧何向汉高祖刘邦举荐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向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
在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后,韩信挟制称王,上书汉高祖刘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汉高祖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刘邦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谋士张良、陈平踩汉高祖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经二人提醒,刘邦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汉五年(前202年)正月,韩信统领汉军三十万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与项羽展开决战,楚军大败,十万军队被全歼,项羽逃至东城自刎而死。项羽失败后,刘邦立刻回到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汉六年十月(前201年),有人上书控告韩信谋反,在陈县(今淮阳平信桥)被逮捕,押解到到洛阳后,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状,削去王位,将韩信改封为彻侯(列侯),号为淮阴侯,封地在韩信故乡淮阴县。
汉十年(前197年)韩信家臣因得罪韩信而让其弟上书状告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商议,在宫中召见韩信,韩信没有细查就入宫了,在宫中被吕后设计杀害。韩信,这位西汉开国武将,汉朝著名的军事家伟大而传奇的一生至此陨灭,也是汉初三杰唯一被杀的。有军事著作《韩信》三篇,系统的概述了其军事思想,韩信经由萧何举荐成为大将军,走向成功之路,也由萧何设计走向灭亡,正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也!
历史上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是怎么死的
汉初三杰,是刘邦得以成功的关键,没有这三个人,刘邦可能一事无成。
这三个人,在刘邦成功的路上发挥出色,但刘邦统一天下后,这三个人却有着不一样的前途,有人无奈惨死,有人自污名节,还有人远离政治,云游四方,下面我们就聊聊这三个人,聊聊他们是怎么死的。
张良之死:远离政治,云游四方,病逝长安
张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且此人也很能隐忍。
当刘邦打下天下的时候,按理来说,张良能够获得不菲的待遇,但是张良深谙人性,并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于是以身体有恙请辞,远离政治。
张良虽然没有参与政治,但,曾经为太子和吕雉献过计策,张良给吕雉出的那一招,就是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导致了刘盈的太子之位保住了。
晚年,张良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生命的最后几年,因为吕雉的说劝,仍然留在长安,只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官场。
张良的后半生,有钱有闲,不问世事,不干涉政治,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萧何之死:自污名节,病逝在汉惠帝二年
萧何是个能力很强的人,看人眼光极准,想当年,萧何是个县里的官吏时,就发现刘邦不一般,于是在天下纷乱之时,屈尊身份,当了刘邦的左右手,这一点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想想,人家萧何好歹是县里的官员,而刘邦只是个亭长,如果没有极强的能屈能伸的能力,怎会跟着刘邦呢?
在刘邦成功的路上,萧何一直是在做后勤工作,这导致刘邦在前线打仗从来不用担心后方的管理和物资供应,这样的人才实在难找。
刘邦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后,论功行赏之时将萧何排在了第一,看来刘邦也不糊涂。因此,萧何获得了大量的封赏,包括土地、金银和爵位。
但是,后期的萧何生活得也不容易,因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点功高盖主,于是在门客的建议下,自污名节,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贪污腐败的人,刘邦一气之下把他投进了监狱,但刘邦后面在萧何的门客等人的劝导下,知道了萧何的良苦用心,只是萧何出来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在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重,于是刘盈问道:“相国百年后,谁能担当此任?曹参如何?”
听到这里,萧何说道:“陛下如果能立曹参为相,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看得出来,萧何非常信任曹参。
就在这一年,萧何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病逝,善终。
在萧何死后,曹参接了班,对于萧何所定的制度和政策,没有做大的改动,只是继续执行,如此保证了汉朝江山的稳定性,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
韩信之死:无奈惨死在长乐宫钟室
韩信是刘邦成功路上最重要的那个人,没有韩信,汉军就出不了汉中,也就取不了天下。
但韩信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他是个政治白痴。
在刘邦最需要他解围的时候,他提出给他“封齐王”的要求;在他可以造反,形成三足鼎立的时候,他坚持继续跟随刘邦;当项羽败了后,韩信暗地里收留项羽的将领钟离昧;当刘邦收拾了一个个“王”时,韩信还抱有侥幸心理;当韩信被贬成“淮阴侯”时,韩信有点兜不住,有点开始情绪化了;当陈豨造反的时候,实力很弱的韩信却糊涂地答应里应外合。
因为韩信有意和陈豨里应外合,所有事情败露后,吕雉准备杀了韩信,只是吕雉的能力不够,怎么办?吕雉聪明地借助了萧何的力量,因为萧何是韩信崛起的恩人,对韩信有知遇之恩,所以萧何很轻易地就骗韩信到了长乐宫。
当韩信提出“陛下曾经承诺我三不杀”时,吕雉早已经做足了准备,不就是“见天不杀,见铁不杀,见地不杀”吗?吕雉很有办法,为了不让韩信看到天,就把韩信放到了长乐宫钟室里,头上套上麻袋,避免了“见天不杀”;接着把韩信吊了起来,双脚悬垂,这避免了“见地不杀”;最后让卫兵们拿着竹子做成武器,从四面八方像装韩信的麻袋刺了过去,这避免了“见铁不杀”。
韩信的功劳是很大的,但除了打仗外,有时候挺糊涂,该独立时不独立,大势不再时又强行想要改变,何其难也?
关于韩信的死,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钟室是确定无疑的,但所谓的“三不杀”更多见于民间传说,相关史书里没有这记载。
上面就是汉初三杰的最后归处,张良死得安详,萧何死得无憾,韩信死得憋屈。
上篇:新手初学口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