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金庸与古龙最大的不同是有历史感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6:36

阅读人数: 920

本文主题: 古龙和金庸小说区别

我读金庸,初读之时只为一哂,无聊打发时间罢了,却不知品金庸小说就如同饮酒,杯过三巡方知酒中五味,越是细品越是满腹香醇。读至深处,更有三日绕梁而不绝余音之感。先生曾说过,文学一道,绝无天才,只有体会酸甜苦辣才能妙笔生花(大意如此),说是读先生的书,倒不如说是品先生的人,体味金庸先生的人生境遇,体味金庸先生的处世态度。

何谓江湖?电影笑傲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金庸的江湖正如这网络之渺渺,痴、奸、傻、滑、忠、善、义、勇,各式各样的人事物应有尽有。而你我在其中又扮演个如何的角色?长天浩瀚,又有多少人找寻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若干年后,白首于人世,回望过往,又能否笑傲于江湖?金庸的江湖最大的特点,怕是在于依附于大的历史背景下了,半真而半假,对于稍有历史基础的人们来说,入眼极有亲切感。这恐怕也是他和古龙、温瑞安等武侠大家的最大不同了。当然,这完全得益于金先生青年时打下的历史和文学底蕴了。就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看过金庸小说,也对我国宋代以后的历史和我国一些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了。权势、金钱、利益、宏图霸业,应有尽有,唐太宗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不能不说是金庸小说带给人们的一大好处。想来金先生也定是游历过多处山水名胜,对于景色环境的描述不可谓不精彩,小说三要素中环境的描写可说是淋漓尽致了,也正是因此,金庸小说中的江湖更全面更真实,让人忍不住也想去闯一闯那刀光剑影又秀美壮丽的世界。

何谓武,韩非子说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只要有矛盾,就会有冲突,不能以理动人,金先生就选择以武治人了。中华之武术,博大精深,它也是和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息息相关的。这从金庸小说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段誉的凌波微步是易经中的八卦方位,令狐冲那独孤九剑的口诀也提到风雷山泽之变,名满天下的降龙十八掌招式更完全以易经的句子命名,亢龙有悔,损则有孚......都大有深意,这也引得现代的武侠小说纷纷模仿(像是凤歌的昆仑武学就多次引用易理)。都说天下武学出少林,少林自然是佛学了,金庸对少林武学也极为推崇。而老庄的道学更不必说了,全真,武当,以至于武学宝典九阴真经都是出于此。那太极拳在金庸小说里张三丰的手里更是所向披靡(现实中太极拳未必是张三丰所创)。金先生的武学之奇,可谓前所未见了,黄老邪的奇门术数,医学上的经脉内劲之说,信手捏来,无不为武学。金庸之武,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武术了,完全上升到了文化理论的程度。

何谓侠,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笔下的侠客,可以说各个都是出类拔萃,若说最为出色的也许要数郭靖郭大侠了。并非是救人之切,急人之需才是侠。在金庸笔下,侠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救一人命,可谓之小侠,而为国为民,救千万人于水火,才方是侠之大者。试想不为一己之私,敢于承担起救国救民的大任,这是何其伟大的情操?说到你会想起谁?孙中山?鲁迅?金先生可以说是真正把侠推到巅峰之人了,这份大气,怕是其他武侠名家说望其项背的了。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金庸、古龙、温瑞安,他们笔下的侠士绝大都是慷慨而好酒的,似乎酒已经成了侠士的标志。

何谓情?是亲情?是爱情?是恩情?是友情?没有岁月的磨砺,是不能懂得情字的真谛的。我这里要说的是爱情,并非我认为爱情最为重要,而是我觉得金庸笔下的爱情刻画的最为精彩。初恋的刻骨铭心,热恋的如胶似漆,失恋的痛彻心扉,金庸的描写可说是淋漓尽致了。令狐冲对岳灵珊的情之深刻,杨过对小龙女的情之专一,段誉对王语嫣的情之痴傻,郭靖对黄蓉的情之用心,甚至是韦小宝对几个老婆的“博爱”。无不是现世青年男女爱情的写照。波荡起伏,峰回路转,精彩之程度要比当下流行的偶像剧强上数倍。想来读过小说,经历过那份爱情的人都深有体会。

何谓义?江湖义气吗?那未免将金庸的义看的太小了。金庸小说中让人最为深刻的义要数天龙八部中三兄弟的义了。在少林寺的那场出生入死让多少现代的男孩子为之振奋,为之倾倒。有如此兄弟,也不枉此生了。另外韦小宝的义气,也很是另人佩服,只是多少沾染了政治官场的权谋,又有些煞风景了。

总的来说。我读金庸,还尚为浅薄,恐怕只是得窥之一二,更深的层次怕是要等我的阅历更深方能明白了。

金庸与古龙最大的不同是有历史感

古龙为何就是超越不了金庸?

在武侠小说的江湖中,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大师各领风骚。然而,金庸先生的声望与作品的影响力,似乎都要超过其余二人。

特别是古龙先生,不仅粉丝众多,作品数量也是远远超过金庸,但为什么始终火不过金庸呢?

