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复习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作用、意义、影响。
一般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其特点是:总、分、总。概括句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与作用、意义、影响对应。例如:
A.推恩令(07年):"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青苗法(10年):①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答案。概括句: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名词解释是什么,从而使其了解自己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容易忽略这一项,应予以注意。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因为有的名词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如文化方面,就没有"行为"一项。又如"推恩令",也不具备地点一项,有时原因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但时间一项一定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分述部分: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该部分要尽量简洁地多写些要点,而不是就一点深入论述,因为名词解释按点给分的特点十分突出。就其与概括句的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即有些内容可放在概括句中,也可放到分述部分,如战争的原因。
结尾句:这部分较为简单。应指出该名词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

专业课复习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内容;⑤作用、意义、影响。
一般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响与作用句(结尾句),其特点是:总、分、总。概括句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分述与内容对应,结尾与作用、意义、影响对应。例如:
A.推恩令(07年):"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②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青苗法(10年):①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②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③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可以看出,三段论不是三个段落,而是指由上述三部分构成的完整答案。 :它是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个名词的主要特性的句子,在整个答案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直接而准确地告诉阅卷老师,这个名词解释是什么,从而使其了解自己对该名词的掌握程度,是最能体现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获得高分的关键。考生容易忽略这一项,应予以注意。一个完整的概括句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时间、地点、施动者、行为、原因、目的、性质。当然,也不可过分拘泥,因为有的名词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如文化方面,就没有"行为"一项。又如"推恩令",也不具备地点一项,有时原因与目的又可以合并说明。但时间一项一定要有,主要应指出朝代。
此部分是详细解释名词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战争类应写明交战双方、原因、经过、结果;改革应主要写明改革内容。该部分要尽量简洁地多写些要点,而不是就一点深入论述,因为名词解释按点给分的特点十分突出。就其与概括句的关系而言,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即有些内容可放在概括句中,也可放到分述部分,如战争的原因。
这部分较为简单。应指出该名词对历史最主要的影响与作用。
专业课复习
根据对2007-2016年考研大纲的分析,历史学考研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另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中国史和世界史当中,下面将对这几个方面的出题规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能有所帮助:
本科目的考查涵盖了考试大纲中的4种题型:即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在分值分布上,历年都保持稳定,基本上占到总分的30%左右。每年的题量都保持在8-9道,具体来说就是选择题4-5道,名词解释1-3道,史料分析题1道,简答(论述)题1道。
根据对历年真题的分析,中国古代史依然是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史和经济史为主,也就是主要考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现象等内容,例如2012年考查到了"一条鞭法"、乾隆时期的林爽文起义、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等;2013年考查到了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昭宣中兴、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隋唐时期妇女地位的提高、15世纪美洲作物在中国的传播等;2014年则考查到了五代十国的兴亡、周公旦、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元朝至清朝中期(1840年前)海外贸易政策及其影响的相关内容,2015年考查到了卫所制、江南经济发展、宋辽间的和战等,同时,在选择和名词解释题中还会兼顾考查思想、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例如2012年考查的龙山文化、《四书集注》、《三朝北盟会编》等;2013年考查的红山文化、汉代今、古文之争、宋代科举等;2014年考查的临沂银雀山汉简、《七略》、净土宗、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等内容,2015年考查的今文经学,这样就保证了考查的全面性。
选择题注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近现代史范围大、内容多,任何小的知识点都有可能拿来作为考查的内容,但出题仍然会以政治、经济史为主,例如2012年考查到的"昭信股票"、2013年考查到的中俄"瑷珲条约"、2014年考到了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2015年考查的清末新军、公行制度、四行二局等内容。
名词解释考查的还是这一阶段较为重要的史实的再现能力和总结能力,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例如2012年考到的蒲安臣使团;2013年考到的"863"计划;2014年考到的厘金、安福国会;2015年考到的严复、商团叛乱等。
史料分析题考到的概率不大,主要考查的都是一些重大、重要、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到目前为止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题共出现了2次,一次是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考查,也就是2007年考查到的科举制,单独出题的情况只出现了一次,即2012年考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早期维新思想"。
论述题考查的频率相对史料分析题要高一些,一般会考查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所以涉及这些方面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横、纵向联系都有可能被考查到,例如2011年考查到的"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2012年考查的"天京事变前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政策及主要变化"、2014年考察的"1931-1941年英美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2015年考到的近代中日两国工业化的发展。
相关资讯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套路及解法技巧总结
对于材料的分层,一要明确材料主旨,这一信息结合材料和设问内容或材料开头语和材料出处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