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历史上惨死的十大忠臣,最后一个若不死,中国可能还是世界霸主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14:31

阅读人数: 471

本文主题: 历史霸主有哪些

秦国在秦孝公治理前期,跟其他的诸侯国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商鞅到达秦国以后,渐渐获得了秦王的信任,开始重用商鞅,对秦国进行全面改革。经过商鞅的变法改革以后,秦国实力逐渐居诸国前列。但是他严厉的执法手段,得罪了当时秦国的很多贵族,在孝公死后,曾经被他割掉鼻子的公子虞就诬告他想要谋反,当时的惠文王听信了他的话,在全国下令通缉他,抓到以后立即执行了车裂(五马分尸)。

或许提到这个人,大家会认为他是一个奸臣,他配合赵高害死了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直接使秦国落入了昏君胡亥手里,使秦十多年以后便灭亡了。但是他确实是一直忠于大秦的,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大秦尽忠,打败六国,统一了天下。还提出了建议,废除了以前的分封制,用郡县制替代,是一种社会进步,使中国今后的几千年都沿用了他的这一种制度一直到现在。

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那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直接带领法家脱颖而出,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列,而这正是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秦国依靠法家学说,进行严格的国家治理,进一步证明了法家学说的优越性。然而他的死却也是李斯一手造成的。当时的李斯虽然说贵为宰相,但是心胸却并不是很宽广,他非常嫉妒韩非子的才学,于是就向秦王进谏,诬陷韩非子,秦始皇便赐韩非子一杯毒酒,让他自尽了。

我们都知道这位是员虎将,刘邦若没有他,还不一定能够争得过项羽,最后获得天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却遭到了刘邦和吕后的猜疑,到今天为止,都还没有弄明白当时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当时这样的一位千古名将,被吕后用奸计诱骗,不带一兵一卒自己跑到长乐去,本来以为会有好事等着他,心中还十分高兴,结果没想到自己最后被一群人用乱棍打死,并且父、母、妻全被杀光,一代功臣就这样被灭门。

或许大家没有听过这个人,但是大家一定都知道汉朝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他是汉景帝时的名臣,他的主要功劳就是提出了消除藩王的建议,打击了当时各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但是他的这一举动,明显威胁到了那些藩王的利益,于是这些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号,纷纷要出兵杀了晁错。最后汉景帝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够忍痛把他腰斩,而他直到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他死后,自己全家也被杀光,尸首都被丢在菜市场。

他的死是有很多方面造成的。首先,宋高宗赵构其实并不想打败金国,因为岳飞一直想要迎回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洗刷国家的屈辱,但是这两个一个是赵构的父亲,一个是赵构的哥哥,如果这两个人回来,那赵构的皇位肯定是坐不成了。另外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一直不想与金国打仗,就想偏安一隅,当时宋的经济实力也完全能够承担每年给金国的贡银。于是,这两个君臣非常默契的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一代抗金名将就这样遗憾的死去。

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历史上有很多人也把他拿来和诸葛亮比较,这两个人的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谋略心计都非常深,能够把事情看的非常透彻,但是他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看到自己最后的下场。在他生病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叫胡怀庸的人给他送来了药,他吃了胡怀庸送来的药以后,突然病情加剧,不久就一命呜呼。而历史上的很多人都认为,胡怀庸送的毒药是朱元璋准备的,朱元璋利用胡怀庸除掉了刘伯温。并且在不久之后,胡怀庸一家也被满门抄斩,也算是留下了一个历史上的大谜团。

说到解缙大家也许不熟悉,但是说到《永乐大典》,大家肯定一定都听说过这本书。这本书一共有3.7亿多个字,有2万多卷,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集大成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文地理,文雅礼教,三教九流的事全部一清二楚的人,却性格非常直率,在朝廷上得罪了不少的人。后来直接被太子诬陷然后抓进了大牢里面关了起来,后面又被人在牢里面灌得大醉,不明不白的被拖到雪地里面直接冻死。

