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影响我教书的四本历史教学书籍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11:15

阅读人数: 428

本文主题: 历史学必看专著

刚入职的时候,在四楼的教室,我拿着书跟师父请教。师父看见我总在读书,于是感叹到:“我现在只读跟教学有关的书籍。”轻轻一句,在我心中却重似千斤,埋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为什么会只读跟教学有关的书籍呢?工作会有那么忙碌么?作为历史老师,不应该是大量的阅读么?时至今日,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师父的无奈,彼时彼景,鲜活有如昨天,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工作中,要想腾出一点自由的时间,安放疲乏的身心,确实是大不易的事情,能坚持阅读跟教学有关的书籍,已经是一件幸事了。于是在一再的约束后,我将书籍种类一减再减,决定只读跟教育、历史、历史教学有关的书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三个方面的阅读和研究中。回想起跟历史教学相关的书籍,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以下四本,在这里做个简单的介绍和推荐,以有助于同道教师。

第一本是张元先生的《谈历史 话教学》。开会的时候,见过张元先生和林慈淑先生几面,因为被讲座内容吸引,于是将有关的书和论文找过来看,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这本书是仿照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的《文心》而写作的,张元先生希望这本书是以“平平常常的题目,清清楚楚的语句,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意蕴,而态度又是那么多谦和”。(《自序》)最初写作的出发点在学生,希望以学生如何学习为主要内容,但考虑到学生学业压力大,还是决定写给历史教师看,希望用轻松的话语,有趣的内容,包含很多的观点和建议,可以松散不严谨,可以供百忙中的教师们选择采用,以提高普通教师高中教学的水准。

这本书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有学生,有老师,相互探讨,将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探讨了一遍,比如历史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相同的教学点,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既有衔接又有区分,每一段历史的主要脉络是什么。书的内容只包含了北京人到西晋,但是读者吸取其中的精神,完全可以应用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这本书的精神,总让我想起李晓风老师的一句话:“教西周的分封制,是要从分中教出合来”。

第二本是《像史家一般阅读——在课堂里教历史阅读素养》。这书的主要内容其实是美国一些中学历史教学的案例,但跟普通的历史教学不同的是,这本书旨在放弃知识的背诵,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历史话语争夺阐释权的过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多项彼此竞争之诠释所构成的历史”,训练学生学会思考。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设置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辨析,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因为这本书认为“事实必须被投身于历史问题中的学生所驾驭,而这些历史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学生热切地想要寻求答案。”所以通过核心问题的确定,营造历史情境,然后在历史情境中辨析历史,恢复复杂性。

这一点其实是符合现在历史学科研究的,王凡森先生就主张要重访过去,重视那些被主流叙述压抑下去的声音,寻访多元的资源。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历史其实是丰富而多样的,但是话语权力却会重塑历史,往往以主流代替多样,以中心遮盖边缘,从而模糊历史的真相和丰富性,这是历史研究需要警惕的,也是历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辨析的。不同的阐释,互有竞争性的话语,怎么相互作用,怎么形成主流。批判性的阅读史料,理解过去的复杂性,才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也有利于他们面对未来和明天,因为“我们曾经培育学生准备面对的那个有序而稳定的世界已经消失了”。

第三本书是李凯老师的《历史这样教——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跟张元先生一样,李凯老师也曾经在高中教过一段书,然后才又进入大学研究教学,而且他夫人也在高中教书。所以这本书有他的研究,也有他亲身的经验积累。书的语言很轻松,因为本身就是大学的上课实录,思想和学术没有前面两本那么深刻,但是好处在于技巧很多,面面俱到,从导入到到讲授,到如何提问,应对学生发问等环节都有,初学者看了完全可以上手操作,熟练的老师看了也会有所启发。可读性强,有吸引力,最基本的问题讲的清楚,不啰嗦,不做作,不故作高深。各科老师都适用,入职一年的老师读是最合适的,当然,如果没有悟性的老师,没法自己总结的老师,随时读都可以。历史教学真的是要严谨而科学,同时又人文而艺术。

