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历史学家”李硕病危的背后:青年学者至少有七大难
生存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谈何其他,也必然会影响学者的治学、追求,使得很多青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寻求别的挣钱养家途径。
“天才历史学家”李硕病危的背后:青年学者至少有七大难
最近,《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作者、被誉为“天才历史学家”李硕病危的消息引发关注。
涛哥俺在昨天的文章《记三个青年学者:李硕身患绝症,张晖去世十周年,丁进最近病逝》中记叙了三位青年学者的人生,今天在百忙之中想再深入谈谈青年学者的困境。
大多数青年学者都是博士硕士毕业都在大学任教,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也有生存难。
大多数青年学者每月收入也就一万左右,这样的收入能在城市买房买车扎根生存非常不易,如涛哥俺每月工资也就一万出头但我每个月房贷就一万二千。
所以,很多青年学者其实生存不易,如李硕在朋友圈告别中说“当然也没多少钱,但一个平生没房没车不着家的无赖汉,留下这种名目也挺酷的”,即77年出生已经四十多岁也很有名声的他还无房无车。
前天去世十周年的张晖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的清贫,据十年前学者杨早在接受凤凰网访谈时说“张晖在我们社科院,一个月收入2000块钱”,他为了每个月的房补“跑了好几次,都解决不下来”。
生存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谈何其他,也必然会影响学者的治学、追求,使得很多青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寻求别的挣钱养家途径,比如涛哥俺办公号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职称是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可现在高校、科研机关评职称难如上青天,如很多高校文科评副教授要发四五篇c刊论文,可发一篇c刊论文就非常非常不易就要脱几层皮。
所以,像李硕这么有才有学问还四十多岁了的学者到现在连个副教授都不是,涛哥俺出过五本书了也因为没发c刊论文而也不是副教授。
所以,这就导致我们很多青年学者只能要么找门路发论文,要么炮制短平快的论文,要么另辟蹊径追求职称之外别的,而难以安心做学问。
,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绩效考核,甚至是末位淘汰或非升即走,完不成一定业绩就得走人或转岗或少拿钱。
这样的考核当然有一定必要,但也使得青年学者压力山大,要么就更加拼命像涛哥俺每天至少要工作十个小时,要么就追求短平快走捷径。
,学界现在有很多学阀,他们控制了发论文、晋升、拿项目等门路。
青年学者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要么投奔学阀,要么自立门户,可自立门户何其难,投奔学阀仰人鼻息也不易。
除了生存难、晋升难、立足难、发展难,青年学者还有很多难,如上课难,现在的学生可不是好教的啊;还如尊严难,现在很多高校行政人员可比教师牛气得多;再比如报销难,好不容易拿了项目结了题报销也繁琐得很。
难,难,难,难如上青天,希望有关方面包括大众能更加认识到青年学者的不易,能给予青年学者更多关怀、条件,让青年学者安心做自己想做的学问,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大师产生大学问,否则青年学者疲于奔命很难有大成就。
李硕、张晖这样优秀的青年学者之前却没有获得重视,年轻轻轻就抱憾更令人惋惜,这样怀才不遇的青年学者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应该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了!
妇女节之思 | 大数据下的中国女人,看完惊呆了!
厉以宁的呼吁:为什么中国改革已到了拖不起的地步?
