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人生万事须自为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4:05

阅读人数: 132

本文主题: 口传史料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3-12-22

·政理》里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地,临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叮嘱他要多亲力亲为,不要轻信传闻:“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真实,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为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百姓当中了解情况,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很快掌握了邺地的真实情况。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可见,葡萄甜不甜,只有亲口尝一尝才有体味;事情真不真,只有亲自察一察才有明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何况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一次,孔子看到学生颜回从刚煮好的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吃饭时孔子旁敲侧击地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刚才有炭灰飘进锅里,把米饭丢掉太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感慨道:“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可见,凡事不能只相信亲耳听、亲眼看,还应亲自察、亲手做,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迷惑、造成误判。

人生万事须自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日后,司马迁成功运用之前游历探访、实地考察所获资料,将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相印证,补其缺,纠其错,赋予了《史记》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身上十分合适。郦道元在注释《水经》这部地理著作时,凭借的不仅仅是已有的文字资料,更多的是不辞辛苦地实地踏查。他在《水经注》中说:“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

即便如此,受历史条件和时空限制,《水经注》中对一些地名由来的注解可能仍有不实之处。苏轼的《石钟山记》开篇说道,《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于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解释,苏轼持怀疑态度。他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于是,他便乘船实地考察。随后发现,在石钟山脚下,有许多石头的洞穴和裂缝,水波涌进后激荡撞击便产生声音;且水流中央有块大石头,石上有许多窟窿,中间是空的,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别的声音。两种声音相互共鸣、应和,合成响亮厚重的钟鼓之声。苏轼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就此而论,并非苛求古人,而是启示自己,实践出真知、实践无止境。很多事情,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实践来得可靠。只有坚持知行合一、躬身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学到真知、体悟真谛、增长本领。

人生万事须自为

周琼:环境史史料的特性与意义湖南政研网

史料是历史学的基础,离开了史料,一切历史研究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环境史学的存在和发展要以客观可信的环境史史料为前提,要建立在丰富的、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

环境史学因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而成为历史学中备受关注的分支学科。几十年来,环境史研究者致力于环境史学基本理论、学术方法的研究,环境思想、生态观、环境制度等宏观问题的探讨以及区域性环境变迁案例或具体环境变迁问题的剖析,从不同层面逐渐充实、丰富并支撑起这门新兴学科的基本框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有的研究者对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容易导致环境史学研究的根基不够稳固。有几分证据,才能说几分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环境史史料是奠定环境史学研究基础、影响环境史学发展情况的关键,是体现环境史内涵及特色的核心。史料的发掘、整理和运用既是我国环境史学建设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环境史学有别于西方环境史学并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上超越西方环境史学的关键。

环境史史料主要是指记录、承载历史上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及其特点、形态、规律等内容的文本与非文本资料。由于环境变迁史既涉及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气候、地貌、地质、江河湖海等水文水域、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岩石、大气等生态及环境要素,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要素,涉及人口增长、土地垦殖、农业、矿冶业、手工业、畜牧业、医疗卫生等社会经济的具体要素,以及思想、心理、认知、伦理、道德、法律等抽象要素。故环境变迁史的内涵包罗万象,不仅有环境开发的内容,也有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及修复的内容,包括多学科视域中反映环境变迁指标及价值的资料、数据、实验结论等,因而环境史史料的内涵及类型极其庞杂,几乎所有与环境相关的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或口传文献、实物资料等,都可以纳入其范畴。

由此可见,环境史史料具有跨学科、复合性的特性。这些不同类型及学科的史料,在具体环境史问题的研究中,往往能发挥对环境变迁不同层域研究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对国家、地区环境变迁历史进行全方位解读,能够更好地展现某类环境、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变迁脉络。在环境史研究中,如此海量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史料相互补充、印证甚至纠谬,可以形成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难以形成的整体性、共通性的知识谱系,既能让研究者探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原因、过程、结果、特点、趋势等,也能让环境史学科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学术目的、学科定位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这是环境史史料对加强环境史学建设、推动环境史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所在。

当前,如何用好环境史史料已成为环境史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研究者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搜集、整理、辑佚文本图像、口述、实物等史料中的环境史资料信息,自然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及数据、影音资料等环境数字史料,并进行校勘、辨伪、考据等基础性工作。同时根据环境史学的特性,用好史料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多学科史料贯通使用。针对环境史史料的跨学科、复合性特性,要在史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融通哲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中的“环境”内涵,使众多分散在不同学科、没有整合成完整知识的资料,在环境史的学科视域中整合、连接起来,最大程度地贴近环境历史变迁的原貌,从而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史的史料分类及其基本架构,推动环境史学高质量发展。二是形成多维立体的证据集合。在研究中,环境史研究者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区域、史籍中史料的不同特点,系统搜集、整理环境史的史料,深入发掘和分析其中的环境史信息,用好文献史料、考古资料、非文字资料、实地调查资料、多学科交叉法基础上的跨学科史料,让环境史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可信。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稷山县纪委监委清风丨人生万事须自为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12-22 16:05:47 点击:[141]

·政理》里讲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地,临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叮嘱他要多亲力亲为,不要轻信传闻:“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真实,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自去做更为准确。

西门豹到了邺地后,深入百姓当中了解情况,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很快掌握了邺地的真实情况。同时,他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渠,使大片土地成为良田,邺地很快就民富兵强。可见,葡萄甜不甜,只有亲口尝一尝才有体味;事情真不真,只有亲自察一察才有明辨。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更何况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一次,孔子看到学生颜回从刚煮好的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吃饭时孔子旁敲侧击地说:“刚才我睡午觉做梦,梦见先君。饭要先饷先君,而后才轮到自己吃。”颜回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的行为,于是解释:“刚才有炭灰飘进锅里,把米饭丢掉太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感慨道:“有时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啊。”可见,凡事不能只相信亲耳听、亲眼看,还应亲自察、亲手做,这样才能避免被假象迷惑、造成误判。

人生万事须自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日后,司马迁成功运用之前游历探访、实地考察所获资料,将口传史料与文字史料相印证,补其缺,纠其错,赋予了《史记》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用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身上十分合适。郦道元在注释《水经》这部地理著作时,凭借的不仅仅是已有的文字资料,更多的是不辞辛苦地实地踏查。他在《水经注》中说:“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

即便如此,受历史条件和时空限制,《水经注》中对一些地名由来的注解可能仍有不实之处。苏轼的《石钟山记》开篇说道,《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于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解释,苏轼持怀疑态度。他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于是,他便乘船实地考察。随后发现,在石钟山脚下,有许多石头的洞穴和裂缝,水波涌进后激荡撞击便产生声音;且水流中央有块大石头,石上有许多窟窿,中间是空的,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别的声音。两种声音相互共鸣、应和,合成响亮厚重的钟鼓之声。苏轼认为这才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

就此而论,并非苛求古人,而是启示自己,实践出真知、实践无止境。很多事情,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去实践来得可靠。只有坚持知行合一、躬身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实践,进而在实践中学到真知、体悟真谛、增长本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