金庸先生出身于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名门望族。查氏家族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更在晚清民国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他早年便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其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在《大公报》的副刊上连载。到了创作《神雕侠侣》之时,金庸先生更是自己创办了《明报》。

可以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创作,更像是他众多事业中的一个副业,他自身的社会地位已然十分显赫。

相比之下,古龙先生虽然出生于香港,却早早地前往台湾谋生。他的写作生涯起初只是为了谋生,其教育背景和个人志向与金庸先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有人说,金庸先生之所以影响力更大,是因为古龙先生英年早逝。然而,仅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来看,这种区别的影响并不显著。金庸先生虽然长寿,古龙先生却也未能活过五十岁。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作品《鹿鼎记》在七十年代便已完成,而古龙先生直至1985年仍在创作《火并萧十一郎》。

因此,古龙先生的写作生涯甚至比金庸先生还要长一些,这并不是他影响力不如金庸的原因。

从作品来看,古龙先生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武侠时代。他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古龙的作品中,成年人的无奈和挣扎尤为引人共鸣。

因此,古龙的粉丝常常认为他的作品更具有深度,更像是“成年人的读物”。然而,这种风格也限制了他超越金庸的可能性。

武侠小说的本质,是成年人的童话。它让成年人在武侠的世界里,实现那些少年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和追求。这种浪漫主义的基调,是武侠小说的灵魂。

而古龙的作品虽然深刻,却偏离了这种基调,变得更像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虽然水准很高,但难以与真正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

古龙的许多读者会说,古龙写的是人,而金庸写的是神。的确,与陆小凤、楚留香相比,郭靖更像是一个完美的武侠世界的神。虽然陆小凤和楚留香更贴近现实,但他们却难以超越历史和时间,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虽然对许多成年人来说有些遥远,但这正是武侠梦的真正意义。 从《唐传奇》中的公孙大娘,到《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这些超越现实的人物,用自己的武艺行侠仗义,替天行道。

金庸的代表作射雕三部曲,贯穿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主线。即便是那些不受欢迎的角色,如灭绝师太,虽然个性古板、为人刻薄,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毫不含糊,她的一生无愧于“武侠”二字。

相比之下,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虽然广受欢迎,却更像是一部反武侠的作品。家国情怀消失了,武功也失去了意义。这反映出当心中的热血不再时,武侠便走向了终结。金庸先生也因此封笔。

而古龙先生,由于以写作为生,一直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作品调性已然确定,这也决定了他作品的影响力。

古龙和金庸小说之间的区别:前者童话版现实,后者现实版童话

"金庸写的是现实版童话,古龙写的是童话版现实。"曾经有人把古龙比喻成李白,而将金庸比喻成杜甫。前者好酒,天生浪漫不羁;后者则更加理性沉稳。

性格和风格的迥异不同和两人早年生活有关

相对比起金庸充满理性又规律的生活,古龙的一生则显得随意又任性。古龙可以为了一个女人一晚花掉自己一本小说的版权,也经常像浪子一样与酒为伴游荡于不同的女人之间。

不过,对我们来说,无论是古龙亦或者是金庸,都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宗师,都曾经在我国武侠小说兴起的时代里闪耀着他们的光芒,开创了中国近代武侠小说的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向历史高峰。

两者性格和风格如此的迥异不同,也和两人不同的早年生活有关。无论是古龙还是金庸,他们的作品中都能看出两人成长的影子,金庸是恪守规矩的大侠,古龙是放荡不羁的浪子。古龙的小说浪漫不羁,却也其实处处透漏着成年人世界的无奈和命运的多舛。

比起金庸显赫的家世和平坦的一生,古龙的早年生活则更加坎坷辛酸。1938年6月7日,古龙出生在香港。实际上,古龙并不是香港人,古龙一家为江西人,因为国内战争才逃难到香港。

古龙原本的家世也不错,1950年一家人又到了台湾定居。1954年,古龙的父亲为了另外的女人抛妻弃子,留下整日充满怨念和愤恨的母亲以及家中几个同样不满的兄弟姐妹们。

此时正在念高中的古龙,不愿意整日面对家中低迷的气氛,选择了离家出走。古龙混迹社会时,也曾经加入过黑帮,惹得身上刀痕累累。不过,这样快意恩仇的日子也为古龙后来的小说提供了许多素材源泉。

在武侠小说上面天赋异禀,最后成了一代武侠巨匠

为了照顾无力养家的母亲,古龙开始写小说养家糊口。上世纪60年代,是武侠电影市场开始打开的时间段,这也意味着武侠小说的市场需要更多的原著。

面对当时已经风靡全国的金庸小说,古龙并没有望而却步,开始专心尝试小说。由于没有文学功底,一开始古龙只是接到一些代笔写作的业务,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古龙也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处女作《苍穹神剑》。初见成效以后,古龙更是行云流水。

