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古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56:35

阅读人数: 912

本文主题: 唐代从军古诗词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雁门太守善于招揽贤才, 你这书斋中的文士也毅然投笔从戎。 岂止是以宝剑酬谢知己的恩情? 更要以兵法谋略辅佐军中纲纪! 战马嘶鸣,送你离开御沟远行, 家中亲人夜夜凝望刀环,盼你早归。 燕南的春草染上离别的哀伤, 蓟北的黄云布满征人的愁绪。 听说你甘愿舍身杀敌报国, 又何必嗟叹年少未能封侯?

诗人以 “雁门太守能爱贤” 点明了崔校书从军的一个原因是遇到了赏识自己的长官,营造出一种求贤若渴的氛围。“麟阁书生亦投笔” 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明崔校书虽为书生却有远大抱负,毅然选择投身军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这一行为的赞许和激励,也暗示了友人此次从军是有意义且值得肯定的。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宁唯”“更有” 的递进关系运用巧妙。“玉剑报知己” 体现了崔校书为报答知遇之恩的决心,而 “龙韬佐师律” 则进一步表明他不仅有报恩之心,更有凭借自身所学兵法来辅助军队、为国家效力的壮志豪情,展现出友人的才华和抱负。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别马连嘶” 通过战马的嘶鸣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氛围,“出御沟” 点明了友人出发的地点。“家人几夜望刀头” 运用 “刀头” 的典故,以家人盼归的细节,从侧面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牵挂。“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则通过描写燕南春草的颜色和蓟北黄云的景象,借景抒情,以 “伤心色”“满眼愁” 将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愁绪以及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使情感更加深沉。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闻道轻生能击虏” 肯定了友人愿意不顾生死去抗击敌人的勇气和决心,“何嗟少壮不封侯” 则是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友人不要过于在意是否能封侯,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立功勋,就是值得骄傲的。这两句诗格调昂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信心和期望。

整首诗围绕着友人崔校书从军这一事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既有对友人从军行为的肯定和赞许,又有离别时的不舍和牵挂,同时还包含着对友人的劝勉和鼓励,情感丰富且真挚,语言流畅自然,用典巧妙,是一首送别诗中的佳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

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

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

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16.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6分)

15.(3分)D “何嗟少壮不封侯” 意思是不要感叹少壮时不能封侯,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激励,鼓励友人在军中建立功勋,而不是 “对军中不平的揭露”,D 选项理解错误

D诗中"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意为:听说你(崔校书)有奋勇杀敌的志向,何必感叹年轻时未能封侯?这是对友人从军报国精神的赞美和鼓励,强调杀敌报国比追求功名更重要,并未涉及"军中不平的揭露"。

其他选项分析: A项正确,"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赞许友人书生从军之举; B项正确,"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递进表达友人既报知遇之恩,又以兵法辅佐军队; C项正确,"别马连嘶"渲染离别氛围,"家人望刀头"暗含盼归之情。

16.(6分)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

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古诗词鉴赏

从军北征》李益唐诗鉴赏

《从军北征》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此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含蕴不尽的抒情特色。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①。

碛里征人三十万②,一时回首月中看③。

①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③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空余衰飒之气的遗憾,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墨客网(诗词频道)”(www.mokecn.com/poetry/)

古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雁门太守善于招揽贤才, 你这书斋中的文士也毅然投笔从戎。 岂止是以宝剑酬谢知己的恩情? 更要以兵法谋略辅佐军中纲纪! 战马嘶鸣,送你离开御沟远行, 家中亲人夜夜凝望刀环,盼你早归。 燕南的春草染上离别的哀伤, 蓟北的黄云布满征人的愁绪。 听说你甘愿舍身杀敌报国, 又何必嗟叹年少未能封侯?

诗人以 “雁门太守能爱贤” 点明了崔校书从军的一个原因是遇到了赏识自己的长官,营造出一种求贤若渴的氛围。“麟阁书生亦投笔” 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明崔校书虽为书生却有远大抱负,毅然选择投身军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这一行为的赞许和激励,也暗示了友人此次从军是有意义且值得肯定的。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宁唯”“更有” 的递进关系运用巧妙。“玉剑报知己” 体现了崔校书为报答知遇之恩的决心,而 “龙韬佐师律” 则进一步表明他不仅有报恩之心,更有凭借自身所学兵法来辅助军队、为国家效力的壮志豪情,展现出友人的才华和抱负。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别马连嘶” 通过战马的嘶鸣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氛围,“出御沟” 点明了友人出发的地点。“家人几夜望刀头” 运用 “刀头” 的典故,以家人盼归的细节,从侧面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牵挂。“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则通过描写燕南春草的颜色和蓟北黄云的景象,借景抒情,以 “伤心色”“满眼愁” 将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愁绪以及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使情感更加深沉。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闻道轻生能击虏” 肯定了友人愿意不顾生死去抗击敌人的勇气和决心,“何嗟少壮不封侯” 则是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友人不要过于在意是否能封侯,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立功勋,就是值得骄傲的。这两句诗格调昂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信心和期望。

整首诗围绕着友人崔校书从军这一事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既有对友人从军行为的肯定和赞许,又有离别时的不舍和牵挂,同时还包含着对友人的劝勉和鼓励,情感丰富且真挚,语言流畅自然,用典巧妙,是一首送别诗中的佳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

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

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

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16.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6分)

15.(3分)D “何嗟少壮不封侯” 意思是不要感叹少壮时不能封侯,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激励,鼓励友人在军中建立功勋,而不是 “对军中不平的揭露”,D 选项理解错误

D诗中"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意为:听说你(崔校书)有奋勇杀敌的志向,何必感叹年轻时未能封侯?这是对友人从军报国精神的赞美和鼓励,强调杀敌报国比追求功名更重要,并未涉及"军中不平的揭露"。

其他选项分析: A项正确,"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赞许友人书生从军之举; B项正确,"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递进表达友人既报知遇之恩,又以兵法辅佐军队; C项正确,"别马连嘶"渲染离别氛围,"家人望刀头"暗含盼归之情。

16.(6分)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

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标签: 崔校书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