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后人描述历史增加若干细节
1910年的嘉峪关。本文图片均选自《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是清末民初一位外国记者最后一次在中国的旅行记录,是他对中华大地周游考察的结束
这本图集是由窦坤女士等在莫理循旅行结束后已编辑的658幅图片册的基础上,认真慎选编撰的历史图片集,保存了原有图片的简洁说明。这些图片的画面,无可挑剔地生动清晰。将近百年的遗存能如此清晰,我妄加估计,编者很可能又重新做过高科技的处理。图片的简洁说明,虽然只有月日和寥寥数字,但已经让读者可以从画面的季节背景和不同方位,了解当时当地情况。图片文献的真实感受远远超越文字文献和数字文献。
这本图片集的所有图片,除了个别张为载澜所摄外,均为莫氏所摄。虽然他的技巧或不如专业摄影师,但其取景采集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其自然景色,烽燧驿站,城垣街道,河谷山口,戈壁废墟,车马客栈,居宅墓冢诸般情状无不毕现。有些图片虽为同一影像,但并存几幅,那是从几个不同角度的取景,为让人有方位感和立体感,加深阅读者的感觉与认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人物的拍摄。他所拍摄的人物,上起封疆大吏、谪戍官员、教士道长、票号老板,下至平民百姓、差人兵丁、妇女儿童、乞丐囚犯各色人等,呈现了西北地区的社会全景。其中乌鲁木齐地区所收录的若干与历史重大事件有关的人物:有当地官员梁玉书和因煽动叛乱而被遣戍新疆的原《京华日报》主编彭翼仲二人的宾主合影,有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活动甚力而被流放的辅国公载澜,有在新疆兴办邮政的按察使和编撰《新疆图志》的布政使等知名人物。他们有的虽为负罪之身,但仍受到当地的尊重,过着悠闲富足的生活。另有一幅平旷土地照,是因参加维新改革,先流放后被冤杀的张荫桓的行刑处。这些图片不仅是历史的痕迹,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为后人描述历史增加若干细节。
由于莫理循在中国居留和游历近二十年,使他具有一种对中国友好的感情,因此在西北行的一路上,他通过自己公正的观察力,对晚清中国哪怕是点滴的革新,都透露出无比欣慰的心情。在这本图册中可以不时看到旧土地上萌发的新事物――新式学堂、新式陆军、新式铁桥、新式工厂。他拍摄的绥定新城边行军边唱歌的新军形象,的确有点改革军制的味道。但这些细小的变化远远跟不上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莫理循也毫不留情地摄入许多稗政弊端,如平民的衣衫褴褛,士兵的懒散,武器装备的落后,边防的废弛等等现象。所有这一切,都为“我们留下了大清帝国统治下大西北地区最后的影像”。
阅读这本图册不能不去读它附加的各类文字,首先是莫理循研究的推动者、创意者沈嘉蔚先生的序。我读过沈先生对莫理循图片的编研成果和骆惠敏先生翻译莫理循书信的书,赞誉他们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填补了清末民初一处史料空白。这本图册中,沈嘉蔚教授的序是读本书一把很好用的钥匙。他历数在莫理循以前,英、法、俄各国的来访者,以突出莫理循西行的意义。并引用莫理循的自述说:“我是穿越中华帝国从北京到达伊宁,并从那里穿越天山山脉的木扎提隘口到达喀什和俄国铁路上的安集延的第一名记者。”沈先生认为莫理循有别于前此那些传教士、间谍、科考专家和商人,而是“替公众去看,去打听,去了解,再把这一切即时报告给全世界”,给莫理循的这次西行以恰当的评论。沈序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本图册的编撰经过,实际上是叙述莫理循资料发掘的历史。沈先生还介绍了这本图册的姐妹篇《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因为其中有十二篇这次西行的文字报道,可与这些图片参证。沈先生与编撰者窦坤和出版者林冠珍两位女士共同认定,这本图册是“学术品质的资料性图册”,实际上是对莫理循西行记录的定位,以引发读者进而阅读全书。这本图册在十二地区分划的前面都写有一段简短的小序,间或引述莫理循十二篇新闻报道中的记事,以引导读者在浏览图片的同时,再去阅读他的新闻报道,起到拓展莫理循研究眼界的作用。这些小序,言简意赅,无疑是出自对莫理循研究有相当造诣的窦坤女士之手。
据我所知,在日本东洋文库,还有大量的莫理循留下的宝藏。据窦坤女士说,米歇尔图书馆还有不少莫理循的资料。我真希望已有一定学术根基的窦坤女士能竭尽全力把莫理循资料淘光编全,并在资料完备的基础上写出莫理循大传。我也希望一直热心敬业的林冠珍女士能整理规划,完成一套有相当规模的莫理循系列全书。
《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莫理循图/文窦坤、海伦编译福建教育出版社

国际博物馆日:黑龙江省“链接”群众让文物“讲”好故事
东北网5月18日讯(记者 许诺)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以“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为主题。博物馆是连通社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纽带,为了充分发挥连通作用,不断吸引新的观众,今年,黑龙江省各地博物馆开创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运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与变革,让博物馆与群众有更多的交互性,真正让博物馆成为文化中枢。
