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把痛苦写成书后上吊自杀,泪别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父母丈夫首次现身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7:20

阅读人数: 887

本文主题: 台湾作家排名一览表

,早年被补习老师性侵,长期饱受抑郁症折磨, 2017年4月27日上吊自杀。

自杀前两个月,她以亲身经历为参照,推出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13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老师说爱我的方式是将阳具塞进我嘴里,老师说我是全世界最好的礼物,却残忍地折磨我的身体。

他选择硬插进来,而我要为此道歉。

自杀前八天的采访中,林奕含说: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子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因为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么?

性侵,让林奕含不再相信任何人,也无法相信文学艺术本身。

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情话是“言有所衷且思无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中国五千年的语境和传统。

我的整个小说,从李国华这个角色,到我的书写行为本身,它都是

她说: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一生。

林奕含父母,5月5日发表声明: 还有三名女学生遭到同一位老师的伤害。

林奕含事件后不久,北京电影学院的阿廖沙借朋友@宋泽尘Leslie_AM的微博发声:

自己曾遭班主任父亲性侵,且因为维权在学业上被班主任、系里老师为难,最后没拿到毕业证。

这条微博下,有接近15000的跟帖和将近40000的转发表明,人们开始迅速站队。

有人质疑受害女生炒作,质疑她的品质和作风。有人选择相信老师——为人师表,绝不会做这种事。更多的人批判施暴者,批判不公的体系和权力阶层……

林奕含告别式中播放她生前灿笑照片(右图,余思维摄),林父含泪致辞(左图,何柏均摄)。

家属昨天上午11时在台北巿第二殡仪馆举行告别式,林奕含的父母、哥哥和丈夫首度露面,家属难过低调,仅让约30名亲友和书迷送她最后一程,外界指摘诱姦的国文补教名师陈星并未露面。

林奕含遗体火化后,骨灰由家人带回台南老家;林父哀恸逾恆,他在高铁板桥站上车前7度鞠躬向媒体哽咽道谢:"知道这几天都很累,很谢谢大家的关心!"场面让人鼻酸。

昨告别式灵堂以粉白花朵布置,显现林奕含温柔典雅的气质,遗照是她灿笑如花的和服照。

林女的哥哥紧拥悲伤的母亲低声安慰,林父独坐一旁,不停落泪。

告别式在中午结束,随即大体火化,林夫哀戚捧牌位前往火化场,下午2时火化完成,家人将骨灰带回台南安置,晚上6时抵高铁台南站,由林女的哥哥捧着妹妹的骨灰背包,不见林父踪影;林母戴着墨镜,仅叮咛媒体:"小心!谢谢!"随即搭车离去。

针对陈星日前发表声明,称在林奕含考上大学后短暂交往2个多月,立委林俊宪昨痛批陈是 。林俊宪说,据他解读林奕含部落格文章"秋煞人"内容,林奕含曾向精神科医师说高二时受陈星邀请,到台北参观美术展,在小公寓遭性侵得逞;高三两人交往,上大学后陈竟邀林与另一名女朋友见面,要两人"一起来爱陈国星(陈星本名)",致林奕含第一次轻生。

林俊宪说,林奕含"秋煞人"、"小公寓纯爱故事"等篇都讲到"17岁,精彩的人生正要开始,而我留在那一年,再没有长大"、"当年我17岁,像陈句说的精彩的人生正要开始。最痛苦的是我的人生就在那里歪斜、彻底被折断了。"

针对林俊宪的指控,台南地检署昨表示, 检方不能只凭部落格、小说内容办案,此案已分"他"字案侦办 ,陈是否涉犯妨害性自主罪嫌,希望家属提供事证。检方强调,已掌握部落格文章,由专人釐清中,下周将联络林女父母到案说明。

律师杨淑惠说,林奕含与陈星发生关系时年满16岁,依《刑法》第227条规定,若双方是有合意性交的前提,男方并无不法。

《刑法》第228条利用权势或机会为性交者没有年龄限制! "陈星声明表示是在林奕含高中毕业后,到台北念书,才交往2个多月,没师生关系,两人形式上虽没师生关系,实质却是师生关系延伸,这点可在法庭上攻防,法官可能依此论罪,该罪最高处5年徒刑。林奕含昨告别式,网友不舍哀悼"好好一个女孩,希望她安息!"

在林奕含的处女作也是遗作《初恋乐园》中,房思琪在日记里回忆第一次被性侵。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

为什么是我不会?为什么不是我不要?为什么不是你不可以?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整起事件很可以化约成这第一幕: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

房思琪不懂,为什么是“我不行”而不是“你不可以”?

