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简谈《当湖十局》:落子有仙气妙绝古今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4:47

阅读人数: 119

本文主题: 古今妙谈

乾隆四年某日,浙江当湖阳光灿烂,山水一片清明,空气中似乎有一丝兴奋的躁动。在这天,当世棋圣范西屏和施襄夏,于这风光秀丽的江南鱼米之乡,远离喧嚣的宁静之地,执棋对弈,留下围棋古谱中的绝世典范:当湖十局。

“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当湖十局在围棋界中获得赞誉无数,从棋局看,可说是出神入化,景象万千,关键之处杀法精妙,惊心动魄,将中国围棋的传统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范西屏,康熙四十八年(1709)生,名世勋,浙江海宁人。

施襄夏,康熙四十九年(1710)生,号定庵,浙江海宁人。

生为同乡,年龄相仿,爱好围棋,两人仿佛是天生的棋伴。未出名前,范、施便常在一起下棋。范西屏棋风洒脱,施襄夏棋风严谨,相互切磋,倒也是别有妙趣。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手,便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相聚时日便不多了。

《清代轶闻》上说,扬州盐商胡肇麟是当时仅次于范、施的著名棋手,下起棋来大刀阔斧,甚为凶猛,人称“胡铁头”。有一次,范西屏与他下棋,胡肇麟依法炮制,却反被困住。无奈之中,他谎称有病要求暂时封棋,但他并未回家,而是派人骑快马将棋谱传给施定庵求救。次日战局重开,胡肇麟刚下数子,范西屏就笑着说:“定庵人未到,没想到棋先到了。”可见范西屏对施襄夏的棋法极为熟悉,寥寥数子便可断定与他对弈之人是少时的棋伴。一起从籍籍无名走到围棋顶峰的二人,想必也是惺惺相惜的。那些相互勉励的时光,在各自的人生中也是一段温暖的存在吧。

乾隆四年时,范、施二人受当湖棋手张永年邀请,前往授弈。张永年请二位名手对局以为示范,范、施二人就此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据史实记载,当湖一战原本十三局,现存十一局。两人同为棋圣,棋风却大不相同,范西屏大局观出色,施襄夏步步为营。同代棋手邓元穗评论说:“西屏奇妙高远,如神龙变化,莫测首尾;定庵邃密精严,如老骥驰骋,不失步骤。”当年西屏31岁,襄夏30岁,正值盛年,棋艺都到达了顶峰,两人的当湖对垒,对当时的棋坛来说是一场不世的盛事。

范西屏和施襄夏棋艺各擅其妙,两人的棋技高低,自双方被授棋圣之称时便尘嚣四起,各自拥护者甚众。当湖一战,当是见分晓时。当湖本地传说,两人的这场比赛,仅张家所设置的彩金就达到了100两银子一局。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彩金只是锦上添花,胜负才是各自所追求的。双方对局时观者众多,毕沅对此场景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每对弈,州中善弈者环观如堵墙。”当年的当湖之战,想必是一场轰动全县乃至全国的赛事。

范西屏和施襄夏一生虽对局无数,但多为成名之前,并未留下棋谱。两人各成国手后,相聚时少,偶有对局,也是私下切磋,于世人无知。据《国弈初刊序》引胡敬夫的话,范、施二人,雍正末乾隆初曾在京师对弈十局,可惜世无遗谱。晚年两人同客居扬州,但未见有人撮合对局之举。因此,“当湖十局”便成为两位大师留下的唯一对局记录了。这十局棋谱范、施各胜五局,然而由于当年并没有把十三局对局完整记录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范、施的当湖对垒,最终的胜利者到底是谁,所以历来人们只说当湖对垒,范、施两人“胜负相当”。身负盛名的两位棋圣,最终仍是未分胜负。

当湖一战之后,围棋界出版的多种书籍上开始出现他们对弈的棋谱,这些棋谱被人们统称为“当湖十局”。“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杀法精紧,是范西屏、施襄夏一生中最精妙的杰作,也是我国古代对局中登峰造极之局。

范西屏晚年客居扬州,当时,扬州是中国围棋的中心之一。范西屏居此期间,学生卞文恒携来施襄夏的新著《弈理指归》,向范西屏请教。范西屏根据书中的棋局,参以新意,写成棋谱二卷,即《桃花泉弈谱》二卷。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价值最大的古谱之一。这本书,“戛戛独造,不袭前贤”,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精辟地记载了范西屏对于围棋的独特见解。此书一出版,便轰动棋坛,风行一时,以后重刻版本很多,二百年来影响了无数棋手。

施定庵晚年亦客居扬州,著《弈理指归》 2 卷,全书首列“五行布局”棋图二十四式。正文均是四言和五言歌诀,有字无图。歌诀注释中运用五行相克理论,用来解释围棋着法,寓意玄奥。后又著《续编》,与范西屏《桃花泉弈谱》同为后世弈者所必读。

