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54:41

阅读人数: 274

本文主题: 周朝历史书籍

周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无法蓄养大量的常备军以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那你知道周朝著名的 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周朝著名的

周公东征是西周初年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向东开拓疆土的战争。东征之后,扫灭了殷商贵族残部与周朝宗室内部联合的顽固反抗武力,对周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

周武王死后,幼子周成王继位,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的其他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等诸侯不满周公独掌大权,遂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宣扬周公将欲篡位,故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以武力证清白,力劝召公支持东征,在召公支持下,周公“内弭(mǐ,安定)父兄,外抚诸侯”,出兵东征。东征历时3年之久,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贬为庶人,平定了叛变,又挥兵继续东进,征服的国家有殷、东、徐、熊、盈、攸、商盖(奄)、九夷、丰、敷古(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尚书大传》有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之说。为消除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建东都雒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

封降周的商宗室微子于商朝固有疆域建宋,封武王少弟康叔于殷建卫,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建鲁,分治殷遗民。

周公东征在西周开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继武王伐纣之后最大的一次 行动,镇压了商朝贵族残余势力的反叛,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在作战指导上,周公旦团结内部、各个歼敌、军事攻势与政治争取并举的谋略,及先弱后强的作战指导,均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没,成王幼孤。周公摄政,负扆据图。

《毛诗正义》:武庚与淮夷叛而作乱,将危周室。周公东征而灭之,以救周室之乱也。

朱熹:既破我斧,又阙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宋伯姬: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

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已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借此扩展势力;还有就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武王克殷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西周建立四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及武庚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并将其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又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且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周公又制定礼乐制度,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借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其中如将姜尚之子吕伋封在山东的齐,召公奭之子于燕,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五十三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 ,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徐智认为:“西周的封建自是因周室征服中国,分遣其人众一控御四方,但封建制度的建立,并不与生产工具的改变相伴随。……是以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朝著名的历史故事

周朝简史:从历代东周天子简历看周室渐亡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覆灭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共传25王。

,周幽王姬宫湦之子,东周第一位天子。继位后迁都洛邑,至此春秋时代开始,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东周第二任君主。即位后,因压制郑庄公的权力,致使周、郑交恶,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自此荡然无存。

,周桓王姬林之子,东周第三位天子。平定王子克之乱。

,周庄王姬佗长子,东周第四位天子。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正式封晋武公为晋国国君。

,周釐王姬胡齐之子,东周第五位天子。

,周惠王之子,东周第六位天子。周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此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

,周襄王之子,东周第七位天子。因王室财政一贫如洗,无法安葬襄王,只得向鲁国讨钱,才得以安葬周襄王。

,周顷王之子,东周第八位天子。

,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天子。此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

,周定王之子,东周第十位天子。

,周简王之子,东周第十一位天子。

,周灵王之子,东周第十二位天子。在位时,财政困难,连器皿都要向各国乞讨。

,周景王次子,东周第十三位天子。景王死后爆发王子朝之乱,姬猛未能正式即位就去世。

,周景王之子,周悼王之弟,东周第十四位天子。在位前期处于王子朝之乱,后期吴楚争霸、吴越争霸。

,周敬王姬匄之子,东周第十五位天子。

,周元王之子,东周第十六位天子。在位期间,晋国三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贵族智伯,晋国实际上分成三个国家。

,周贞定王长子,东周第十七位天子。在位三个月后,被弟姬叔袭杀。

,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东周第十八位天子。在位五个月后,被弟姬嵬袭杀。

,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东周第十九位天子。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

,姬午,周考王之子,东周第二十位天子。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景侯、赵烈侯、魏文侯,即“三家分晋”。

,周威烈王之子,东周第二十一位天子。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即“田氏代齐”。

,周安王之子,东周第二十二位天子。

,周烈王之弟,东周第二十三位天子。将最后的王畿之地封周国公子根于巩,建东周国。在位时,公孙鞅在秦国开始变法。齐魏发生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诱敌)两场著名战役。

,周显王之子,东周第二十四位天子。出现“合纵连横”,秦军攻灭了巴、蜀两国,公孙衍发起五国合纵攻秦,最终失败。

,周慎靓王之子,东周第二十五位天子,在位时间最长的天子。周赧王名为天子,实寄居于西周国。西周国被秦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

历时515年的东周灭亡,享国八百年的周朝不存在了。

关注我,阅读更多精彩优质历史内容。不关注的动动手指点个赞,支持一下小编吧。

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

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历史课堂上引入故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突破重难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东方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和周王室的子孙,又向各边远地区派出大批使者,以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希望他们都归顺于周室。

于是,许多远方的小国和部族便派使者送来贡物,以示臣服。其中有一个部落送来一只叫做獒的狗。这只狗身上的毛呈黄褐色,身体较大,尾巴较长,四肢比较短,性格凶猛,善于搏斗。同时,它又很有灵性,在武王面前匍匐在地,好像是在行跪拜之礼一样。武王对此很是喜欢,便重赏了前来进献獒的使者,然后就高兴地逗起獒来。

召公知道这件事后,作了一篇名叫《旅獒》的奏章,呈给周武王。奏章的大意是:如果沉湎于侮辱和捉弄别人,就会使自己丧失崇高的德行;如果沉湎于所喜爱的事物,就会使自己丧失积极进取的志向。周王朝的建立很不容易,不能让它立刻灭亡啊!读了这篇奏章,周武王觉得召公的话很有道理,颇受感动,想起了从前纣王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就下令将贡物分别赏赐给各位功臣和各国的诸侯。

周武王灭商后第二年,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而此时的周成王还是个毫不懂事的少年。面对刚打下来的江山和年幼无知的侄儿,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代行天子之事,替成王摄政。

此举引起管叔和蔡叔 (周武王的堂兄弟 )的猜忌,他们牢骚满腹,四处造谣,许多人信以为真,连年少的成王也充满了疑虑,对周公旦的行为产生怀疑。管叔和蔡叔在嫉妒和权力欲望的驱使下,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举旗反叛,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管蔡之乱”。消息传来,周王室上下十分惊恐。

成王虽然年少,但也知道情况严重,完全依赖周公。经过大家的商议和安排,最后决定由周公亲自率领大军迎敌。经过三年苦战,赢得了胜利,武庚在战斗中被打死,管叔被诛杀,蔡叔成了俘虏,被流放到人烟稀少的蛮荒地区。

大军回师那天,周成王亲自到城外去迎接周公,满脸歉疚地说:“予其惩,而毖后患。”(出自《诗经·周颂·小毖》)“惩前毖后”从此而来。意思为: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成康之治指西周时成王、康王相继在位的四十余年间,形成了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坚持节俭,克制多欲,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推行自周武王时就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看过关于周朝的历史故事还看了:

标签: 历史故事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