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的神秘部落喜欢吃素,无婚姻制度,其繁衍方式特殊
提到珠穆朗玛峰或喜马拉雅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这里极高的海拔以及极其寒冷的气候。即使是在现代,许多装备精良的探险者也常常会在这里发生不幸的事故。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里还有一个原始部落居住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山区,你会有什么反应?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原始部落至今仍保持着与世隔绝的独特生活方式,他们不仅坚持素食主义,而且完全没有“结婚”这一概念。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并繁衍生息的呢?
这个原始部落的发现其实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喜马拉雅山脉广袤无垠,很多科考人员当时未曾完全探查过这些区域。而这一次意外的发现发生在一位摄影师身上。当时他来这里进行拍摄工作,却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最初他感到非常紧张,心里想着自己很可能与队伍失散,最终也会像许多人一样消失在这片冰雪世界中。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这片荒凉的雪山中,他竟然发现了有人居住的迹象。不远处竟有一座座简陋的小屋,这让他吃惊不已。
当摄影师意识到自己发现的是一个原始部落时,他也被当地人注意到了。尽管他担心这些人会像网络上所说的食人族一样威胁他,但这些穿着兽皮衣物的“原始人”却表现得异常热情。他们不仅没有攻击他,反而以友好的态度迎接了他。令人惊讶的是,虽然这些人显得与世隔绝,但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而且他们的衣服上还绣着精美的图案。这个部落的人,就是我们所称的“卓巴人”。
通过简单的统计数据,发现卓巴人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部落。几百年来,他们几乎没有与外界有过任何交流。目前,这个部落大约有三千人左右。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片极为恶劣的环境,形成了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许多人对这个问题有所疑问:在喜马拉雅山这样寒冷的地方,怎么可能有原始部落能生存那么久并且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事实上,这片土地并非总是如此寒冷。夏季时,气候相对温暖,尤其是积雪融化后,土地便充满了水源,适合种植农作物。
当地人通常种植麦穗、各种水果和蔬菜,丰富的农产品足以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卓巴人几乎不食肉类,而以素食为主。或许在很久以前,他们曾以肉食为主,但随着农业的引入,他们逐渐摒弃了食肉生活,这也是他们文明进步的一个体现。
虽然这些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卓巴人位于中国境内,但从他们的面貌特征来看,他们很可能并不是中国的原住民。尽管他们使用梵文作为语言,但他们的皮肤比附近的民族要白皙,且身材较高大,具有明显的雅利安人外貌特征。例如,脸部轮廓更加立体,嘴唇丰满。当地人传说,在远古时期,欧洲的伟大人物亚历山大大帝曾带领军队途径这片土地,但由于恶劣的气候和不熟悉的环境,他的部分士兵与大军失散。卓巴人,或许就是这些士兵的后代。
尽管这个传说或许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当地人并不太在意这些往事。对于他们来说,现代社会的便利生活,如手机、汽车等,并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更热衷于保持自己原始而朴素的生活方式。就像大多数部落一样,卓巴人以耕作和养牛为生。养牛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常常需要远足去寻找牧草。长时间的放牧也锻炼了他们的体魄,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
除了素食,他们的生活方式还包括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没有结婚制度。年轻人之间并没有“结婚”的观念。只要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可以保持恋爱关系,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关系不限于两人,如果有第三者加入,也可以三个人或更多人一起生活。这种“多配偶”或“没有固定配偶”的现象在部落中是非常普遍的。这种特殊的恋爱和家庭关系也让人对卓巴人如何繁衍后代产生了兴趣。
事实上,尽管没有传统的婚姻制度,孩子的抚养问题并不复杂。每一个新生命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因此,部落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关心新生儿的成长。这里的孩子并不需要由父母亲自抚养,其他成员同样会给予关爱与照顾。这种“集体抚养”的模式,体现了卓巴人独特的社区生活方式。
对于外界来说,卓巴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显得非常陌生,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然而,如果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来看,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感情和生活是自然流淌的,少了现代社会的物质欲望和竞争。这里的人们少了争夺家产的纷争,少了复杂的伦理问题,生活简单而平和。毕竟,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哲学。对于这些卓巴人来说,他们并不渴望外界的打扰,他们只希望能够继续过上自给自足、平静快乐的生活。
虽然我们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样的生活可能充满了挑战,但对于卓巴人来说,他们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节奏。在这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或许正是他们最值得珍视的财富。

人在广图,心已经跨过喜马拉雅山......
Across the Himalayas:
The Symphony of Nature and Culture in Nepal
远处是高耸的雪山,太阳跃出云层,洒在山脊之上;
一群头顶奇特“螺旋状”犄角的生物突然跃入镜头,
一阵风吹过,雪山下白色的佛塔隐约露出它的轮廓,
彩色经幡在半空升腾......