省博物馆:多样活动拉近文物与群众距离
活动当天,黑龙江省博物馆免费为群众鉴定文物、举办自然类科普讲座《冰雪奇蛙--黑龙江蛙类的抗寒本领》、在佳木斯市博物馆举办“铜为鉴以照行——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宋金铜镜展”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
东北烈士纪念馆:讲革命故事诠释历史细节
东北烈士纪念馆结向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设置“文化志愿者+AR”展览等方式,突出公众参与、互动、体验、分享等特色,鼓励广大市民主动走进纪念馆。
举办“融合与创新的文化中枢·黑土英烈颂”宣讲报告会,会上介绍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东北抗联的发展历史,以及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现场观众们被英勇顽强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深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阅读分享沙龙上品读了《东北烈士纪念馆文物的述说》一书,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绥芬河:中东铁路记忆馆等2家博物馆正式开放
今年黑龙江省“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会场设置在绥芬河市。绥芬河百年火车站旧址已布展中东铁路记忆馆,并在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同一天正式对外开放的还有绥芬河市博物馆。
在绥芬河百年历史街区,巴洛克风格俄式建筑群内的系列博物馆,呈现着绥芬河的百年历史。原契诃夫大街城市中轴线上,百年俄国学校旧址是绥芬河博物馆,集中展示绥芬河新石器时期迄今的风土文化,陈述绥芬河人固边兴边、自强发展、开放兼容的故事。沿原协达亚·尼古拉东正教堂一路下行便是绥芬河百年火车站旧址,中东铁路记忆馆讲述绥芬河百年沧桑的历史。
佳木斯市博物馆推出了《铜为鉴以照行——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展出以金代铜镜为主的宋金时期铜镜百面。让观众了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除长期的战争摩擦外,亦产生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与碰撞。
期间,佳木斯市民走进展馆,聆听佳木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以及佳木斯辉煌时期东北小延安,讲述英雄冷云的故事。此外,佳木斯市博物馆还展示了汉族朝鲜族以及满族的文化场景。
黑河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走上街头
黑河博物馆精选黑河辖区各市县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鱼皮画展以及桦树皮油画青岛交流展,用文物图片讲述发生在黑河的故事,彰显黑河厚重的历史文化。“小小讲解员”为文物保护宣传走到街上发放传宣传册。
鱼皮画展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皮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闫思婷运用鱼皮不同的纹理和质地,表现不同形象。一张张看似普通的鱼皮,经过精巧设计、细腻的刀工,变成了精美的鱼皮画。用这项濒危的手工制作技术,把现代艺术与赫哲族的传统艺术结合。
大庆市肇源县:传统技艺展黑土风采
博物馆日期间,肇源博物馆联合肇源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民间收藏爱好者举办“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传统驴皮影、民俗画雕版艺术展”,展览采取实物展示和皮影戏音像相结合的方式,共展出驴皮影55幅、民俗版画20个。
《殷商六百年》,穿越三千年的文明传奇
《殷商六百年:殷周革命与青铜王朝的兴衰》出版。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历史学者柯胜雨,自述对殷商的兴趣,开始于上个世纪末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关注殷商历史的研究动态、考古发掘,注意搜集、阅览与其相关的资料,除了阅读《史记》、诸子百家等早期文献之外,他更多的是从甲骨卜辞中,去找寻拼凑殷商六百年历史的零碎信息和断断续续的线索,希望能给大家呈现出一个他心目中的殷商王朝兴衰史。
沉睡三千多年的古老文明终被唤醒
