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中国古籍保护网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47:29

阅读人数: 178

本文主题: 国家不公布的古书

2024年12月25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开展的云南珍贵藏文古籍修复项目在云南省图书馆圆满结项。

云南珍贵藏文古籍修复项目结项验收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马帅,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导师杜伟生,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庄秀芬,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张金萍,云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洁,德钦县融媒体中心藏语译制部主任白玛取次等专家对项目进行了结项验收。专家组认为修复后的藏文古籍书叶平整、字迹清晰,折印位置准确、装订整齐,历史信息保留完整,修复效果良好。专家组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古籍修复实践,更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古籍保护的典范,对进一步研究民族历史、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5月,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精心指导下,经过严格审核,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继纳格拉洞藏经存藏保护项目后再次携手合作,开展藏文古籍文献修复保护项目,包括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向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捐赠藏文古籍修复工具及合作开展云南珍贵藏文古籍修复,修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图书馆馆藏珍贵藏文古籍《普贤菩萨行愿王经》《家乡地袛煨桑古书》《天文历法手抄本》。此次修复任务由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承担,云南传习所资深修复导师杨利群担任首席专家。团队遵循《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国家标准,严格把控修复质量关,共修复4册86叶藏文古籍。

杨利群导师用人工纸浆补书法修复藏文古籍

项目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特别邀请古籍修复保护领域专家和藏文古籍研究领域学者,对修复方案进行论证,确保修复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项目实施中期,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马帅莅临修复现场进行中期巡察,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具有建设性与针对性的建议,确保项目高质量推进。

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马帅巡察藏文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捐赠的修复工具

本项目是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充分利用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跨界合作方式,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古籍保护工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了新思路、新方法,更推动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深远的示范效应和广泛的参考价值。

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是面向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5A级公募基金会。从2003年成立以来,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环保等领域持续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已累计捐助善款达2.1亿余元。2019年12月,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展藏文古籍保护与利用项目。首个合作项目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纳格拉洞藏文古籍保护于2022年圆满结项。2024年,北京苹果慈善基金会再次捐助云南、青海开展藏文古籍文献修复保护项目,今后还将持续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开展藏文古籍保护的长期合作。

中国古籍保护网

从未到过海南复旦老教授却遗赠海南数千件古籍文物

数千件珍贵古籍文物遗赠海南黎族地区

他曾拥有难以计数的古籍、字画和其他文物,价值连城;却又在困难时期身无分文。这一“富”一“贫”,恰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富”,富在了文物收藏,富在了学富五车,更富在了为国收藏的担当与情怀;他的“穷”,穷在了个人生活,也穷在了为自家人留下的财富上。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省民族博物馆接收了一批珍贵的文物捐赠。这批文物中包含了1500多册件古籍,3500多册件书籍,1000多件字画和拓片,以及1000多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古钱币。这样一批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令人啧啧称赞的文物正是来自这位既“富”又“贫”的现代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文物收藏家——乐嗣炳。

不久前,应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邀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派出全国古籍保护专家沈乃文、张丽娟前往五指山市,鉴定这批文物中的百余部古籍。两位专家认为,这些古籍版本类型丰富,专题特色突出,是一批珍贵的古籍资源。一册一物之间,乐嗣炳的家国大爱跃然纸上。

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老师吴中杰教授在他的纪实作品《海上学人》中,用这样一小段文字作为介绍乐嗣炳的开篇:“复旦真是藏龙卧虎之地,除了一些耀眼的明星以外,还隐藏着许多平时不露相的真人或异人。有时,你在校园里碰到一个很不起眼的老头,一打听,原来是江湖上有名号的人物,拂去历史的尘埃,就会发现,在他身上还联系着一段文化史或政治史。乐嗣炳先生就是复旦园里这样一位不起眼的老头。”

这段简单的文字很贴切地道出了乐嗣炳一生的基调。1901年,乐嗣炳出生在浙江镇海县(宁波镇海、北仑两区旧称),由于家境贫寒,他总共只读过5年书,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家庭的贫困迫使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外地谋生。还是少年时,他就独自在河南打工。1919年,18岁的他正式走上讲台,在上海成为一名工读学校的教员,教国文,并从事蜡烛、肥皂、牙粉、墨水等手工艺制造业。

后来,经上海救国十人团总干事介绍,乐嗣炳进入了“注音字母传习所”,在这里,他通过阅读一批名家学术集论著,扎实地打下了语文学的基础,并引发了对语文改革的兴趣,从此投身于语文改革运动。

