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唐代李益《从军北征》古诗欣赏及解析涨知识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56:36

阅读人数: 838

本文主题: 唐代从军古诗词

此诗作于德宗贞元元年(785)至四年间在杜希全幕中之时。此时李益入塑方节度使崔宁的幕府,随着崔宁在祖国边疆巡视时,感受到军队已经不复盛唐的雄壮豪迈,有感而发作出的诗篇。李益选取了一幅最动人的画面,以快如并刀的诗笔把它剪入诗篇,著成《从军北征》。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行舟、夜上受降城闻笛、喜见外弟又言别、隋宫燕、江南曲、写情、听晓角、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马泉、塞下曲、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上洛桥、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春夜闻笛、送诸暨王主簿之任、从军北征、塞下曲·其一、游子吟、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同崔邠登鹳雀楼、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暮过回乐烽、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相和歌辞·置酒行、立秋前一日览镜、喜邢校书远至对雨同赋远晚饭阮返五韵、与宣供奉携瘿尊归杏溪园联句、乞宽禅师瘿山罍呈宣供奉、边思、饮马歌等。

《从军北征》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唐代李益《从军北征》古诗欣赏及解析涨知识

古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雁门太守善于招揽贤才, 你这书斋中的文士也毅然投笔从戎。 岂止是以宝剑酬谢知己的恩情? 更要以兵法谋略辅佐军中纲纪! 战马嘶鸣,送你离开御沟远行, 家中亲人夜夜凝望刀环,盼你早归。 燕南的春草染上离别的哀伤, 蓟北的黄云布满征人的愁绪。 听说你甘愿舍身杀敌报国, 又何必嗟叹年少未能封侯?

诗人以 “雁门太守能爱贤” 点明了崔校书从军的一个原因是遇到了赏识自己的长官,营造出一种求贤若渴的氛围。“麟阁书生亦投笔” 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明崔校书虽为书生却有远大抱负,毅然选择投身军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这一行为的赞许和激励,也暗示了友人此次从军是有意义且值得肯定的。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宁唯”“更有” 的递进关系运用巧妙。“玉剑报知己” 体现了崔校书为报答知遇之恩的决心,而 “龙韬佐师律” 则进一步表明他不仅有报恩之心,更有凭借自身所学兵法来辅助军队、为国家效力的壮志豪情,展现出友人的才华和抱负。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别马连嘶” 通过战马的嘶鸣渲染出离别时的伤感氛围,“出御沟” 点明了友人出发的地点。“家人几夜望刀头” 运用 “刀头” 的典故,以家人盼归的细节,从侧面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牵挂。“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则通过描写燕南春草的颜色和蓟北黄云的景象,借景抒情,以 “伤心色”“满眼愁” 将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愁绪以及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景交融,使情感更加深沉。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闻道轻生能击虏” 肯定了友人愿意不顾生死去抗击敌人的勇气和决心,“何嗟少壮不封侯” 则是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友人不要过于在意是否能封侯,只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立功勋,就是值得骄傲的。这两句诗格调昂扬,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信心和期望。

整首诗围绕着友人崔校书从军这一事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感,既有对友人从军行为的肯定和赞许,又有离别时的不舍和牵挂,同时还包含着对友人的劝勉和鼓励,情感丰富且真挚,语言流畅自然,用典巧妙,是一首送别诗中的佳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

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

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

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16.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6分)

15.(3分)D “何嗟少壮不封侯” 意思是不要感叹少壮时不能封侯,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激励,鼓励友人在军中建立功勋,而不是 “对军中不平的揭露”,D 选项理解错误

D诗中"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意为:听说你(崔校书)有奋勇杀敌的志向,何必感叹年轻时未能封侯?这是对友人从军报国精神的赞美和鼓励,强调杀敌报国比追求功名更重要,并未涉及"军中不平的揭露"。

其他选项分析: A项正确,"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赞许友人书生从军之举; B项正确,"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递进表达友人既报知遇之恩,又以兵法辅佐军队; C项正确,"别马连嘶"渲染离别氛围,"家人望刀头"暗含盼归之情。

16.(6分)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

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古诗词中的送别诗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别的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自堪悲 一作:正堪悲)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掩泪 一作:掩泣)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