作为当代大国手,范、施二人是清代棋艺水平最高境界的代表,他们的著作对当时及后世无数的棋手影响深远,为围棋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大的贡献,是中国围棋史中熠熠生辉的明星。两位大师在《当湖十局》中的艺术造诣,是我国棋艺发展长河中的精品,体现出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才华,包罗丰富内涵,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品一样,围棋纵然不断地向前展,《当湖十局》的魅力,将始终闪烁光辉。

钱保塘《范施十局序》云:“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今古。”

简谈《当湖十局》:落子有仙气妙绝古今

从古今典故谈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妙手一招惊赞叹,终是不足定江山

近两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很多行业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不少企业人都在寻求化解困境的“妙招”,从而让自己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甚至逆风前行。

所谓妙招,我们常常在电影、电视剧、小说中感受到它绝处逢生的特性,比如《亮剑》中李云龙的绝地反击;楚霸王项羽的背水一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

但是我们发现,李云龙总是打胜仗却也是挨到处分最多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经常绝处逢生,可是败势也一直在扩大,乌江一役最显霸王雄姿,却也成为了英雄绝唱;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发现蜀国谋臣妙计频出,仿佛从诸葛亮出山后就未尝大败,甚至后期已经开始主动进攻,然而数次北伐无功而返,最终被曹魏一战灭国。

初读以上案例时,总是让人愕然、惋惜,甚至困惑不解。我也曾辗转反侧思考屡出奇兵为何不能得胜?然而读《曾国藩传》时,我找到了答案。

清朝末期,太平天国势不可挡,石达开、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各种奇谋妙计、连战连捷,但最终却屡屡栽在稳扎稳打的湘军手中。曾国藩总结自己的用兵之道仅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举个例子:在股票市场中不乏有人半年就盈利一倍,甚至多倍。看似已经远超巴菲特20%的投资回报率,但是能保持常年高回报,甚至在今年股票大跌时依然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又有几人呢?

不求妙计一举击溃,只求“半目胜”

说起不败,好像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哪个人从来不败。说到“妙招”、“妙计”、“妙手”,每个人也都能迅速找到自己心中对应的那个人。但是说到稳扎稳打、没有“妙招”的人,除了前文提到的曾国藩,我能想起的另一个人便是围棋天才李昌镐。

李昌镐这个人很有意思,16岁就在高手如云的围棋界杀出了一片天地,拿下世界冠军。很多身经百战的高手和他对弈后总会输个一子儿半子儿,但就是这一子儿半子儿,偏偏就成了固定式——无论你是高手还是弱者,无论你是头一次还是多次和他对弈也常常都是微弱的劣势“惜败”于他。而李昌镐的对手也表示:李昌镐最令人头疼的并不是有什么必胜绝技,也不是有什么力挽狂澜的妙手,而是他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不露破绽。

对此,李昌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作为围棋界标志性人物,长期蝉联世界第一的李昌镐追求的不是某一节点令人叹服的妙手翻盘,而是仅仅追求每落一子都有50%以上的胜率,也就是棋盘上俗称的“半目胜”。这便让他每一盘棋胜过对手的往往只有半子,而且稳定到不管对手怎么换,他总能赢下一招半式!

妙手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扶大厦之将倾

所谓“妙手”,往往是大胜当前的急进,亦或是大败之际的冒险。总而言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匹配,很难做到稳定、可持续性的输出,而且这样的妙手往往使用过一次就彻底失效了,下次再战除非你另有高招,否则该输的还是输。如果是同级别的对战,别人会那么轻易给到你触发“妙手一击”的机会吗?此外你今天用妙手一招赢了别人,他日别人也会有自己的妙手来赢你。如此反复、最终你们都只是依靠运气对弈,难以再有本质的提高。

二战时期,德国将领亮眼表现堪称一时之最。沙漠之狐隆美尔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北非战局;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装甲狂飙”一路打到英吉利海峡;在德国全面溃败前多次逆风翻盘的曼施坦因。然而这一次次妙手一招并不能改变德国失败的结局,反倒是硬桥硬马大规模人海战术的苏联军队毫无疑问的赢得了胜利。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拥有当时世界前三足球巨星做“妙手奇兵”的巴西队、阿根廷队、葡萄牙队纷纷折戟。最终没有一个世界级巨星但是稳扎稳打,没有暴露任何弱环的德国队捧起最后的大力神杯。

同样是球场上,那些拥有多次妙手扑救门将的球队,往往也暴露出了自己阵营常规球员对球场掌控力的不足。而NBA麦迪“35秒13分”的神之一手,也并不能让他跻身于各种篮球运动员排行榜的前列。田径比赛中有很多操纵对手心态的“妙招”,然后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绝对实力的人。

这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妙手一击”就是战争中的一次局部战术应用得当,它的影响十分有限。自古以来,两方交战光靠“奇兵”是不行的,一旦未达效果难免陷入手足无措之境。反之,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却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看似并无必胜优势,却能稳中前进立于不败之地。

“妙手一击”往往是风雨来临时的应对方式,真正的强大应该在风雨欲来时就将其平息。

对善弈者而言,通盘无需妙手,但是对普通人而言适当运用妙招并非坏事。疫情之下,如果你想利用妙招来锦上添花时,那自然是还是有价值的;但若是你想以妙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那无疑是痴心妄想、垂死挣扎。