《南方人物周刊》在2016年文章《性侵之后》中,采访过几名性侵受害者。

她们成年后再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法相当“

男人让她抚摸他的身体,“照做就是在帮忙。”

自小被教育要乐于助人……便照做了。不明白抚摸意味着什么。

我有模糊地拒绝,“不要吧”……

未成年受害者大多不懂何为性侵,那么,便很可能也不懂,她们经受的是一种恶。

这样就更无从谈到,什么是自我保护,什么是反击。而孩子无知,恰恰是因为大人不想她们懂。

《初恋乐园》中,房思琪被性侵后试探着问父母: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房母: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其实缺席的,又何止是房家父母?

为什么我们总这样?总是在事后怀疑、悲愤、斥责、观望?

最后,受害者却死的死,疯的疯,边缘的被边缘……总是于事无补?

您认为父母在性侵事件中该起到怎么样的作用以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话题冠名、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zhangrunzhe0404

把痛苦写成书后上吊自杀,泪别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父母丈夫首次现身

影像中的台湾文学大家

叶锦添(左)与欧阳应霁在《文学·历史·记忆》论坛上。

文学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在京展映,《文学·历史·记忆》论坛北大举行

近日,备受关注的台湾文学电影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陆续在京展映,并开展了一系列沙龙活动。该系列文学电影,由风格鲜明的导演陈怀恩、林靖杰、杨力州、温知仪、陈传兴以纪录片形式,分别拍摄了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杨牧这六位华语文学大家的创作生涯,首次将文学纪录片搬上大银幕。5月19日,汇聚了两岸三地多位文化人的《文学·历史·记忆》论坛在北大举行,并拉开了这个系列电影在京的正式展映帷幕。

5月19日的论坛由腾讯书院主办,台湾《联合文学》前总编辑、诗人许悔之担任主持人。李多珏、朱学东、叶匡政、卫毅、刘杨、李二民六位媒体人,现场讲述了电影中的六位文学家对他们私人及时代的影响;龚鹏程、张鸣、李洱、陈晓明、王家新、吴彤、叶锦添、欧阳应霁等十余位学者、作家、艺术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向这六位文学家致敬,并探讨了“岛屿写作”与台湾文学话题。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电影制片人廖美立在致辞中谈到,拍摄这个系列文学电影是有感于文学的式微,现在不少年轻人不知道大师,更倾向于“轻文学”,这个电影完全是非商业性的,推广文学是他们的终极目的。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行人文化实验室创办人陈传兴,是这个系列电影中郑愁予与周梦蝶两部纪录片的导演,他在发言中称,每一部片子从前期到后期拍摄时间平均花费两年。至于《他们在岛屿写作》这个题目,是因为这些作家当初都是漂洋过海来到台湾写作的。今后,他们还想跨过海峡去拍摄香港和大陆的重要作家,因为这些作家都是中国文学的延续,承继了重要的文学传统。

对于“岛屿写作”这个概念,台湾学者龚鹏程表示很可能带来误解,这些文学大家们写作时并不太有“岛屿”的概念,因为他们虽然在台湾岛上生活,可并没有太多海洋经验,而且,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岛屿史”,而是“大陆史”。另外,这些大家们代表的仅仅是台湾文学的一类写作,台湾文学的范围很广,大家可以从更开阔的背景去理解。

据悉,从5月25日起,纪录片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陆续放映。

台湾的文化人活跃且善于创新,早在1993年,他们就制作过一个大型的电视纪录片《作家声音》,跑遍了大陆所有的地区,寻找熟悉的大陆作家——朱自清、巴金、老舍、冰心等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年后,台湾人又做了一件向大陆输出台湾作家的事情。

《他们在岛屿写作》拍得诗意唯美,悠远深沉,成功地将文字转换成了图像艺术,将电影拍出了文学的味道,可谓是一次成功的跨界之作。

但是,拍摄这样大制作高水平的系列纪录片,在商业至上的快餐式消费年代,基本是一种纯公益的行为。制作人廖美立在致辞中也坦承,拍摄这个系列文学电影完全是非商业性的,推广文学是他们的终极目的。

台湾文化人的勇气和担当让人敬佩,但从另外一角度理解,文学已经衰落到需要借助电影来进行推广,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学的悲哀。大师们在被拍成纪录片推上神位的那一刻,就化作了标本,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大师们背后那一段扯不断的家国历史,银幕上苍老而孤寂的身影,遗世而独立般的写作,更让记者读出了一种忧伤。那是一种寂寞的忧伤,怀旧的忧伤,文学的忧伤,历史的忧伤。各种纠结,各种情怀,缠绕心头。

