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慷慨以,洗心重读人之初”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爱新觉罗·溥仪是从“真龙天子”被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唯一例子,他有着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和脱胎换骨的新生。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这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我的前半生》按时间顺序叙述,记载的是从宣统元年到民国十三年溥仪这一时期的章节,涉及清朝历史的部分。它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作者从自己的家庭背景写起,回顾了他在入宫做了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历史。他的写作即是个人的历史书写,也由于他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全方位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历史变迁。这部书使我们全面、彻底地了解溥仪的一生以及没落的清王朝最后的挣扎,深刻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细节和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这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史料价值的名人回忆录书籍。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众人熟知的奇书。它最大的魅力是由中国封建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亲自执笔撰写的。作者以第一人称亲历者的口吻述说自己如何当上大清宣统皇帝和伪满“康德皇帝”,如何沦为战俘和战犯.又如何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奇特经历。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到最后一次皇帝大婚的明黄色胜景,能够看到逊位之君传统的帝王教育和宫廷生活,能够看到溥仪移居天津以后在租界地当寓公的浪漫与尴尬,能够看到这位当年帝王沦落为异族入侵者傀儡的身心丑态,能够看到他被俘后在赤塔、伯力当俘虏,在抚顺当战犯被改造的思想和生活历程……这一切,全书真实地呈现了溥仪在狱中接受改造的精神风貌,对了解溥仪的思想转变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这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溥仪三度当皇帝,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环境的结果,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其改造过程则折射出国家进步的曙光。在写作这本《我的前半生》时,溥仪还身处于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当然,怀着巨大的社会背景和自我精神否定,在书中有很多地方关于自我反省和悔悟的部分明显描写地越界了,有不少地方违背了坐着的初衷和真实感悟,这些独特的地方就需要有心的读者翻开本书,用心、耐心地去寻找和发现了。这就不禁让人想起他的侄子毓嶦描写溥仪的诗句:“天翻地覆慷慨以,洗心重读人之初!”

傀儡之人(我的前半生)书评
前半生一切不可选择,在权力之中苟且;梦想复辟,犹如慕容复一般的剧情;新中国之后的学习检讨,认罪认罚,最终得以宽恕。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这般,读完也不过是几个瞬间的光景。只是脑海之中总有尊龙的形象,带着帝国黄昏的悲情。于是,这本书也是自白书,也是历史书,也是溥仪的改造证明。他在书中回忆的生活,我更多看出了傀儡的意味,并且也充分理解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性。曾经路过长春,在伪满洲国皇宫博物馆短暂停留,房屋很小,却有着皇帝的梦。作为给日本所作所为站台的溥仪,也是因为自身的欲望,一直将希望寄托在他者的身上,从而走上了这条道路。我们熟悉的名字穿梭在他的作品里,军阀混战、东北抗联、伪满洲国还有新中国的生活。历史从混乱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是在无数人的牺牲之中探索出来的道路。溥仪或许只是想活下去,在大量自白剖析之后,也确实得到了新政府的宽恕。皇帝消失了,复辟的梦不知道有没有消失。
《我的前半生》的读书笔记
当我看到溥仪和日本人合作,被日本人囚禁的章节,气急败坏的我足足有三个月没有再翻开这本书。我常不自觉把溥仪和崇祯做比较,心中暗骂溥仪软骨头。
可当看完《明朝那些事》,我又拾回这本书,重新审视这位末代皇帝,重新思考末代皇帝是否就必须悲壮的死?我仔细对比两位皇帝,为什么一个选择生,一个选择死?
崇祯登基以来斗倒了魏忠贤,又多年奋战于外忧内患。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尽了毕生的力量去保卫他的江山,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当他最终看到自己拼劲全力仍然于事无补,看着大明在自己手中一点一点倒下时,我相信他是绝望的。对于崇祯而言,他明白大势已定,努力也是徒劳,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于是,他选择了死亡。
而溥仪呢?溥仪还在吃奶时就已经登基,而他登基时,清朝早已苟延残喘。到溥仪稍微懂事点儿时,大清已经亡,他也已经丢失了权力。他没有机会为这片江山拼了命的努力,没有看到大清一点一点再他手中破败的情景。因此,溥仪无法体会崇祯的绝望。相反,于溥仪而言,正是因为没有努力过,没有失望绝望过,才以为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因此,他需要活着。只要生存下去就有希望,毕竟身边这么多力量支持他复辟。
这样思考后,我似乎能理解溥仪了。历史上,溥仪失败了,因此我们认为他贪生怕死。可是如果历史改写,如果他复辟成功了呢?人们就不会认为他是贪生怕死,而是忍辱负重了。明朝皇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不但没有自杀,反而在弟弟上任后,在侵略者瓦剌的帮助下回朝夺回了皇位。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
溥仪的一生,真的是传奇的一生。虽然他不是一位好皇帝,但是不妨碍他的历史地位。作为一位亲眼目睹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皇帝,他这本自传无疑是独一无二又珍贵的。不管是皇帝生活的描写、被日本人利用的情形、各国对旧皇帝的态度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别人无法去亲身经历了解的。
如果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使命的话,我猜,溥仪的使命应该就是“见证历史”。他不需要当一位兢兢业业的皇帝,皇帝的身份只是为了让他更好的见证历史。他需要努力的生存与感受,然后把这带血的历史写出来,让后人了解历史。
另记:虽然这本书是溥仪在监狱中写的,积极认罪认罚可以从轻处理,因此内容不一定客观,不能完全代表溥仪的真实想法。但即使是这样,书中的最后几个章节还是让我在黑暗的历史中看到了人类文明之光。例如,珍惜和平,守望相助,宽容别人,劳动最光荣。
相关资讯
上篇:原创人类历史上十大病毒
下篇:浅谈金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