回到城区,广场上挤满了身着节日盛装的民众,
有的人手里还抓着谷子,正在往天上抛;
一回头,传说中的库玛丽女神正乘着镀金的轿子,
高山王国,雪山之国,微笑之国,
众神居所,世界屋脊上的国度,离天堂最近的国度
这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小国度,
可能不仅因为这里拥有丰饶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给了无数旅行者“寻找内心宁静”的出行理由。
如果亲身前往很难实现,不如在图书馆踏上这段旅程。
2025年是中国与尼泊尔建交70周年
广州图书馆联合尼泊尔驻广州总领事馆,邀请你:
跨越喜马拉雅,感受尼泊尔的自然与人文交响。
走进这个距离我们近3000公里的“人间秘境”?
我们策划了一场尼泊尔主题展览。
展期:2025年8月9日-9月9日
(9:00-17:30,逢周三闭馆)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八楼多元文化馆
开幕式:2025年8月9日(周六)14:30-15:30
在图书馆完成一场特别的祈愿……
在这里,你还可以一窥尼泊尔人民的
当然,图像是我们了解尼泊尔最直观的方式。
亲近远方的动物,感受独特的人文。
(想知道参与规则?来看展就对了!)
去尼泊尔旅行前,要做哪些功课比较好?
巴拉特先生(Bharat Khanal)
时间:2025年8月9日(周六)15: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八楼多元文化馆
参与方式:需报名(见文末),限50人(12岁以上)
总领事视角下的尼泊尔——拥有撼人心魄的自然美景,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带着百分百的诚意和热情,巴拉特先生希望和友邻分享尼泊尔人的历程、精神与独特文化。
必须提醒的是,参与此项活动还有机会获得来自领事馆的限量福利。
但以一颗虔诚的心向专业人士请教准没有错。
陈阳(TAMANG SANU) 他将在现场演示唐卡绘画,介绍唐卡制作流程,带领大家欣赏唐卡精品,探秘唐卡背后蕴含的故事。
当然,在他的指导下,你还可以亲身体验
时间:2025年8月16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八楼创客空间
参与方式:需报名(见文末),限20人(8岁以上) ,迟到名额不保留。
(TAMANG SANU),尼泊尔唐卡画师,自幼在加德满都 LAMA THANKA CENTRE PVT.LTD(School of Thanka Painting)学习传统唐卡绘画,技艺扎实、基础深厚。2009年来华,曾多次参与尼泊尔国家宪法日庆典、“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展、广交会等活动。
,无需自备;材料有限,一人一份;
喜马拉雅颂钵疗愈体验/唤醒身体自愈力
这是一场“向内探寻”的疗愈之旅。喜马拉雅颂钵疗愈师吴鑫带来的,是来自尼泊尔的“能量之碗”,也是现代人的心灵解压神器。在她的课堂上,你可以:
参与互动,体验敲钵,觉察身心。
欢迎跟随颂钵节奏,感受尼泊尔的灵魂之音。
时间:2025年8月22日(周五)14: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南一楼古典休闲阅读区
参与方式:需报名(见文末),限20人(14岁以上),迟到名额不保留。
,传统瑜伽修习者、喜马拉雅颂钵疗愈师,师承尼泊尔颂钵大师Santa Ratna Shakya,专注身体与声音整合疗愈十余年。擅长通过传统瑜伽与颂钵,帮助调和身心,促进深度放松。曾与多家知名机构合作,致力于身心疗愈与健康推广。
,建议棉麻材质,避免裙装及易发声饰物;
,结束后多饮常温水,避免茶、咖啡、饮料(2小时内)。
小猫、小狗、小兔、小羊......
以羊毛为原材料,经过看似简单的反复揉搓和戳刺, 就可以把指间的柔软变幻成各式的手工艺品, 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松软时光”。
时间:2025年9月6日(周六)14:30-16:30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八楼创客空间
参与方式:需报名(见文末),限15人(16岁以上) ,迟到名额不保留。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羊毛毡艺术家、羊毛毡DIY讲师,能用一团毛线 、一根针造就毛绒世界。
6、主题书展/因为山在那里——探秘尼泊尔与喜马拉雅山脉
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有关的主题图书,
涉及文学、历史、旅行、自然风光
触摸“世界屋脊”,感受这片土地的多彩与瑰丽。
时间:2025年8月9日-9月9日
(9:00-17:30,逢周三闭馆) 地点:广州图书馆北八楼多元文化馆 参与方式:自由参观(图书可外借)
我国将开掘超级隧道,穿透喜马拉雅山,建设水力发电站
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而限制我国能源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对燃煤的高度依赖。
正因如此,我国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将煤炭替换成再生能源等更环保的能源资源,根据规划,这类绿色能源的占比,将在 2030 年提升到 25%,到了 2060 年更将上看 80%,其中的主要来源之一,将会是兴建全新的水力发电厂。
毕竟有什么能源比“水流”更稳定又更高效呢?