第四本是张静老师等合著的《历史学习方略》。这本书是2003年写的,距今已经20年了。当时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标准的概念,而且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历史怎么教,教学方式怎么转换,成为一线历史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于是在赵亚夫老师的主持下,张静老师、李晓风老师、姚岚老师、孙楠老师就一起写了这本书。四位作者的经历和特长不同,因此每个人写作的部分也不一样。大体上是张静老师擅长理论,尤其是最初介绍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四种学习观,对于整体思考什么是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什么样的策略,启发非常大。李晓风老师是北京历史教学界的神,每每在海淀听历史教研,他都是大家最尊敬的讲者,因此书中凡是他写的,就非常贴合一线教学,很多材料和问题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书的开头是理论关照,讲理论学习,后面就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技能都一一展开,因此历史教师可以直接参考,其中有一个点对我影响比较大,或者是跟我的认知产生了差异,即孙楠老师认为“历史课外书指的是教材以外的历史读物,共有三类:第一类是历史小丛书、历史故事以及历史连环画等通俗历史读物;第二类是历史回忆录和名人传记;第三类是历史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97页)历史学的专著为什么没有进入,历史文学作品可不可以作为历史读物,我相信这个说法一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也没有最终的结论,但这么定义历史读物,从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讲,不无启发。

因为学生不同,历史研究和现实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历史教学是一件永无止境而需要不断探索的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教学的技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就让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吧。

影响我教书的四本历史教学书籍

文化与传播学院

历史学专业自设立以来,秉承悠久的教育传统,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和良好师德修养的历史教育人才。多年来,本专业始终围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致力于为泉州及福建省内外的基础教育领域培养高素质的历史师资和文教人才。经过不断发展,本专业已建设成为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年,《闽南历史文化》课程荣膺省级一流课程,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 年,本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高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志着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历史学理论基础的应用型历史教育专门人才。专业课程体系在传承传统历史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其具备较强的历史分析能力与实际教学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丰富培养路径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兼顾历史学科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融入师范专业特色,形成了系统的核心课程与灵活的选修课程。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历史学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条发展路径,包括学术研究、历史教育实践与历史文化应用,帮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方向。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文化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

: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泉州进行实践研学

:邀请中学校长为历史学专业学生举办专题讲座

三、提升教学能力,强化实践活动

为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本专业与中学教师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通过实践与交流,项目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工作,培养课堂管理与教学设计能力,为其教学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能提升教学技能,还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本专业通过古陶文博馆,定期开展讲解员及志愿者培训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不仅深入了解博物馆的运营机制,培养应对实际挑战的能力,还能接触社会、服务地方。这些活动促进学生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自信。

:历史学专业学生赴漳州进行红色历史文化遗址考察,传承红色精神

邀请博物馆学专业讲解员为古陶文博物馆讲解员进行专题培训

本专业依托一系列省级与国家级科研平台,如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海丝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研究基地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及台盟中央闽台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等,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专业教师在相关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项及多个省部级项目资助,并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与专著出版,极大提升了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功能。

五、多元师资合作,推动教学创新

本专业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学术背景扎实的教师队伍。目前,专任教师 人,师资队伍在历史学科领域具备较强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专业持续优化师资结构,特别注重引进泉州市中学一线教师担任兼职副教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机会,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专业兼职一线教师为历史学专业学生提供中学教学经验

六、服务地方教育,培养历史学科骨干力量

本专业紧密结合地方教育需求,通过与地方中学的合作及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教师。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泉州及周边地区历史教育的骨干,为地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中学一线教师合作开展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

七、多元化就业路径,适应社会需求

毕业生将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科基础和教学能力,预计在毕业五年后,学生将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骨干教师,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毕业生还可选择继续深造,或进入文化部门、博物馆等单位,从事历史文化教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广泛适应社会对历史与文化专业人才的需求。

影响我教书的四本历史教学书籍

刚入职的时候,在四楼的教室,我拿着书跟师父请教。师父看见我总在读书,于是感叹到:“我现在只读跟教学有关的书籍。”轻轻一句,在我心中却重似千斤,埋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为什么会只读跟教学有关的书籍呢?工作会有那么忙碌么?作为历史老师,不应该是大量的阅读么?时至今日,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师父的无奈,彼时彼景,鲜活有如昨天,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工作中,要想腾出一点自由的时间,安放疲乏的身心,确实是大不易的事情,能坚持阅读跟教学有关的书籍,已经是一件幸事了。于是在一再的约束后,我将书籍种类一减再减,决定只读跟教育、历史、历史教学有关的书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这三个方面的阅读和研究中。回想起跟历史教学相关的书籍,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以下四本,在这里做个简单的介绍和推荐,以有助于同道教师。

