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4:04

阅读人数: 280

本文主题: 口传史料的价值

左玉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

像唐德刚那样以相关文献补口述之不足而详加注释的做法,是口述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访谈者的介入及用文献补充,并不意味着访谈者在整理口述录音并加工制作成著作时可以随意改变受访者的口述访谈录音。有些访谈者为使口述历史著作有“可读性”,在撰写笔法上采取了“灵活”一些的做法。这种“笔法”是很危险的,将会有损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有可能迁就“可读性”而无意中牺牲“真实性”,在原则上是不能允许的。这个原则,就是访谈者介入的最后底线。口述历史注重的是史学家特有的“秉笔直书”,不是文学家“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表述技巧。

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启功口述历史》学术价值与内容分析报告

来源:雪球App,作者: suns123,(https://xueqiu.com/8202972534/338079697)

撰写:美国历史学顾问 | 日期:2025年6月10日

《启功口述历史》是国学大师启功(1912-2005)在九十余岁高龄时完成的口述自传,由弟子赵仁珪、章景怀整理,200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2022年三联书店推出修订版。作为满族正蓝旗后裔、清雍正帝第五子弘昼的第八代孙,启功的身份赋予其口述内容双重独特性:

:完整呈现从晚清贵胄到新中国教育家的身份转型;

:以亲历者视角记录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及学术生态的剧变。

本书被学界视为“填补近代文化史空白的关键史料”,其价值在于:

“启功的一生折射了现当代历史的痕迹;推及他的家族,更能再现晚清至近代史的片段。他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教材。”——整理者赵仁珪

全书分为五章,以时间轴串联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内容涵盖以下维度:

启功坦诚剖析“爱新觉罗”姓氏在民国后的尴尬:伪满洲国建立使满族人耻于关联“满洲”身份,但强调“此乃日本侵略之孽,非族人之过”。

披露袭封“三等奉恩将军”的荒诞性:仪式盖印为民国总统印章,象征旧制度在新时代的瓦解。

曾祖溥良(光绪朝礼部尚书)亲历慈禧、光绪之死:

记载1908年慈禧临终前赐光绪“塌喇”(满语酸奶),光绪旋即暴毙,暗示毒杀可能。

批判光绪无能:“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懂国事,维新变法徒具其表”。

家族经济衰败:爵位累降致俸禄微薄,曾祖溥良被迫辞爵科举求生,反映八旗制度崩溃。

幼年受贾羲民、吴镜汀指导书画,奠定艺术根基;

经傅增湘引荐拜入陈垣门下,称“此遇终生受用不尽”。陈垣对其有三重塑造:

:以“写作俱佳”肯定其才能,消解自卑;

:在反右运动中为其提供避风港。

2、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生涯

:因“学历不足”两度遭解聘,陈垣力排众议第三次录用,体现民国学术重实学轻文凭的风气;

:详述妻子病逝时被迫“接受改造”的无力感,折射知识分子集体困境。

提出“书画鉴定五要素”(材质、笔法、印章、题跋、流传),革新传统目鉴体系;

反思《兰亭序》真伪论战:迫于压力撰文支持郭沫若,晚年深表忏悔并删文。

诗集《启功韵语》融合幽默与哲思,如自嘲“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语言学著作《古代字体论稿》破解汉字演变密码,被译介至海外汉学界。

驳“光绪复辟救国论”:“光绪是纯粹傀儡,指望他改变中国命运不可能”;

揭露慈禧权术:杀肃顺立威、操控光绪婚姻,断言“其手段魄力远超光绪”。

:以“莫须有之罪”划为右派,自述“变缺憾为完美”的逆境哲学;

:拒写批判师友文章,以“患病”规避政治任务。

:慈禧赐毒细节、光绪临终症状等,为“光绪死因”研究提供关键旁证;

:张謇状元及第实为翁同龢运作(“此乃公开的猫腻”);

:辅仁大学教授聘任不重文凭、陈垣“画圈选才”等潜规则。

指同门柴德赓“急功近利”,遭柴氏后人以书信驳斥(启功曾为柴德赓书写墓碑);

学界质疑其淡化陈垣在政治运动中的妥协,赵仁珪辩护称“回忆侧重恩情而非批判”。

同一事件不同版本:如陈垣纠正“西府海棠”典故,1980年文章称陈垣“笑指”,口述中改为“柴德赓面红认错”,反映口述历史的流动性。

启功援引《论语》“文献不足故也”,强调口述填补“贤人口传”的史料意义;

个人情感渗透:对家族衰落的悲悯、对恩师的崇敬,需结合档案交叉验证;

政治压力下的隐晦表达:如《兰亭序》一文“故意言不由衷供明眼人辨识”。

《启功口述历史》超越个人传记范畴,其核心贡献在于三重对话:

——解码满汉文化融合与士大夫精神;

——记录知识分子在政权更迭中的挣扎与调适;

——展现书画、诗词、鉴定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书中对敏感事件(如反右细节)的叙述仍显含蓄,需结合日记、档案深化研究。建议拓展方向:

对比溥仪《我的前半生》,分析皇族后裔的不同叙事策略;

挖掘启功文物鉴定笔记未公开内容,完善20世纪艺术史谱系。

1: 《启功口述历史》出版信息及目录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三联书店2022修订版)

2: 启功求学经历、家族政治秘闻及晚清批判(今日头条连载节选)

3: 袭爵仪式与身份认同冲突(今日头条《启功口述历史7》)

4: 赵仁珪《启功评传》对生涯成就的学术定位(光明日报书评)

5: 柴念东对柴德赓评价争议的商榷(柴念东《有关柴德赓若干评述的商》)

6: 口述方法论的自我阐释(《博览群书》札记)

7: 《兰亭序》论战中的政治压力与晚年反思(墨池头条)

:本文基于原始口述文本及学界研究成果,侧重历史语境分析,避免价值预判。总字数3,200字,符合学术规范。

人生万事须自为

发布时间:2023-12-22

·政理》里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地,临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叮嘱他要多亲力亲为,不要轻信传闻:“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真实,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为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百姓当中了解情况,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很快掌握了邺地的真实情况。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可见,葡萄甜不甜,只有亲口尝一尝才有体味;事情真不真,只有亲自察一察才有明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何况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一次,孔子看到学生颜回从刚煮好的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吃饭时孔子旁敲侧击地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刚才有炭灰飘进锅里,把米饭丢掉太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感慨道:“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可见,凡事不能只相信亲耳听、亲眼看,还应亲自察、亲手做,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迷惑、造成误判。

人生万事须自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日后,司马迁成功运用之前游历探访、实地考察所获资料,将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相印证,补其缺,纠其错,赋予了《史记》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身上十分合适。郦道元在注释《水经》这部地理著作时,凭借的不仅仅是已有的文字资料,更多的是不辞辛苦地实地踏查。他在《水经注》中说:“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

即便如此,受历史条件和时空限制,《水经注》中对一些地名由来的注解可能仍有不实之处。苏轼的《石钟山记》开篇说道,《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于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解释,苏轼持怀疑态度。他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于是,他便乘船实地考察。随后发现,在石钟山脚下,有许多石头的洞穴和裂缝,水波涌进后激荡撞击便产生声音;且水流中央有块大石头,石上有许多窟窿,中间是空的,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别的声音。两种声音相互共鸣、应和,合成响亮厚重的钟鼓之声。苏轼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就此而论,并非苛求古人,而是启示自己,实践出真知、实践无止境。很多事情,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实践来得可靠。只有坚持知行合一、躬身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学到真知、体悟真谛、增长本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