白话文运动在“五四”时期达到新高潮,乐嗣炳和一众友人著书办刊,宣传国语教学,推广注音字母,没过几年,他就跻身于语文改革专家之列。在他看来,这样的语文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因此,他也参加了许多爱国运动。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好学,一步步成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更成为中国现代汉语使用和推广的先驱和民俗学的奠基人。

“九一八”事变后,乐嗣炳辞去了复旦大学的教授职务,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在此期间,出于自己的专业所爱,他大量收集古籍,不仅如此,他还常去上海的广东路“淘”古玩。据亲友们回忆,当时,乐嗣炳经常去上海的四马路(福州路)淘书,一去就是大半天,回来时黄包车上总是好几捆书。

海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曾采写过《赴汤蹈火保卫国家,拳拳爱心保护古籍》一文,讲述了抗战时期乐嗣炳保护古籍的事迹。文中提到,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2月1日,日本浪人纵火烧毁东方图书馆及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民国时期著名藏书家周越然的书斋“言言斋”也被炸焚,古籍散落,被街头小贩贱卖。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乐嗣炳深深意识到中华古籍和民族文化将要面临危机,于是,他用自己大部分的收入购买流落街头的古籍,即使有的古籍善本价格昂贵,他也会慷慨收集,不惜资金。乐嗣炳的长女乐俊音回忆:“他要把散落民间的文物收集挖掘整理出来,献给国家。”

上海沦陷后,乐嗣炳全家辗转至其妻子杨景昭的家乡——三江县丹洲。离开上海时,家里有不少东西。据家人回忆,乐嗣炳说什么都可以留下,唯有古籍和文物不能留下。从上海到柳州,再到三江县,他们一路保护着二三十箱的古籍和文物不被炮弹轰炸。乐嗣炳的次子乐俊鱼说:“古籍和文物就是我父亲的生命!”

不少人都误以为乐嗣炳“不愁钱”,所以收藏了如此之多的古籍和文物。事实上,视古籍如生命的他生活十分清贫,据乐俊鱼说,颠沛流离到广西后,当时不少学者被生活所迫,都将带过去的古籍和文物贱卖。他家的生活也陷于贫穷,但母亲为了支持父亲的事业,变卖自己的嫁妆和首饰,支持乐嗣炳购买古籍和文物。在丹洲,为了保护古籍,乐嗣炳的岳父还动用了“棺材本”,把自己的寿木拿出来,让他做了十几只可以保存古籍的楠木箱子。全家人的支持是成就乐嗣炳珍贵收藏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以为,乐嗣炳能够如此慷慨地将数千件文物无偿捐赠给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可见他必定是在该地区生活过,对这里有着深厚感情。可事实却是,乐老生前从未踏足过海南的黎族地区。

那么,他与海南的渊源又是在哪里呢?

上世纪40年代时,为躲避战乱,乐嗣炳一家躲去了三江县丹洲,此地隶属广西柳州,处于桂、贵、湘交界,居住着侗、壮、苗、瑶等十余个民族的人们。借着这样的资源优势,一生好学的乐嗣炳利用他的语言学专业,开始了他的民俗学研究。他实地考察各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歌谣等,跋山涉水,深入民间,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也正因如此,他被聘为广西教育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导师。

据其家人回忆,这一段与少数民族同胞的亲密接触让乐嗣炳痴迷于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他们的能歌善舞、返璞归真都让乐嗣炳十分欣赏。

就这样,一份对少数民族的至深感情让乐嗣炳在其遗嘱中提到,要将一批文物捐赠给海南的黎族地区。1988年,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为契机,加之当时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较为薄弱,他的家人遵照遗嘱进行了正式捐赠。

省民族博物馆原馆长王国全当年赴上海接收这批文物,乐嗣炳夫人杨景昭向他提到,乐嗣炳生前曾说过:“我在,古籍和文物在;我不在时将这些送到海南的黎族地区。”

这批古籍从上海到广州,从广州到柳州,从柳州到丹洲,最终又回到上海,收藏和保存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们凝聚的是乐嗣炳对中华文化的绵绵爱意,对国家的一份奉献担当。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乐嗣炳将其收藏的大量文物进行了4次无偿捐赠,捐赠对象为上海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及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乐嗣炳从未在海南生活过,但黎族地区能够被他选为心爱文物的受赠对象,更能深刻体现出他的境界与担当。他认为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将其捐赠给国家是他的事业。

