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题答题套路及解法技巧总结
2020-08-01 15:33
根据主观题的设问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五大类。
对材料解析题要从两个方面分层,一是对设问分层,二是对材料分层。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
对于材料的分层,一要明确材料主旨,这一信息结合材料和设问内容或材料开头语和材料出处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划分材料内容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2.材料的断句构成、标点符号,主要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
3.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2分,分值为6—8分,则要点为3—4个,即3~4个层次。
分层之后,最后返回问题,根据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命题形式:一般是1个材料、1个设问,分值在12分。
2.考查知识: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
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
1.审设问:审清答题来源和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明确答题方向。
2.读材料:首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信息,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信息等。其次,审读材料正文,找出材料的中心论点、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和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扣教材: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和读完材料后,应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4.组答案: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即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2)两个原则:第一,答案在按分估点的基础上“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也就是要多角度组织答案,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用“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时应“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第二,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答案要点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回答的要点。
1.命题形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一般两问,第一问多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原因、内容、措施、特点;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
2.考查知识: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材,多以中国的改革尤其古代的改革或人物为主,与当前社会热点有关,如“三农”“民生”“民主政治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等,力图给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3.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2.根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3.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4.根据设问结合粗略列出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概括时:要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相关知识罗列要点,注意概括的点要全,面要广。
说明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提炼关键信息,找出材料中与问题紧密相关的解题切入点,然后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运用教材基本原理或知识准确、缜密地组织答案。
简析时:重在“析”,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考研名词解释答题技巧
根据考试科目,一般研究生分为普通研究生、理工类和MBA、MPA、MEM等专业三类。普通研究生一般考外语、政治和专业课;理工科考生往往还需考数学,以下是小编准备的 名词解释答题技巧,欢迎借鉴学习。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人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要严格控制时间在5-6分钟以内。
第二,如果单个名词解释是5分左右的分值,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纸练习的时候,以5-8行为佳。
层次丰富,名词解释是踩点得分,所以一定要保证每个词条至少包含3个得分点,不能一大段都在讲一个意思,这样写再多都拿不到分。
点到为止名词解释分值较小,作答空间也有限,所以语言一定要精炼,记住四个字:点到即可。不用展开,展开是简答题的事儿。
名词解释是较最容易得分的。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考研课程共4门,分别是政治、英语、数学和专业课。对于考数学的考生,数学课是最难的。有的考生不考数学,对于不考数学的同学,英语是最难的,下来应该是专业课。专业课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应该是一般难度,基本都可以拿到100分左右。
考研科目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
一门专业课:哲学、经济学、法学、 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
其中: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政治:100分;英语:100分;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专业课:150分。
其中:管理类联考分数是300分(包括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
1、考研科目时间顺序为第一天上午政治(8:30—11:30),下午英语(2:00—5:00);第二天上午数学或专业基础课(8:30—11:30),下午专业课(2:00—5:00)。
2、考研分数总分为500分,政治:100分,英语:100分,数学或专业基础:150分,专业课:150分,其中:管理类联考分数是300分(包括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
考研历史学答题技巧:史料分析题、论述题
在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同学们除了要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和巩固之外,了解一些答题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历史学考试中,史料分析题和论述题所占的分值比例最大,因此,在最后的复习中,考生应该进一步了解这两种题型的考查特点和答题技巧,在此给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所谓倒着读,就是要求考生先读问题,次读出处,最后读材料。根据这几年历史学出题的特点,中国史的史料分析题一般会从古代史中选择材料并且还会以繁体字的方式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材料不加句读,因此对于一部分古文功底不太好的考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但是,如果先读要回答的问题,这一障碍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在先读题的情况下,考生应该能够联想到该问题的答案要点,这样,史料分析题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小的论述题或者说简答题。如2015年考查的“汉至隋江南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即使考生没有读材料,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作答。
第一遍粗读,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考生在找出材料中心内容后,要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根据史料所述内容和后面的问题,联系教材中相应的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一般来说,材料或者是教材内容的再现,或者是教材内容的补充或延伸,或者是教材没有提到的新情景。尽管材料有可能是新的,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①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分析题多由两到三个小题组成,因此,考生在回答时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并依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
②精炼语言,准确作答。材料题和论述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即论述题要根据史实展开,分析作答,所以一般文字较多、篇幅较长,类似于一个小的论文。而材料题要求文字高度凝练,只需针对问题明确作答即可,不必做过多展开,答案要言简意赅。做个形象的比喻,两种答案字数的区别,就类似于写信与发电报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看一下2015年史料题的答案:
(1)变化:从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到人口众多、农业及商业得到发展、城市数量增加;文明程度逐渐提高;人们从依赖自然物产到努力生产,社会风貌发生深刻变化。
(2)原因:汉至隋北方社会动荡,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人口增长与商业发展,州郡设置增加和新的城市兴起;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使物产丰富的南方得到了开发。
句读是一个基本功的训练,这就需要考生平常多读一些史料外,可以增加语感,史料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有感觉在何处断句,除此而外,没有捷径可寻。但是,在最后一个阶段,考生也可以集中找些文言文材料进行阅读,尽量培养语感,同时,在答题的技术处理上有一点要注意,由于漏断要扣分,所以,凡是感觉可断可不断之处,均要断开。当然,前提是不能将资料断碎,不可字字都断。
材料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收集”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考生自己要清晰掌握相关的史实和理论,否则就无从下笔,成了无源之水。
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在明确答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可根据题目要求,迅速编写好提纲,提纲力求简约,自己明了即可,以确保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漏点,也不会思路不清。在此,我们以2015年的论述题“概述宋辽间的战与和,评价宋辽盟约。”为例:
(1)概述:五代时期辽占据幽云十六州。北宋灭北汉后,欲收复幽云地区,两次大举北伐失败。1004年,辽军南下,宋真宗亲征,在澶州击败辽军,双方议和并签订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是:双方约为兄弟,各守疆界,宋每年向辽纳30万(两、匹)“岁币”。此后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北宋末,金兴,宋联金灭辽。
(2)评价:“澶渊之盟”是宋辽间势均力敌条件下的产物,宋辽开战以来,双方互有胜负。因此,双方经过多年的军事较量而未分高下,议和是双方的共同选择。
“澶渊之盟”后,宋辽间持续了长达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关系,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快了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
这是得分的关键。在答案的编写上,力求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层次清楚,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要尽量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少用文学、通俗语言,用最简捷的方式,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注意使用规范字,不要写错别字。
论述题分值较大,每题40分,因此在答题的时候就必须要对答案的答题要点进行适度展开,保证一定的字数,以便使内容更加充实、具体,例如,我们给出的2015年真题举例,提纲中只有两百多字,因此就需要考生将相关史实和评论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