古龙早期的作品大多是为了赚取稿费谋生,很多小说都属于粗制滥造。一直到1965年以《大旗英雄传》为分水岭才开始有了质变,同年,古龙因为《绝代双骄》成名江湖,而后所作的《武林外史》、《楚留香传奇》、《多情剑客无情剑》......则更是一度成为武侠小说的经典。

古龙在武侠小说上面天赋异禀,最后还成了一代武侠巨匠,与梁羽生、金庸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古龙早年尝尽世间炎凉,受遍他人冷眼,这也是古龙小说中常常表现底层社会与复杂人性的原因。他笔下的每个主人公无论沈浪也好亦或者是楚留香、李寻欢等大都身世不好、经历坎坷,内心孤傲寂寞,但又冷静理智,是智慧型人物,在小说里一直不断破解出谜题。

酒成就了古龙,也直接夺取了古龙的生命

古龙嗜酒,金庸爱茶。达叔也曾经评价过两人,一个嗜酒如命,一个理智清醒。酒可乱性,而茶能明心!物能言志,这也其实和他们二人的性格直接挂钩了,金庸文质彬彬、理智清醒,古龙痛快直爽、汪洋肆意。

如果曾经读过古龙的小说,那么你一定知道,在他的武侠小说里,浪子是主角,朋友和酒是主题。主角可以换,但是朋友和酒是不变的主题。

古龙喝了一辈子的酒,自然对许多名酒的来历、产地、甘醇如数家珍,品酒之道也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古龙自己喝酒的时候从来不讲究,只是将酒杯端到嘴边便可以一下仰头喝下一大杯。

古龙酒量也很好,虽然喝了很多名酒,但是古龙并不懂得分辨,只要是酒瓶包装得好,他就认为是好酒,因为他其实更在乎喝酒时候的气氛。

可以说,酒成就了古龙的一生。酒使古龙笔下的人物角色更加鲜活,酒也使他笔下的武侠江湖不那么寡淡,这才有了又重情又重义的李寻欢,才有了"机智无双、坚韧无双、侠义无双"的铁中棠,才有了冷血冷酷、看淡生死的荆无命......

不过,酒虽然成就了古龙,却也直接夺取了古龙的生命。1980年,古龙和朋友在吟松阁喝酒,遇到电影演员柯俊雄。两伙人发生冲突以后,柯俊雄的小弟划伤了古龙的手臂,导致古龙失血过多陷入昏迷。

不料,医院血库的存血不足,而后据说还是柯俊雄出的主意,让人去黑市上面买血。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卖血的人患有肝炎,最终古龙虽然醒了过来却患上了肝病。酒本不致命,但是肝炎患者不能再喝酒了。但古龙依旧是不顾医嘱病后酗酒。

古龙喝酒,喝的大多是愁思和寂寞,而这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古龙笔下的主人公们大多数都喜欢一人独饮,陆小凤爱卧床饮酒,李寻欢喜吹箫独饮,孟星魂常常倚剑酗酒,秦歌常常躺在阴沟边一直喝到天明......

与古龙的小说人物比起来,金庸笔下的大侠们喝酒则常常是因为酒逢知己、惺惺相惜。金庸的英雄们大多是不孤独的,就好比杨过隐居多年也有大雕一直相伴左右,郭襄初出江湖就能与各路人士畅饮大谈,场面是何等的热闹。

古龙和金庸小说之间的区别在二人的写作内容和情感表达上面也有所体现。金庸的小说大多依附一定的历史事件,一些主要事件和情节乃至人物常常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直接衍生而来。

然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古龙的小说从来不涉及任何时代背景,意境更加开阔更加深邃。比起金庸以假乱真的故事框架,古龙更在意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观念、抒发自己的情感。

另外,在小说主角的塑造方面,金庸和古龙两人也有不同的倾向。金庸笔下无论是天纵奇才的扫地僧、聪明绝顶的杨过,还是看似傻乎乎的郭靖甚至小配角玄难,都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他们武功的由来。金庸一直强调要想做天下第一,资质非凡也需要好好吃苦。

反观古龙的小说,古龙从来不介绍主人公功夫的来龙去脉。没有人知道,陆小凤为何有那样绝妙的轻功,为何灵犀一指就能够夹住世间所有的剑,为何西门吹雪的飞剑能够那样快?大侠们的武功没有来路,仿若生来具有。

再者,二人在关于武功境界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古龙在武功方面则更加注重物我合一的境界,无论精神、心情都能影响双方对战的结果。

金庸则更加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都转化为大侠手里的拿手绝招,也擅长儒学和道家的有机融合,好比金庸笔下《天龙八部》里面的扫地僧,便是将道家和儒学整合为一到达武功的最高境界。

不得不说,比起金庸充满国仇家恨为国为民的满汉全席,古龙侠肝义胆儿女情长、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这碟烈酒小菜的确太过随性和散漫。枯笔留白行草舞天,古龙留给读者的是幻想,是无限的想象空间,但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功其实也正是古龙特意回避的现实。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