方孝孺是明朝一位大学士,当时他是建文帝朱允文的大臣,当时朱棣夺得皇位以后,要求让这个大才子写一封能够让天下人信服的诏书,然而方孝孺却只在圣旨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看到这四个之后,气得破口大骂,说要灭他九族,然而方孝孺却哈哈大笑,反骂到:反贼灭我十族又如何?但是当时,都是只有九族,诛十族又是何来?没想到朱棣把他的朋友门生全部杀尽,列为了第十族。最后因为这件案子,一共死了873人,而且全都是被凌迟处死。

袁崇焕对于明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可谓是明朝的最后一丝希望。当时他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抵挡住了后金的进攻,还收获了不少的失地,始终没有让满人的铁骑突入到关内。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遭到了皇太极的离间计,而当时的崇祯皇帝本来就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直接凌迟了袁崇焕,造成了千古奇冤。然而最痛心的,却是不明真相的人民百姓,在袁崇焕凌迟之前,居然纷纷用牙去咬袁崇焕身上的肉,一代忠良竟落得如此下场。而这也直接让明朝再也无大将可守国门,直接让自己被大清取代,而后来的大清却直接让中国倒退了300年。​​​​

历史上惨死的十大忠臣,最后一个若不死,中国可能还是世界霸主

游山西读历史

山西人杰地灵,载入中国史册的很多明君贤主都出生、发迹于这里,晋文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晋文公,即重耳,晋献公之子。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晋文公一生坎坷,颠沛流离19年,受尽苦楚,晚年方才立国建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可算是饱经沧桑的霸主,践行了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年轻时也算是一代英豪。有名的“假道伐虢”就是晋献公所为,虞国和虢国为其所灭,留下了“唇亡齿寒”的故事。

重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逃亡的。出生于王侯之家,却19年惨遭追杀。但是,重耳没有一蹶不振,逃亡的经历让他了解到民间疾苦,为日后实施仁德仁政奠定了基础。

晋文公之所以能得到天下人才的支持,得到齐国、楚国、秦国、宋国等国的国君礼遇,是他占尽天下人和,个人魅力得到各国明主青眼有加的结果。春秋无义战,但晋文公却是个例。晋文公是个讲道理、讲信义的君主。他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赏罚分明,终成大事。

退避三舍,便是由他而来。在楚国时,楚成王对晋文公礼遇有加。晋文公答应,假如有一天复国,而晋楚迫不得已交战,他当“退避三舍”。后来晋楚争霸,晋文公果然信守诺言,在城濮之战中“退避三舍”。此举占据了理义上的优势,塑造了诚信形象,最终他战胜了强大的楚国。晋文公流亡到曹国时,曹共公曾经污辱他,他发誓报复曹国。最后,晋国依靠强大的国力灭了曹国,但晋文公大度,并没有杀死曹共公,还让他复位继续当曹国国君,因此使曹国弃楚归晋。在对待周王的问题上,晋文公效仿齐桓公,尊王攘夷,赢得了各国的尊重。

晋文公在位之时,国都在绛(今山西绛县)。早在公元前541年晋平公便设置了“绛县”,是中国的第一个县,有“天下第一县”美称。该县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都别具特色。

紫云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境内 “十大景”之一“沸水濂波”的紫云岭上,系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古老佛寺,是晋南一带著名的佛教圣地。紫云寺始建于北魏,每逢佛节常有“紫气缭绕”“紫云映日”之瑞,故寺以“紫云寺”名之。明代诗人张浩曾以《紫云游》为题赋诗赞曰:“青山迢递万盘来,金殿平临日月开,倚剑漫跨龙虎观,吹箫别起凤凰台,松风谡谡灵旗动,桂月萧萧鹤驭回,此地游仙真有梦,何须泛海向蓬莱。”