如今,这批由乐老捐赠的文物已在五指山静静度过近30年,“乐嗣炳专藏”在向人们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出一位胸怀旷达、淡泊明志的文化大家风范。

档案观止│这里有个“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1959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立。经过60多年的发展,这里不仅拥有藏书100余万册,而且还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藏量达到3.3万册,其中4部中医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建有国家标准化的古籍书库和全省首个古籍修复室。

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是和学校一起发展的。据档案记载,1959年,随着安徽中医学院的创立,在原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图书资料室的基础上,扩建成立了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1969年冬,图书馆随学院一起并入安徽医学院。1976年12月,图书馆与安徽医学院图书馆分开,恢复后的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馆址设在当时的校址三里庵;1986年11月,图书馆迁到合肥市梅山路学院实验大楼内;1994年1月,搬入新建的图书馆楼。2000年,原安徽省医药学校图书馆并入,使得图书馆的规模再次扩大。

△安徽中医药大学史河路校区(原安徽省医药学校)图书馆(安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供图)

图书馆建立开始,学院就十分重视其建设。图书馆刚建馆时仅有图书2万多册,当时学院除安排相关部门经常从各大书店选择订购各类图书资料外,还主动派员到各地搜集、收购散落的中医古籍文献,并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1959年,省文化局、卫生厅联合发文,调拨省图书馆中医古籍文献复本74部,计295册给学院,增加中医图书馆藏。1962年,学院又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购进4个目录柜,50个书架,并很快投入使用,不久后又编制了《安徽中医学院图书目录》,使图书馆工作完全步入正轨。据档案记载,1964年时,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1969年,藏书已近30万册,成为当时全国中医院校中馆藏量最多的单位之一,其中不少中医古籍文献属于善本、珍本、孤本,十分珍贵。

1994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院士为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题写了馆名;国务院及安徽省相关部门对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多次调研,对图书馆中医古籍收藏和整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拨出专款。2010年6月,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可以说,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已成为服务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开展中医药学术研究交流的图书情报信息中心。

△安徽中医药大学古籍部(安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供图)

随着2013年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后,学校的建设发展加快步伐。目前,学校图书馆由少荃湖校区图书馆和梅山路校区图书馆组成,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图书馆现有中医药库、文学书库、自然学科书库、善本书库、普本书库、民国书库、样本书库等各类书库和阅览室共计26个。在馆藏方面,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纸质期刊1000多种。

在学术研究方面,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积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及学术会议。据档案记载,学校图书馆是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委员会华东分会委员单位、安徽省中心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同时,1995年、1996年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教材编写、定稿会议,1996年11月,参加了全国中医药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第二届会议。

其实,说到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据了解,图书馆古籍藏量达到3.3万册,馆藏中医药古籍数量居华东第三位、全国第八位,其中4部中医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还建有国家标准化的古籍书库和全省首个古籍修复室。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近年来,图书馆还创新地通过多样活动让古籍“活化”,比如,对“古籍数字化”保存、专人定期进行修复等。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生在进行“古书制作”活动(资料图片)

对于一所中医药学类院校来说,图书馆馆藏的古医书无疑对学生了解、研究中医药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意义。那么,如何让古籍尤其是古医书贴近学生?2021年12月1日,一场“中医古籍宣讲活动”及“古书制作”活动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一楼大厅内启动。来自各院系的3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装订一本本古籍书本。

据相关人员介绍,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两次“古书制作”的活动以及“古籍科普”活动,在全校征集对古书制作有兴趣的学生,再通过古籍部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医书以及古药方。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从上世纪50年代延续至今,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为一座历史建筑,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而说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历史建筑,位于梅山路校区的华佗楼也算是其中之一。据档案记载,华佗楼建于1986年,7层的框架结构,立面规整,黄色重檐坡屋顶、入口处的柱廊、条状的立面分割和整齐的单元式开窗为建筑营造出厚重感。主入口前立有华佗雕像,目前建筑整体风貌保存完整。2019年被评为“合肥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

△安徽中医药大学梅山路校区华佗楼(资料图片)

审核:知行 撰稿:合肥晚报/程堂义 来源:档案观止 合肥晚报 合肥报业发现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陶欢欢

原标题:《档案观止│这里有个“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档案中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之四》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