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文是什么?脑洞小说的定义和特性分享
脑洞文是一种创意性文体,旨在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打破常规的写作模式。它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文本表达出作者奇思妙想的构思过程,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但与传统文体相比,其关注点更加偏向于构思和创造,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推理和幽默。
1.大胆的想象力:脑洞文以非常规、突破性的思考方式为特色。它可以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隐喻、对于未来的幻想,或者是对于现实和虚构的完美融合。
2.卓越的创造力:脑洞文的作者通常具有极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从一个简单的点子或观点出发,构建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
3.幽默和趣味性:脑洞文往往带有一定的幽默和趣味性,通过夸张、反转等手法,给读者带来戏剧性的效果,引发阅读的快乐。
4.独特的视角:脑洞文经常以非传统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其观点和叙述往往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突破性。
1.奇幻世界:创建一个充满魔法、精灵和神秘力量的奇幻世界。
2.科幻故事:探索未来科技的发展,想象未来社会和科技可能带来的变化。
3.神秘事件:探索未解之谜、超自然事件或神秘现象。
4.虚构历史:构建一个与真实历史截然不同的历史故事。
5.异次元空间:设想一种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现实平行但有所不同的存在空间。
1.创作方式:脑洞文更加注重独特的构思和创造力,而传统文体则更加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2.情节发展:脑洞文往往有着不可思议的情节发展和逻辑,而传统文体则追求情节的紧凑和连贯。
3.读者感受:脑洞文常让读者感到惊讶、好笑或者摸不着头脑,而传统文体更多关注情感共鸣和思考。
总结的关于脑洞文小说的一些介绍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仅供参考!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历史竟然可以这么来书写
这样的历史书是不多见的,初见之下,有点诧异,这也算是历史书吗?这些历史书是对我们原来的历史观念的颠覆。这本大历史书中包含了太多的有关宇宙、恒星、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演化发展过程的知识。哈勃提出的宇宙是极不稳定的观点,在书中有介绍。这些的科学趣闻在这本书中也有涉及,爱因斯坦为了回避不稳定宇宙的可能性,甚至修改了自己的理论,宣称存在一种平衡引力的新类型的力。但最近的发现证明可能爱因斯坦是对的,他的权宜之计似乎指向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暗物质这种新的力。韦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当时科学界的多数人反对与敌视这种学说,但韦格纳终其一生都在为完善大陆漂移学说做努力,他死后也被证实大陆漂移学说具有跨时代的历史意义。在这本书也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在我看来,这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本自然科学演化史书。 对于习惯阅读传统历史书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横空出世的怪书。但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也是一本让人脑洞大开的史书。这本大历史书涉及了其他诸如地质学、生物学以及宇宙学等知识。它让读者从一个小我的世界,面对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灿烂的星空和漫长的人类历史面前,敬畏感油然而生。 作者们为什么提倡大历史研究?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是历史研究的革命的好时刻。现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已经发展到了精密计时革命(chronometric revolution)的新阶段。精密计时革命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为过去事件定年的新技术。为过去的事件测定年代的方法,是我们理解过去的基础。如果没有日期,我们也就不可能有“历史”。日期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 20世纪中期之前,人类借助于书面文献,靠它来确定过去事件的年代。可惜的是书面文献只能让我们理解过去的很有限的一小部分。20世纪中期,测定过去事件年代的新方法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此后,我们能够为所有文献都未曾记载的事件提供确切日期,这些事件可以回溯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这就为大历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能。这是大历史研究的大的背景。 “大历史”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研究视野,这很好。但“大历史”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首先在于它容易大而无当、模糊焦点。让历史学者研究大爆炸和恒星的产生,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其次,“大历史”要求学科之间的紧密融合,现在学科的发展是否达到这样程度?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大历史的研究以自然为中心,这跟过去历史的研究以人中心的主旨是否相悖?历史的研究是不是还是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这值得进一步思考。