太阴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县城东南15华里的东华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至534年),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唐永徽元年 (公元650年)、金大定二十年 (公元1180年)、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都曾进行过大修。太阴寺坐南向北,属于阴向,因而得名“太阴寺”。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1986年被省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文公死后葬于绛县,公墓位于卫庄下村西岭。晋文公墓与晋献公墓相隔不远。此外,这里还是晋文公之子晋灵公的葬身之所。当地谚语“槐泉的老子,下村的儿”记述的即是此事,意为晋献公、晋文公父子葬身之所。由于三座墓葬相距不过三十里,且祖孙三代皆为晋国公,史称“三公墓”。

晋献公墓位于绛县南樊槐泉村东岭。墓高百尺,无祠孤寝,墓形似无柄之木铎,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献公殁后,因其生前昏庸无道、暴戾成癖,不列入祭典,以示彰善弹恶。

晋文公墓在绛县卫庄下村,高约40余米,圆形,因其功德昭著,墓前建祠,祠内立有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晋文公墓”石碑一通。近年来,墓前又雕塑了形态逼真的晋文公石像,历代祭祀。

解放前,墓地松柏如盖,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庄严静穆。墓后岭顶建有祠庙,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树木砍伐一空。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是蔚然深秀的国槐遍布山丘,明代《晋文公墓》纪念碑矗立路旁,雄伟壮观。

晋灵公墓在绛县磨里镇刘家村。晋灵公,名夷皋,是晋文公的儿子。晋灵公生前荒淫无道,是后人不齿的昏庸之主。晋灵公墓前有石碑一通,上刻 “景冢”二字,由于晋灵公生前十分残暴,所以死后历代不列祀典。

原标题:《【游山西 读历史】“天下第一县”走出一代霸主晋文公》

原创春秋五霸其实是“春秋五伯”,“霸”原来有这些含义

说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或许每个人都对这段历史有着或浅或深的了解。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段纷争不断的时代,而在春秋时期,历史上涌现了许多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各有所长,各据一方,互不相让,在社会更迭与思想交替的大潮中稳住国业、实行霸业。

那么“春秋五霸”的“霸”字究竟是什么含义,难道只是单纯地意指“霸主”吗?

其实并不是的,单看春秋五霸这四个字,许多人对他们的理解都是“霸王”、“霸主”,认为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的五个霸王,意图称霸天下、实现霸业的王者。但其实,春秋五霸的意思并不是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霸”具有更深远的含义。

其实要是说通假字的话,人们多少就能理解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每个人都接触过通假字和通假字的原理。在古代的时候,现今有些字体字形暂时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于是原先有的字形就承担了一部分字词原来没有的意思。而春秋五霸中的“霸”字,其实是“伯”字的通假字。

那么“春秋五伯”又是什么意思呢?伯其实是周朝的一个职位名称,大家都知道,在周朝时,周王对天下的土地实行分封制,天子将土地按照意愿分配给皇室的亲戚,或者朝廷的功臣。这些皇室血亲或者是功臣在拿到土地后,要代表周王室巩固王土,治理地方,而这就是“伯”的由来。原先被周王室分封土地的人,就叫“方伯”,后来的“伯”也是取自“方伯”这个词。

虽说在现在人的理解中,“春秋五霸”好像也没什么不对,毕竟是枭雄一样的存在,有野心有功绩,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不过在古代,“霸主”的含义还是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在周朝,能代天子巩守四方、讨伐异己的才叫霸主,不过到了后来,每个被分封的地方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每个被分封的地方都想统一天下并称王,所以春秋五伯才逐渐转化为了春秋五霸。

不过,春秋五霸的五个领导人,在那个时候依旧不能被称为是“霸主”。因为周朝时的霸主需要被天子认可,对周天子而言,霸主是一种权力的实行机关,专门代替天子讨伐不臣,这才是原先霸主的由来。而到了后来,春秋五霸各国其实并没有分出一个明确的高下,而各国的领导人也都不想当一个统治天下的霸王,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最多的结果就是兼并。

直到到了后来的战国,霸主这种概念被各个诸侯国相继舍弃,也就是说霸主理念逐渐淘汰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春秋五伯的“霸”还是留存至今。

标签: 春秋五霸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