我国工程师们的答案是“没有”,因此便着手在长江上建造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大坝,从 2009 年到 2012 年,这座工程几乎全部完工,我国开始从这座全球最强大的水力发电厂,每年获得大约一千亿度(kWh)的电力,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庞大。
三峡大坝动工是在 1994 年,当时预计这座水电厂可以供应全国约 10% 的能源需求,然而等到 2009 年达到设计最大出力时,它实际只能提供约 1.7% 的全国用电量,不过,这点我国并不太担心。
因为我国还拥有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而那里蕴藏着几乎取之不尽的潜在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拥有全球海拔最高的多条河流,其源头来自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冰河。
雅鲁藏布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常被称为“河流界的圣母峰”,它是西藏最长的河流之一,流经的高原地区海拔超过 3,500 米,而雅鲁藏布江所穿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深的峡谷。
有趣的是,由于喜马拉雅山区的地理调查还不完全,许多观光客甚至包括喜欢美国西部电影的人,还以为地球上最大的峡谷是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直到 1994 年,我国科学院的勘探队完成考察后才揭露,电影里那条知名的大峡谷,根本远远比不上雅鲁藏布大峡谷。
这项研究指出,这条位于西藏的峡谷全长 504.6 公里,比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 64 公里,最深处更达到惊人的 6009 米,足足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 2.5 倍,不过,从水利工程的角度来看,雅鲁藏布峡谷最惊人的优势,其实是它的“落差”。
从西藏米林县的达都卡村,海拔约 2880 米,而到了巴措卡村附近,竟然下降到只有 115 米,来自 2 公里以上高处的大量水流会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这种规模的力量实在难以想象。
但我国的工程师们不仅试着去想象,甚至还精准地计算出了这股能量的规模,结果就是,一项打造“世界最大水力发电站”的宏大工程就此启动。
这座水力发电站的大坝将建在雅鲁藏布江下游,而该地的高低落差惊人,短短 50 公里的距离内就有高达 2000 米的垂直落差,靠着这样的水头能量,预估每年可产生约 3000 亿度电(千瓦时),这可是目前世界最大水力发电厂,三峡大坝的三倍以上发电量!
根据相关水利部门的估算,三峡大坝的总花费大约是 348 亿美元,而雅鲁藏布江发电计划的早期预算则高达 1370 亿美元,尽管如此,我国政府早已把这项工程纳入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当中,一如我国其他大型工程,这个案子在拍板定案前,其实已经讨论了几十年。
在这整个计划中,技术上最困难的挑战,就是隧道的开凿,不过,在深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还是得先对整个工程的架构有个基本认识。
首先,请你想象一下雅鲁藏布江在那木那巴瓦峰附近出现的一个大转弯,那座山的海拔高达 7620 米,水坝将建在那个大弯道的上游地段,雅鲁藏布江大约有一半的水流,会经由水坝引导进入一条凿穿那木那巴瓦山坡的隧道。
这条隧道将确保 2000 米的高低落差,作为水力发电的关键动力来源,水流进入隧道后,会以极大的速度冲过水轮机发电,然后再从隧道出口流回下游的雅鲁藏布江河段,换句话说,透过这条隧道,河水就能绕过那个弯道,直接从海拔 3000 米高的地点,垂直落到 800 米处。
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化的说明,实际上,整个工程将开凿 4 到 6 条隧道,每条约长 20 公里,根据估算,每秒会有将近 2000 立方米的水通过这些隧道,而隧道到底要怎么挖?这也是让人很难想象的问题之一。
现阶段,世界上真正可用的隧道掘进机,其实屈指可数,其中一台机器曾经在美国西雅图进行地底隧道工程时使用过,那时候,这台名叫“伯莎”(Bertha)的掘进机,花了四年时间才挖出 2.7 公里长的隧道。
这样的速度,显然无法应付这项庞大的工程,光是挖一条 20 公里的隧道,就可能得花上超过 30 年,更别提,要把重达 6700 吨的庞然大物运送到海拔近 3000 米的高原地带,还得穿越各种恶劣地形。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根本是天方夜谭,但我国的工程师们大概还是会想出办法来突破难关,更何况,“伯莎”在完成西雅图任务后就彻底报废了,这代表很可能得重新打造一台,甚至多台全新的掘进机。
此外,在兴建这些隧道与水坝时,还必须特别考虑一项关键风险,地震活动,喜马拉雅山脉正好是两大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的交界处,雅鲁藏布江的河床就位于其中一条活动断层上,整个建设地区正好位于地震活跃的喜马拉雅地质带的核心。
在这一带,每年平均会发生约 30 次规模 4.5 级以上的地震,而且偶尔还会出现更具破坏性的强震。
人类若想延续未来,势必要在近期内,从依赖化石燃料转向再生能源,而我国,选择押宝在水力发电这条路上,如果能在喜马拉雅山脉腹地建成这座超级水力发电厂,我国将能大幅减少煤炭使用,改善数以百万计人口的生活环境。
相关资讯
塑造地球表面地形,对气候与生命演化影响深远的地球板块运动
那些深藏在地壳底下的板块,就像一锅慢慢熬着的粥里的米粒子,看似不动,实则一直在悄悄挪窝。有时候温柔得很,几亿年才挪动那么几厘米,比老太太散步还慢;可一旦闹起脾气,那动静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