历史也可以让你脑洞大开
学长的历史一直不好。高中的时候,每当有人问我康熙、乾隆、雍正谁是谁爹的时候,学长总恨不能给对方一耳光——我**是你爹!最让学长难以理解的是,为何学长认识的历史老师都跟商量好似的,不约而同地毛发稀松、两眼昏花、思维禁锢,好像苍老和迂腐可以凸显他在这门学科上的权威一样。种种原因导致当年智商优越感爆棚的学长,实在难以爱上被贴上“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标签的历史,最终还是欢天喜地投奔了理工科的怀抱。多年之后,当学长凌晨2点坐在电脑前百度“三湾改编究竟是瓦窑堡会议还是古田会议的决议”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心里越来越赞同当年魏征劝诫李世民的那句千古名训——历史,真**的有用。 顿悟之后的学长还是做了一些补救工作,也草草读过几本黄仁宇和钱穆,只是往往一知半解,落人笑柄。心血来潮的时候,学长还买了一套商务出版社的《资治通鉴》,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现在已经在保持电视机机身稳定的事业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长没有深入研究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读者中有历史大咖可以给学长说说),如果光从字面上理解,这几个字还是颇合学长心意,学长亦认同历史的发展不能纠结于小节。尽管表面上看,不少历史事件扮演着历史拐点的任务,但是历史的发展绝不可能是个急转弯。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只是最后烟花升空的一声爆炸,引线在此之前其实已经燃烧了很久,中途甚至还遇到阻碍,熄灭过好几次。但只要火药仍在,等待那声爆炸只是时间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简史》也是一本人类发展的“大历史”,大到甚至要从135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开始。如果说时间是条蜿蜒的河流,那么作者就是从无垠高空俯瞰整个人类的发展变迁。也正因为如此,本书的视角绝不拘泥于某个国家、某个种族、某个宗教或者某个特定的文化,而是把国家、种族、宗教、文化作为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一种现象来协助分析人类物种本身的发展变化。 尽管是一本简史,但是对于学长这样的历史文盲来说,还是信息量大得惊人,啪啪打脸让人应接不暇。粗略来看,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甭管它什么农业革命、认知革命、科学革命):第一部分强调人的生物性,也就是从基因的角度来看,人类究竟是怎么走到食物链顶端的;第二部分强调人的社会性,也就是人类走到食物链顶端之后如何通过想象虚构出各种玩意儿来互相折腾的;第三部分…呃…第三部分是一部还未完成的科幻小说。 生物性让人们得以从万物平等的角度看清自身的渺小。也就是不久之前,人还是那个在大草原上东躲西藏的小可怜,比起现在被四处猎杀的野生动物好不到哪里。甚至在人类号称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少数原始部落同样被“文明人”当作动物一样奴役和虐杀。社会性的蓬勃发展,在弥补人类作为动物个体的诸多缺陷的同时(比如他们学会了通过合作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大项任务),也助长了人类的盲目自信,催生了人类的狂妄自大。 生物性似乎更强调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上帝的必然,毕竟光从脑容量的角度来看,人类很早就具备了走到食物链顶端的潜质。而社会性更强调人类发展的偶然,无数人类无意中的决定,铸就了人类社会现在的样貌。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我们一直在追求更加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不是任何人想得到的,甚至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就像童话故事总是说历经磨难之后公主和王子就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从来不说生活在一起之后王子生理不举、公主睡觉打呼怎么办。巨大的欢乐背后,总有巨大的悲哀伺机潜伏。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令人脑洞大开而又心悦诚服的观点俯拾皆是。比如农业革命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人类驯化小麦的实质是小麦操纵人类放弃了颇为舒适健康的采集涉猎生活,从而迎来小麦这个物种的繁荣;比如人类社会的一切基础均是虚构,正是这些虚构出来的文化、制度、传统直接导致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同性恋歧视的荒谬……当然这并不是说历史是个姑娘,任人随意打扮。而是说从结论上看,本书描述的其实大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识,而作者一直在试图通过非常识的方法推导结论。虽然这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往往会陷入论据不足,但也为我们换个角度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参考。 除此之外,作者在本书中还深刻表达了对人类价值观和未来发展的忧虑。比如相对于其它濒临灭绝的物种来说,鸡、猪、牛的数量爆棚是物种进化的幸运还是悲哀?作者明确地表示,有时候种族演化的巨大成功,却往往是个体的巨大灾难。再比如,随着生物科技、仿生科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智人最后是否仍然为人,还是只是另一种合成的不死怪兽,又或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结果不得而知。毕竟,历史的发展总是这样,事后看起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人类,概莫能外。 总之,作为历史文盲,学长读此书收获甚多。也是通过此书,学长深刻了解,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发现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