ChatGPT爆火 | 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名师被学生轰下台”,凸显当下中国一个荒唐的现实
复旦教授批躺平:当初脑子一定被驴踢了,不然怎么会上这帮龟孙子的当
杜撰1888万彩礼背后的深度调查:中国农村男青年高价娶妻真相
一篇颠覆认知的好文:中国不是曾经的中国,民企更非昔日的民企

“天才历史学家”李硕病危的背后:青年学者至少有七大难
生存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谈何其他,也必然会影响学者的治学、追求,使得很多青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寻求别的挣钱养家途径。
“天才历史学家”李硕病危的背后:青年学者至少有七大难
最近,《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作者、被誉为“天才历史学家”李硕病危的消息引发关注。
涛哥俺在昨天的文章《记三个青年学者:李硕身患绝症,张晖去世十周年,丁进最近病逝》中记叙了三位青年学者的人生,今天在百忙之中想再深入谈谈青年学者的困境。
大多数青年学者都是博士硕士毕业都在大学任教,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也有生存难。
大多数青年学者每月收入也就一万左右,这样的收入能在城市买房买车扎根生存非常不易,如涛哥俺每月工资也就一万出头但我每个月房贷就一万二千。
所以,很多青年学者其实生存不易,如李硕在朋友圈告别中说“当然也没多少钱,但一个平生没房没车不着家的无赖汉,留下这种名目也挺酷的”,即77年出生已经四十多岁也很有名声的他还无房无车。
前天去世十周年的张晖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的清贫,据十年前学者杨早在接受凤凰网访谈时说“张晖在我们社科院,一个月收入2000块钱”,他为了每个月的房补“跑了好几次,都解决不下来”。
生存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生存条件,谈何其他,也必然会影响学者的治学、追求,使得很多青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寻求别的挣钱养家途径,比如涛哥俺办公号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职称是学者安身立命之本,可现在高校、科研机关评职称难如上青天,如很多高校文科评副教授要发四五篇c刊论文,可发一篇c刊论文就非常非常不易就要脱几层皮。
所以,像李硕这么有才有学问还四十多岁了的学者到现在连个副教授都不是,涛哥俺出过五本书了也因为没发c刊论文而也不是副教授。
所以,这就导致我们很多青年学者只能要么找门路发论文,要么炮制短平快的论文,要么另辟蹊径追求职称之外别的,而难以安心做学问。
,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绩效考核,甚至是末位淘汰或非升即走,完不成一定业绩就得走人或转岗或少拿钱。
这样的考核当然有一定必要,但也使得青年学者压力山大,要么就更加拼命像涛哥俺每天至少要工作十个小时,要么就追求短平快走捷径。
,学界现在有很多学阀,他们控制了发论文、晋升、拿项目等门路。
青年学者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要么投奔学阀,要么自立门户,可自立门户何其难,投奔学阀仰人鼻息也不易。
除了生存难、晋升难、立足难、发展难,青年学者还有很多难,如上课难,现在的学生可不是好教的啊;还如尊严难,现在很多高校行政人员可比教师牛气得多;再比如报销难,好不容易拿了项目结了题报销也繁琐得很。
难,难,难,难如上青天,希望有关方面包括大众能更加认识到青年学者的不易,能给予青年学者更多关怀、条件,让青年学者安心做自己想做的学问,这样才能真正产生大师产生大学问,否则青年学者疲于奔命很难有大成就。
李硕、张晖这样优秀的青年学者之前却没有获得重视,年轻轻轻就抱憾更令人惋惜,这样怀才不遇的青年学者其实还有很多,我们不应该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了!
妇女节之思 | 大数据下的中国女人,看完惊呆了!
厉以宁的呼吁:为什么中国改革已到了拖不起的地步?
ChatGPT爆火 | 清华教授钱颖一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名师被学生轰下台”,凸显当下中国一个荒唐的现实
复旦教授批躺平:当初脑子一定被驴踢了,不然怎么会上这帮龟孙子的当
杜撰1888万彩礼背后的深度调查:中国农村男青年高价娶妻真相
一篇颠覆认知的好文:中国不是曾经的中国,民企更非昔日的民企
如何成为大学问家?现代历史学家钱穆的坐功
现代历史学家钱穆,被中国学术界尊称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钱穆的最高文凭仅为高中,而且尚未毕业,他是如何成为大学问家的呢?这不能不提到
先生无论在学校里有多忙,下班回家一进门,静卧十几分钟就又伏案用功。有时参加学校全体旅游,一早出门,涉海、爬山,黄昏回家,年轻人都累了,但 先生一进门仍只休息十几分钟便伏案。他的妻子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他说,这是因为有静坐之功。原来, 先生年轻时为求身体健康,对静坐曾下很大功夫,以后把静坐中的“息念”功夫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来,乘巴士、走路,都用“息念”,所以一回家就能伏案。
很显然,正是这种坐功,成就了钱穆的学问。学者余英时是钱穆的弟子,他目睹了钱师当年创办新亚书院的艰辛与不易,更是对老师充满了敬重。在余英时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这样一幕:有一年的暑假,香港奇热,他(钱穆)又犯了严重的胃溃疡,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一间空教室的地上养病。我去看他,心里真感到为他难受。我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你做吗?他说:我想读王阳明的文集。我便去商务印书馆给他买了一部来。我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是一个人躺在教室的地上,似乎新亚书院全是空的。
自古以来,受世人崇拜的学人,没有一个不是有一点坐功的。这可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钱钟书是公认的学问家,从他的学习目标“横扫清华图书馆”来看,其实用的办法也还是坐功。鲁迅也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可见,鲁迅的成功靠的同样是拼时间和力气。历史学家范文澜给弟子最先传授的知识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亦说明坐功的重要。
与练武术差不多,钱穆的坐功不是天生的,而是多年来练出来的。做学问就要坐下来,并且要坐得住,如果我们的坐功达不到 先生那样的伏案能力,那是很难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