第一本是张元先生的《谈历史 话教学》。开会的时候,见过张元先生和林慈淑先生几面,因为被讲座内容吸引,于是将有关的书和论文找过来看,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比较大。这本书是仿照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的《文心》而写作的,张元先生希望这本书是以“平平常常的题目,清清楚楚的语句,却有着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意蕴,而态度又是那么多谦和”。(《自序》)最初写作的出发点在学生,希望以学生如何学习为主要内容,但考虑到学生学业压力大,还是决定写给历史教师看,希望用轻松的话语,有趣的内容,包含很多的观点和建议,可以松散不严谨,可以供百忙中的教师们选择采用,以提高普通教师高中教学的水准。

这本书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有学生,有老师,相互探讨,将历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探讨了一遍,比如历史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相同的教学点,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既有衔接又有区分,每一段历史的主要脉络是什么。书的内容只包含了北京人到西晋,但是读者吸取其中的精神,完全可以应用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这本书的精神,总让我想起李晓风老师的一句话:“教西周的分封制,是要从分中教出合来”。

第二本是《像史家一般阅读——在课堂里教历史阅读素养》。这书的主要内容其实是美国一些中学历史教学的案例,但跟普通的历史教学不同的是,这本书旨在放弃知识的背诵,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历史话语争夺阐释权的过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多项彼此竞争之诠释所构成的历史”,训练学生学会思考。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如何设置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辨析,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因为这本书认为“事实必须被投身于历史问题中的学生所驾驭,而这些历史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学生热切地想要寻求答案。”所以通过核心问题的确定,营造历史情境,然后在历史情境中辨析历史,恢复复杂性。

这一点其实是符合现在历史学科研究的,王凡森先生就主张要重访过去,重视那些被主流叙述压抑下去的声音,寻访多元的资源。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历史其实是丰富而多样的,但是话语权力却会重塑历史,往往以主流代替多样,以中心遮盖边缘,从而模糊历史的真相和丰富性,这是历史研究需要警惕的,也是历史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辨析的。不同的阐释,互有竞争性的话语,怎么相互作用,怎么形成主流。批判性的阅读史料,理解过去的复杂性,才可以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也有利于他们面对未来和明天,因为“我们曾经培育学生准备面对的那个有序而稳定的世界已经消失了”。

第三本书是李凯老师的《历史这样教——中学历史教学技能》,跟张元先生一样,李凯老师也曾经在高中教过一段书,然后才又进入大学研究教学,而且他夫人也在高中教书。所以这本书有他的研究,也有他亲身的经验积累。书的语言很轻松,因为本身就是大学的上课实录,思想和学术没有前面两本那么深刻,但是好处在于技巧很多,面面俱到,从导入到到讲授,到如何提问,应对学生发问等环节都有,初学者看了完全可以上手操作,熟练的老师看了也会有所启发。可读性强,有吸引力,最基本的问题讲的清楚,不啰嗦,不做作,不故作高深。各科老师都适用,入职一年的老师读是最合适的,当然,如果没有悟性的老师,没法自己总结的老师,随时读都可以。历史教学真的是要严谨而科学,同时又人文而艺术。

第四本是张静老师等合著的《历史学习方略》。这本书是2003年写的,距今已经20年了。当时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标准的概念,而且新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历史怎么教,教学方式怎么转换,成为一线历史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于是在赵亚夫老师的主持下,张静老师、李晓风老师、姚岚老师、孙楠老师就一起写了这本书。四位作者的经历和特长不同,因此每个人写作的部分也不一样。大体上是张静老师擅长理论,尤其是最初介绍人本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四种学习观,对于整体思考什么是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什么样的策略,启发非常大。李晓风老师是北京历史教学界的神,每每在海淀听历史教研,他都是大家最尊敬的讲者,因此书中凡是他写的,就非常贴合一线教学,很多材料和问题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书的开头是理论关照,讲理论学习,后面就历史教学中的主要技能都一一展开,因此历史教师可以直接参考,其中有一个点对我影响比较大,或者是跟我的认知产生了差异,即孙楠老师认为“历史课外书指的是教材以外的历史读物,共有三类:第一类是历史小丛书、历史故事以及历史连环画等通俗历史读物;第二类是历史回忆录和名人传记;第三类是历史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97页)历史学的专著为什么没有进入,历史文学作品可不可以作为历史读物,我相信这个说法一定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也没有最终的结论,但这么定义历史读物,从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角度讲,不无启发。

因为学生不同,历史研究和现实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因此历史教学是一件永无止境而需要不断探索的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教学的技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就让我们这些教书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吧。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