在早期中华文明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却因史传文献记载上的严重匮乏,使得这一关键的断代史长期处于
而创造灿烂殷商文化的主角,包括赫赫有名的上甲微、成汤、 甲、盘庚、武丁等君王,功勋卓著的伊尹、妇好、望乘、 等贵族重臣,还有默默无闻的㱿、 ,甚至微不足道的平民、奴隶,等等,都静静地 了三千六百多年,等待着世人有朝一日能去唤醒他们。
直到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以及1928年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殷商一朝的认知。由于王懿荣等甲骨文研究先驱的努力,世人不再单纯依赖史传文献的断编残简,而是可以利用殷商王朝的第一手史料,对这个王朝进行不断剖析。殷商王朝的历史脉络日渐清晰,昔日的辉煌得以鲜活地重现出来。
《殷商六百年:殷周革命与青铜王朝的兴衰》运用二重印证法,对殷商王朝的辉煌历史作了详尽的梳理,着重从史实角度入手,从微观的视野,去认真探究历史细节中的点点滴滴 ,然后用生动语言把它们串连起来,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殷商六百年的历史,从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进程有了清晰的认知。
众所周知,夏商周上古三代在史传文献中的记载,相对较为匮乏,而且大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存在,这就必须借助丰富的考古材料,加以甄别、复原。考古学研究的是从 ,考古材料展现的是器物的组合方式以及使用方法,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诸如考古材料为什么存在,有什么作用,蕴含着哪一些社会制度、信仰、军事斗争、日常生活等内容?要解决这些疑问,必须与史传文献进行对应与互动。
《殷商六百年:殷周革命与青铜王朝的兴衰》就是一部文献与考古材料对照研究、互动探讨的历史作品,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上古三代的发生与演变过程。
在写作方法上,《殷商六百年》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材料,诸如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包括史传文献和近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古文字学(主要是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晚夏、殷商、先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
全书脉络清晰,对商族的起源,夏商并立、商周对峙,夏人、殷人、周人三个族群各自的发展历史,成汤征伐夏桀,商初风云,中商九世之乱,盘庚迁殷,武丁盛世,岐周崛起,文王征伐,武王伐纣等上古历史大事件条分缕析,娓娓道来。除了对这些历史大事的讨论、叙述之外,还介绍了殷商、先周的考古学文化,并辅以一些历史图表,诸如夏商周世系简表、历史地图等等,对上古三代之间的代际传承与发展交代得非常清楚,有利于广大读者去正确认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
《殷商六百年》语言流畅通顺,可读性强。虽然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是行文严谨,充分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使之做到言之凿凿,论述有据。而且尽量避免了古文字学、考古学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问题,做到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全书遵循夏商周替代的历史过程这条大脉络进行历史叙事,客观地呈现出各大名家的观点,但也严谨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保证了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通畅地读完全书。
全书456页,全景讲述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的历史细节,将商族的起源、文化、征伐战争、历史人物、都城建设等融入叙事中,展示了一个立体的饱满的商王朝的兴亡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商王朝的通俗史。此外在精彩的文本基础上,书中配了众多插图,比如甲骨卜辞片、铭文、陶器、铜器等,做到了图文并茂,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相关资讯
《显微镜下的大明》细节真实火出圈!拒绝“韩风”、“倭风”,网友:历史剧卷起来!
《显微镜下的大明》的色调和构图的层次也十分讲究。 但这部剧把古代用夹剪和戥子剪银子的画面呈现了出来在享受悬疑精彩的剧情和中式美学的镜头画面的同时, 在细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