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韩信、萧何,汉初三杰谁更强
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他们都各有所长,功勋卓著,刘邦称帝后都因功封侯。那么这三个人到底谁更厉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祖、父二代都是韩国之相,一共辅佐了五代韩王。张良是妥妥的官二代,世家子弟。只可惜秦始皇统一六国,韩国也被灭了,张良也就没机会在韩国当官了。
韩信就比较惨了,不仅出身布衣,一穷二白,品行也得不到官方认可,连小吏也当不成。韩信自己又不愿老老实实干活,结果只能靠人救济,寄人篱下。时间久了谁都烦他,都不愿给他白吃白喝了。更糟糕的是,连市井无赖都欺负他,看不起他,让他受了个胯下之辱。
单从出身看,张良第一,萧何第二,韩信最后。但是英雄可以不问出身,我们接着分析。
张良擅长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其能力写照。张良作为刘邦的顶级智囊,常随刘邦左右,为其出谋划策,制定出刘邦的行动蓝图。可以说张良是大汉王朝的最初设计师,汉朝建国的很多战略部署,大都出于张良之手。
萧何是一个政务人才,行政能力超群。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这样的工作萧何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所以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前线带兵打仗,萧何主要坐镇关中,搞后勤保障,源源不断给前线输送粮草和兵员。甚至有几次刘邦的人马全线溃败,萧何都能第一时间补充兵力,帮助刘邦重振旗鼓。
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号称“兵仙”。其一生用兵,可谓百战百胜,无一败绩。刘邦曾问他能将兵几何,他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是韩信的常规操作。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军在前线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使楚汉力量对比迅速发生转变。刘邦能由弱转强,反败为胜,韩信功不可没。
张良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他的谋略上。
刘邦起兵反秦时,张良曾献策瓦解敌人,帮助刘邦大破秦军,之后才有刘邦进军咸阳,接受子婴投降。
刘邦拿下咸阳后,想纵情享乐,张良向其申明大义,打消其享乐的念头,促使刘邦把精力集中到汉朝开国大业中来。后来刘邦在鸿门宴上遇险,张良设计通过项伯的关系使刘邦脱险,化解了一大危机。
刘邦封汉王,张良通过项伯的关系帮助刘邦取得汉中地,又劝刘邦烧绝栈道,通过示弱以迷惑项羽,使其放松警惕,为后来刘邦袭取关中赢得了机遇。
楚汉争霸,张良献策助汉拉拢韩信、英布、彭越三人,使楚汉力量对比发生根本转变,此三人也成为战争中击败项羽的决定性力量。
楚汉战争后期,刘邦驻军固陵与项羽对峙,战势不利,各方诸侯都趁势观望。张良献策,承诺分封韩信、彭越为王,在楚汉决战的关键时刻争取到了两支重要力量,最终成功击败项羽。
西汉建立后,张良力劝刘邦封功臣,定都关中,助太子顺利继位,为西汉政权巩固作出巨大贡献。
萧何是汉初政权运行的直接操盘手,可以说没有萧何的打理,就没有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刘邦打进咸阳,受了子婴投降,诸将都忙着抢战利品,争夺财物,只有萧何第一时间收集秦朝的律令图书,为汉朝立国默默打基础。
楚汉争锋,刘邦急需用人之际,萧何向其推荐了韩信,力劝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使韩信成为汉方势力最得力的战将。
刘邦进兵关中,萧何留守巴蜀,刘邦出关与项羽争霸,萧何坐镇关中。刘邦常年在外征战,萧何则在大后方充分发挥其政务才干,助汉巩固后方政权,源源不断输送兵员、后勤补给。刘邦数次失军亡众,只身逃回,都是萧何从关中抽调兵员,帮助刘邦东山再起。
所以汉初评功臣,刘邦称萧何所立为万世之功,力压群臣,排名第一。
韩信身经百战,战必胜,攻必取,战功卓著。
韩信拜将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战告捷,一举平定三秦,为刘邦出关与项羽争锋奠定重要基础。
随后韩信率军出关,先后收复魏、河南,韩王、殷王望风而降,又联合齐国、赵国进攻楚军。汉王军在彭城被项羽击溃,韩信收拢部队,在荥阳与汉王会师,打退楚军的进攻。
汉王在彭城兵败,各路诸侯都叛汉归楚,韩信率军平叛,在蒲坂大战魏军,后袭破安邑,俘虏魏王豹,随后北击赵、代,在阏与擒获代相夏说。
而后韩信乘胜东下,攻击赵国。在井陉口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斩成安君陈馀,擒赵王歇。拿下赵国后,韩信用李左车之计,不费一兵一卒而使燕国屈服。
平定赵、燕后,韩信发兵击齐。项羽派将军龙且率军二十万救齐。韩信假装败退,引敌渡江,趁敌半渡而水淹楚军,击杀龙且,随后降服齐国。
楚汉垓下决战,韩信与汉王会师,合击项羽,迫使项羽兵败自杀。楚汉争霸以刘邦的胜利告终,这样的结果,韩信功不可没。
汉六年,封功臣,刘邦让张良在齐国随便选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辞让不肯受,说不敢当三万户,愿得到留这块封地就足够了。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张良死后,他的儿子承袭其爵位。
汉初论功行封时,刘邦力排众议,认定萧何功劳最高,位列第一,封为酂侯,食邑两万户,享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萧何父兄子弟十余人都受到封赏。萧何享尽荣华,终得善终,其子孙后代也能承袭爵位,数世显赫。
韩信在楚汉战争期间,依靠手握重兵,战功卓著,争得齐王之位,战争一结束就被迁为楚王,不久又被刘邦借故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企图联合陈豨谋反,被萧何与吕后合谋,斩杀在长乐宫。一代兵仙,就此陨落,最终身死族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汉初最杰出的人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佼佼者,他们凭着杰出的才能,为汉室江山的创建立下不朽功勋。从这方面来说,他们可以说是不分伯仲。