从古今典故谈善弈者通盘无妙手

妙手一招惊赞叹,终是不足定江山

近两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很多行业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不少企业人都在寻求化解困境的“妙招”,从而让自己在行业内站稳脚跟,甚至逆风前行。

所谓妙招,我们常常在电影、电视剧、小说中感受到它绝处逢生的特性,比如《亮剑》中李云龙的绝地反击;楚霸王项羽的背水一战;《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

但是我们发现,李云龙总是打胜仗却也是挨到处分最多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经常绝处逢生,可是败势也一直在扩大,乌江一役最显霸王雄姿,却也成为了英雄绝唱;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发现蜀国谋臣妙计频出,仿佛从诸葛亮出山后就未尝大败,甚至后期已经开始主动进攻,然而数次北伐无功而返,最终被曹魏一战灭国。

初读以上案例时,总是让人愕然、惋惜,甚至困惑不解。我也曾辗转反侧思考屡出奇兵为何不能得胜?然而读《曾国藩传》时,我找到了答案。

清朝末期,太平天国势不可挡,石达开、杨秀清、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各种奇谋妙计、连战连捷,但最终却屡屡栽在稳扎稳打的湘军手中。曾国藩总结自己的用兵之道仅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举个例子:在股票市场中不乏有人半年就盈利一倍,甚至多倍。看似已经远超巴菲特20%的投资回报率,但是能保持常年高回报,甚至在今年股票大跌时依然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又有几人呢?

不求妙计一举击溃,只求“半目胜”

说起不败,好像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哪个人从来不败。说到“妙招”、“妙计”、“妙手”,每个人也都能迅速找到自己心中对应的那个人。但是说到稳扎稳打、没有“妙招”的人,除了前文提到的曾国藩,我能想起的另一个人便是围棋天才李昌镐。

李昌镐这个人很有意思,16岁就在高手如云的围棋界杀出了一片天地,拿下世界冠军。很多身经百战的高手和他对弈后总会输个一子儿半子儿,但就是这一子儿半子儿,偏偏就成了固定式——无论你是高手还是弱者,无论你是头一次还是多次和他对弈也常常都是微弱的劣势“惜败”于他。而李昌镐的对手也表示:李昌镐最令人头疼的并不是有什么必胜绝技,也不是有什么力挽狂澜的妙手,而是他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不露破绽。

对此,李昌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作为围棋界标志性人物,长期蝉联世界第一的李昌镐追求的不是某一节点令人叹服的妙手翻盘,而是仅仅追求每落一子都有50%以上的胜率,也就是棋盘上俗称的“半目胜”。这便让他每一盘棋胜过对手的往往只有半子,而且稳定到不管对手怎么换,他总能赢下一招半式!

妙手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扶大厦之将倾

所谓“妙手”,往往是大胜当前的急进,亦或是大败之际的冒险。总而言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匹配,很难做到稳定、可持续性的输出,而且这样的妙手往往使用过一次就彻底失效了,下次再战除非你另有高招,否则该输的还是输。如果是同级别的对战,别人会那么轻易给到你触发“妙手一击”的机会吗?此外你今天用妙手一招赢了别人,他日别人也会有自己的妙手来赢你。如此反复、最终你们都只是依靠运气对弈,难以再有本质的提高。

二战时期,德国将领亮眼表现堪称一时之最。沙漠之狐隆美尔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北非战局;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装甲狂飙”一路打到英吉利海峡;在德国全面溃败前多次逆风翻盘的曼施坦因。然而这一次次妙手一招并不能改变德国失败的结局,反倒是硬桥硬马大规模人海战术的苏联军队毫无疑问的赢得了胜利。

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拥有当时世界前三足球巨星做“妙手奇兵”的巴西队、阿根廷队、葡萄牙队纷纷折戟。最终没有一个世界级巨星但是稳扎稳打,没有暴露任何弱环的德国队捧起最后的大力神杯。

同样是球场上,那些拥有多次妙手扑救门将的球队,往往也暴露出了自己阵营常规球员对球场掌控力的不足。而NBA麦迪“35秒13分”的神之一手,也并不能让他跻身于各种篮球运动员排行榜的前列。田径比赛中有很多操纵对手心态的“妙招”,然后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绝对实力的人。

这种种迹象告诉我们,“妙手一击”就是战争中的一次局部战术应用得当,它的影响十分有限。自古以来,两方交战光靠“奇兵”是不行的,一旦未达效果难免陷入手足无措之境。反之,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却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看似并无必胜优势,却能稳中前进立于不败之地。

“妙手一击”往往是风雨来临时的应对方式,真正的强大应该在风雨欲来时就将其平息。

对善弈者而言,通盘无需妙手,但是对普通人而言适当运用妙招并非坏事。疫情之下,如果你想利用妙招来锦上添花时,那自然是还是有价值的;但若是你想以妙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那无疑是痴心妄想、垂死挣扎。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