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更新时间: 2025-09-09 16:02:19

阅读人数: 202

本文主题: 四书五经的名词解释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作者通过对范进及其丈人胡屠户前后言行变化的描绘刻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之弊。直到现在我们谈论科举制度,还常常会拿这个故事作为反面典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这项制度延续千年,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影响深远。

科举制确立于隋唐时期(隋朝短命而亡,因此这项制度的发展主要都是在唐代),它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征,打破了中古门阀社会以门第出身而论的特权局面,寒门士子也充分享受到了“学而优则仕”的上升机会。

隋唐时期的科举,科目众多,主要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是常年按照制度举行的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术业专攻各个不同。其中以进士科地位最高,因而逐渐成为国家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于是,“进士及第”变成许多年轻士人的奋斗目标,孟郊《登科后》中的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直白而生动地写出了自己金榜题名之后的快意心情。至于制科,则是皇帝临时下制诏举行的科目,往往具有随机性。

宋代注重文治,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首先,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逐层选拔,形式更为规范。其次,唐代尚有所谓的“行卷”,即士子应试之前,先将个人诗文作品呈献给达官显贵,希望获得他们的赏识,进而向主考官推荐;而自宋代开始,省试一级的试卷需要糊名,并由写手誊录,考官不知考生为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公正。再者,同样是考中进士,唐代的进士只有出身,再通过吏部选试者才能做官;宋代只要通过省试、殿试,一经录取即可授予官职。

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全国的人员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后两个阶层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权利。元朝的科举取士直至立国四十多年后才正式开始实行,每三年一次,并且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场次、内容以及试后发榜都有区分。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科举考试题目,全部出自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标志着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初步确立,对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具有导向性的意义。

明清两代,科举更盛,无论人员数量还是规模都较之前朝有长足发展。我们今天熟知的许多名词术语,正是从这一时期沿用下来的。就考试规则和程序而言,明代的童生通过岁试取得生员资格,成为秀才,然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考中乡试才是举人,第一名又称“解元”。次年春天,各省举人一道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又称“春闱”、“礼闱”),考中者成为贡士,第一名又叫“会元”。四月,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中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直接授予中央官职,二、三甲则还有可能选任知州、知县。清代的情形与此类似,但是更为繁琐。这样看来,范进考中举人,不过只是刚刚通过乡试这一关,但却已经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难怪他会高兴得疯掉。就考试形式和内容而言,明清科举一律以八股文取士,范围不出四书五经。八股文又名制义、制艺、时文、八比等,结构上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甚至连用字的规定都极为严格,严重地桎梏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走入死胡同,为时代所淘汰。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考试,自此科举制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看来,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科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学校、书院教育的兴盛,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普及传播;保证了寒门士子上升的命运轨迹,补充了国家机器运转的人才力量。可惜发展到后期,固步因袭,缺乏创新,万马齐喑,死气沉沉,以致日渐衰败,彻底终结。这历史的兴衰得失之间,既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优秀经验,亦不乏可资鉴戒的深刻教训。(赵昱)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论语的意思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的意思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常见别字辨析(一)

【病例】“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早已成为历史,今天,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诊断】音同致误。【辨析】“食不裹腹”应为“食不果腹”。“果”和“裹”读音均为ɡuǒ。“果”,本指树木结的果实。大凡果实,皆饱满而圆胀,庄子便用“果”来形容人的饱足的样子。他在《逍遥游》中写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腹犹果然”就是肚子像果实一样圆滚滚的,故“果腹”有饱足义。成语“食不果腹”,则是说吃不饱肚子,常用来形容贫苦的生活。“裹”虽和“果”同音,但意思是指在外部包扎、缠绕,“衣不裹腹”也许还可以说,“食不裹腹”让人无法理解。 【病例】沈先生曾写过一首《跌坐》诗,表明自己的心志:“举世嚣嚣我适静,棕床跌坐作心观。”【诊断】形似致误。【辨析】“跌坐”应为“趺坐”。“趺坐”是一种特殊的坐姿,也许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缘故,出版物中常误为“跌坐”。这两个字虽然只差一小撇,但一个摔倒了,一个稳坐着,字义差得很远。“趺”,音fū。形声字,本义为脚背;用作动词时,指左右脚交叉盘坐。这是佛教徒的一种常用坐姿,称为“趺坐”。这样坐着是不可能“跌”的。用作名词,可指石碑的底座,如“石趺”“龟趺”等。“跌”是一个常用字,看字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意义:失足。——失去平衡自然容易摔倒。引申义有坠落、降低、价格下降等,如跌落悬崖、股市暴跌。

【病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儒家认为,温柔钝厚是《诗经》的基本特色。【诊断】音近致误。【辨析】“温柔钝厚”应为“温柔敦厚”。这四个字就字面意义来说,指温和而宽厚。《诗经》是“四书五经”之一,其中有不少作品意在讽刺,但用语怨而不怒,所以称之为“诗教”。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的。“敦”本是古代的一种食器,音duì,它由青铜制成,器身和盖子都为半球形,器物整体呈球形。由于这种器物看上去厚重而实在,因此,本为名词的“敦”,引申出了形容词的意义,可指情感的诚恳和深厚,汉语中有一批由“敦”构成的词,如“敦请”“敦促”“敦聘”等等。“敦厚”由两个同义语素联合成词,无论“敦”和“厚”都包含着正面的情感。而“钝”本义为不锋利,引申指迟钝、愚笨,在词义上是否定的。“敦”和“钝”自不能混为一谈。

【病例】祖父死后,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便成了明枪暗剑的目标。家庭气氛变得更加压抑。【诊断】音同义混致误。【辨析】“明枪暗剑”应为“明枪暗箭”。“箭”和“剑”读音均为jiàn。“箭”可在远处、暗处发射;“剑”为短兵器,适合于近战。所以“箭”和“剑”虽同为武器,却不能混用。距离远、暗地里伤人要用“箭”,面对面公开作战要用“剑”。“明枪暗箭”比喻公开的和隐蔽的攻击,不能写成“明枪暗剑”;而“唇枪舌剑”是口舌之战,舌是最短不过的“兵器”,适合比喻为“剑”而不是“箭”。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