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所作的贡献,本应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只因个性和追求不同,导致最终结局各异。张良飘逸,萧何务实,都得善终。韩信在功名面前暴露出巨大缺陷,最终身死族灭,结局令人唏嘘。

韩信、萧何、张良汉初三杰助刘邦夺得天下,却得不到善终
时势造英雄,英雄安天下,在乱世之际往往会涌现出许多时代英杰,辅佐一方,成就不世霸业,秦朝末年,民不聊生, 又是三年纷纷扰扰,最终微末小吏刘邦夺取天下。
在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当中有三位人物居功至伟, 韩信、萧何、张良被称之为汉初三杰 ,征战四方,过境安民,帮助才能平平的刘邦夺得天下,但是刘邦是一个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人物,汉初三杰的结局都不是尽善尽美, ,为何居功至伟的三人在后期遭到了刘邦的打压?
1:三杰之功为西汉征战四方,开疆拓土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汉初三杰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在刘邦起兵之初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 比起项羽和六国贵族而言简直就是天差地别 ,而且当时秦失其鹿,天下追逐,无数的英杰割据一方,企图问鼎天下。
而在刘邦征战四方,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的过程当中, 汉初三杰的贡献可以说是不可忽略的存在 ,三者搭配的天衣无缝,韩信统兵一方,征伐不臣,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统筹全局,稳定后方。
为例,在西汉扩张的过程当中居功至伟。据《史记》当中高度评价韩信称:"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由此可见,汉初三杰在西汉的建立当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巩固政权,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
古语有云,创业容易守业难,在西汉建立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当时国内不仅仅是百废待兴,满目疮痍,而且还有许多对西汉政权抱有敌意的势力潜伏在黑暗当中,等待着时机,企图颠覆西汉王朝。
而汉初三杰在西汉建立之初稳定局势,迅速发展国内经济,恢复民生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据《史记》当中记载评价萧何的贡献称:"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奈何居功至伟的汉初三杰在西汉建立后不久就遭到了来着刘邦的无情打压,虽然结局各异,但却殊途同归。
在汉朝三杰当中,攻城拔寨,杀敌无数, 战功赫赫的兵仙韩信受到的封赏是最丰厚的 ,被刘邦封为齐王,后为楚王,不过韩信的结局和下场也是最惨的。
在西汉建国不久之后,就有有心人向刘邦告发韩信企图谋反,维持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 ,降格为淮阴侯,以至于韩信发出只能与樊哙等人为伍的感慨。
后来吕后又不放心韩信将其烹杀于长乐宫当中,据《史记》当中记载称:"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一代兵仙就此陨落,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2:晚年凄惨,萧何自污以保全自身
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之一,自然有其过人之处,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更是将萧何拜为相国,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步,由此可见其功劳之大。
在晚年之时依旧没有逃脱来着刘邦的"重点照顾" ,最后不得不依靠自污名节来打消刘邦的猜忌。据《汉书》当中记载称:"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此后萧何的处境更为艰难,在朝廷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晚景凄惨。
汉初三杰当中晚安生活相对逍遥自在的莫过于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当时退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张良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无奈,他早就看出刘邦此人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因此早早的就退隐山林当中。
据《史记》当中记载称",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张良为了避免重蹈韩信等人覆辙直接退出了朝廷的争斗当中 ,明哲保身也是其无奈之举。然而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居功至伟的汉初三杰为何会在后期遭受来着刘邦的无情打压,其背后有有着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
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前,刘邦不得不依靠以汉初三杰为代表的英杰人物为他打天下 为此刘邦给予了汉初三杰以极大的权力和极高的地位,在刘邦集团当中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