林海音 原名林含英,小名为瑛子,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不久即返台,1921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48年回台湾,并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曾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余光中 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赴台。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曾在师大、政大、台大等多所大学任教。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可以一窥台湾诗坛三十多年来的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杨牧 本名王靖献,1940年生,台湾花莲人。早年诗风婉约,1964年赴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在1977年《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对他的评价代表了文学界对他的普遍认知:“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

周梦蝶 1921年生于河南淅川。1947年在武昌参加青年军,后随军队赴台。自1952年开始发表诗作,成为“蓝星诗社”一员。他创作严谨,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过《孤独国》和《还魂草》两本诗集。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具有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

郑愁予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曾多次获选台湾“最受欢迎作家”。

王文兴 1939年生于福建福州,1946年举家迁台。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变》、《背海的人》。1973年出版的《家变》引发轩然大波,对形式、结构和语言的创新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琼瑶走了!她曾在衡阳度过童年,经典作品中有这些湖南元素

据央视新闻,今日(12月4日)13时22分许,中国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轻生身亡,终年86岁。淡水警方接获通报后来到现场,初步排除外力介入。

琼瑶(1938年4月20日—2024年12月4日),原名陈喆,祖籍湖南衡阳。在琼瑶的一生中,家乡湖南占据了重要地位。1942年,琼瑶随父母回湖南衡阳祖居地;1948年,琼瑶第二次回湖南衡阳;1989年5月,琼瑶回衡阳祭祖。期间与湖南电视台建立了合作关系,筹划第二年开始合作拍摄电视剧《六个梦》系列……

琼瑶祖居兰芝堂位于衡阳县三湖镇大波村,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九月(公元1872年),为当地达官贵人房屋建筑的典型代表。门前一口池塘,屋后青松翠竹,风景十分优美。幼年的琼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对她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琼瑶4岁时跟随父亲回到老家衡阳县渣江镇兰芝堂(现属三湖镇),在祖父陈墨西的抚养下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

▲琼瑶祖居兰芝堂。图/衡阳晚报

1946年,琼瑶入衡阳市刚直小学(今人民路小学)读书。一直到1949年,琼瑶在衡阳火车站与祖父告别,踏上了去台湾的路。当时祖父还叮嘱她:“等时局安定了,早日归来呀!”

然而,世事难料,等琼瑶再一次回到故乡衡阳时,已是40年后。在湖南电视台为其归乡举办的文艺晚会《问故乡你有几多情》上,李谷一深情演唱了由琼瑶亲手作词的《念我故乡》。

这首诗如今被雕刻在湘水明珠文化公园,成为衡阳人的记忆和骄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电影发展缓慢,琼瑶弃电影而转向电视剧,1988年琼瑶返回大陆探亲之后,就此开始了与湖南台合作拍剧。在大陆电视剧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欧美日韩剧尚未大规模登陆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婉君》为代表的琼瑶剧很快风靡流行、几无对手。

1989年5月7日,琼瑶心中怀着剪不断的乡愁,回到阔别四十年的故乡——衡阳县兰芝堂探亲祭祖。

四十年阔别,祭祖是琼瑶回乡的重要内容。琼瑶夫妇站在修葺一新的祖父墓前,代替在台湾已80高齡的父亲和年逾古稀的母亲,摆上祭品,献上花圈和鲜花。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亲人,但愿——从今以后,能常常聚首。”这是琼瑶亲笔书写的心事……

琼瑶思念故乡的情愫从她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得到。尽管她在家乡衡阳呆的时间不长,但是家乡的事物景象反而深深扎根于琼瑶的记忆,又被她朦朦胧胧地搬进自己的作品之中:在屋前屋后的松林中拣松果,与伙伴们摘竹叶、扯狗尾巴草、掏鸟窝、放风筝,跟祖父、父母认方块字。《情深深雨濛濛》中的西渡桥,就是她故乡衡阳县的县城所在地。她故乡的兴隆水库附近有十二个小山峰(当地称“天上人间十二峰”),十二个小山峰以及峰间沟谷在她的作品中演变成了“幽幽谷”“天上人间”。

琼瑶作品中,《六个梦》《还珠格格》《梅花三弄》《水云间》《又见一帘幽梦》《情深深雨濛濛》,《花非花雾非雾》等十多部电视连续剧与湖南经视和湖南卫视合作,这是琼瑶个人感情的投入。

正是有了影视文化作为铺垫,为湖湘文化的复兴、文化湘军、电视湘军的崛起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琼瑶对湖南文化产业的所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标签: 上吊自杀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