据《史记》当中记载韩信在楚汉之争当中的权势称:"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而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安稳,就不得不 ,以免防止一家独大,架空帝王的现象发生。
而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一些骄兵悍将也开始居功自傲引起了刘邦的忌惮,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建国之初诸将争功的现象称:"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由此可见,一些功勋集团已经开始壮大,并且成为了朝廷之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为了平衡朝廷,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刘邦自然会通过打压汉初三杰来震慑朝廷上的功勋集团。
刘邦除了通过打压汉初三杰来平衡朝廷势力之外,还有着 防范汉初三杰权力过大而威胁西汉皇室统治的考量
从上面分叙述可知,汉初三杰在西汉王朝的建立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谓是居功至伟,与此同时他们三人的才能也是当时顶尖的存在。
据《史记》当中记载刘邦对汉初三杰的高度评价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而到了西汉建立之后汉初三杰更是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韩信更是直接裂土分王,坐镇一方。
由此可见,汉初三杰难免在西汉建立后会有尾大不掉之嫌疑,更重要的是汉朝三杰功劳巨大,算得上是 ,也许刘邦在位期间汉初三杰能够保持对西汉皇室的尊敬与效忠,但是刘邦之后的帝王能够驾驭得到汉初三杰这样的人物吗?
这显然是难以达到了,为了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刘邦自然会摒弃过往的种种情义,以刘氏江山利益为重,对汉初三杰进行无差别的打压,将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3:刘邦为人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
汉初三杰的结局令人唏嘘的原因还和他们的"老板"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首先刘邦并非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可以说是一介布衣,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流氓"。
据《史记》当中记载早年刘邦的行为举止称:"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由此可见,刘邦的出身并不高贵,举止轻佻,也可以看出刘邦的性格并不大气, 与出生于王侯之家的贵公子的气度不可相提并论
而在刘邦潜意识当中家天下的意识极其浓烈,特别是在刘邦登基为帝,开创西汉王朝之后大肆的封封同姓王,打击消灭异姓王,甚至最后和群臣立下誓言"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他相信血缘而不信情义,因此在后期对群臣的猜忌日益严重,就来忠心耿耿的樊哙也差一点被诛杀,汉初三杰的遭遇也在情理之中。
汉初三杰在开创西汉王朝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在后期都遭到了刘邦的打压,原因在于当时 功勋集团的做大需要平衡朝廷利益 ,而木秀于林汉初三杰又恰恰能够很好的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最后刘邦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性格特征也是汉初三杰悲惨遭遇的一大原因。
原创从初汉三杰的命运,我们看出了什么?
初汉三杰,萧何排名第一,张良第二,韩信第三。
研究初汉三杰,你会明白人生的好多道理!
萧何,出身是沛县一个小官吏,有谋略、有才能,能干实事,慧眼识英才,还有一点就是没有野心,事事请示刘邦,放在现在,也是领导们最喜欢的员工。
所以萧何成为了三杰中唯一一个既享受了荣华富贵,又得善终的人。
张良,出生是韩国贵族,有谋略,有胸怀,他是一个只会动脑的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果让他去干实事,管军队,管后勤,肯定不行。
张良早就看透了刘邦的为人,也看透了世事的规律,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急流勇退,隐居终南山,知足常乐。虽然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但我还是留着命去过我的逍遥生活。反正,我也有名了,不枉这世间走一回。
韩信,出生是个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很贫苦。军事素质过硬,统领百万之军,攻必取,战必胜,被封为兵仙。但他的情商和政治素养低的没法,既不会韬光养晦,也不会乘势而为。
刘邦夺取天下后,韩信就成了他的心头之患,等待韩信的就是不归之路,最后覆灭在吕后这种妇人之手,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三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不禁感叹,到底是出生,还是性格,还是综合素养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呢?
相关资讯
何为汉初三杰会不敌陈平,陈平到底有多强的能力
我们知道,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都是西汉建立之初有名的大将。陈平则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史记》上被称作“陈丞相”。同样都是为汉王朝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谋臣,因此也常常被人......
下篇:利己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