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国家最高科技奖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8年 王忠诚 (1925--,神经外科专家) 徐光宪(1920--,化学家)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著名数学家) 袁隆平(1930— ,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科技奖项一等奖!科技力是豪士面包好吃的关键
11月30日,2023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工作会议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颁奖大会在南京举办,全国食品学界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汇聚于食品行业万众瞩目和期待的权威科技峰会,见证食业科技巅峰奖项的出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大会上,豪士提报的自主研发成果斩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为烘焙行业屈指可数的获此奖项的企业之一。
高光时刻,豪士折下科技大奖桂冠
在本次大会现场,豪士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不仅折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参与大会“未来食品发展”高峰论坛,还在现场举行“豪士面包科技力媒体发布”活动,豪士创始人叶跃辉接受媒体采访,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烘焙行业的创新成果,以及“让世界爱上中国面包”的豪士雄心。
这份荣誉,沉甸甸!据悉,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旨在发布国际国内领先的食品科技成果,表彰对食品科技事业做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是中国食品行业科技含量极高的奖项。该奖项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一年一度评出,自2003年设立以来,一直受到业界及社会各方高度关注。
这次获奖,来之不易。对于科技创新,豪士有自己的坚守与执着。打开豪士的官方网站,映入眼帘的一串数字,展示着豪士的科技创新成果:2大国际化生产基地、40项专利、8项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在产品端,创新口袋面包、自研酱料,这种做法看似简单笨拙,但实际上却别有成效,不仅打造出了爆品,更建立起壁垒。“整体更可控、更安全”,叶跃辉曾在公开演讲中这样说,看来,科技创新也带给了豪士足够的安全感。
自动化升级为数字化是豪士面包背后的科技力。叶跃辉在科技大会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豪士将持续用数据来支持检测、研发等重要环节;豪士非常重视设备的研发,这是因为研发不仅是配方的创新,更加先进的设备能够让产品的品质实现更大的进步。
又出爆品,豪士深谙洞察消费者需求之道
近期,豪士频频成为焦点,战略合作的电视剧热播,推出的藜麦吐司面包又成爆款……豪士从作坊起身,一路走到产能数十亿、跻身中国烘焙行业领军地位的路径与逻辑,那就是守住品质,坚持创新。
回望来时路,豪士并非从开始就有“天分”。唯一从开始便确定的,就是从事面包行业。前十年,豪士一直在创业的路上跌跌撞撞,直到2008年,叶跃辉回到家乡漳州开办食品工厂,豪士这颗“种子”,终于破土、生长、开花……如今,豪士已是年营收接近20亿元、销售渠道遍布全国的现代化企业。
爆品,是豪士发展之路的密钥。乳酸菌面包、口袋面包、早餐吐司……如前文所述,豪士出爆品,有创新的功劳,持续出爆品,则是源于对品质的坚持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观察到市场上中高端面包产品定价高、销量好,且消费者愿意买单,豪士在2016年推出口袋面包,以品质打开了中高端面包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真材实料好面包”是豪士的理念,叶跃辉则说得更朴实:全体员工当做“做给自己吃的面包”。
展望行业未来,豪士谋划着更大的“棋局”。“根据豪士对市场的调研分析,代餐类面包的增长空间远远大于休闲类面包。”正是看到了休闲面包的边界,叶跃辉决定掷子代餐类面包,实现从选择性消费门类向基础性消费门类的转变,“这也是豪士未来要着重布局的方向”。
“让世界爱上中国面包”,这是豪士在2016年制定的愿景。当时的豪士年营收还不到1个亿,为靠近这份雄心,豪士这七年多以来,一边提升自身,一边洞察行业与市场,时刻为“走出去”做着准备。
“其实,品牌的天花板还是人心”。叶跃辉这么说,也正带领豪士向这个方向努力。他认为,经历过产品红利时代、流量红利时代,现在的烘焙行业,已经发展到了3.0版本,开始走向品牌红利时代。豪士的雄心之一:未来,消费者会直接搜索豪士,而不是面包。
“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烘焙公司”,科技力也是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豪士最新爆品——藜麦吐司面包上市后就凭借高蛋白、好口感备受消费者欢迎,网络平台直播间甚至需要“预售”才能买到。叶跃辉在大会现场提到,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与反馈,豪士藜麦吐司面包以科技为依托,通过“多加一点水”,实现了口感的大幅提升。
参照全球,中国面包还没有巨头。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面包企业是北美的宾堡,第二是日本的山崎,市场规模分别是1000多亿、400多亿。虽然市场规模差距甚远,中国面包企业已经开始自主创新,部分的技术已经超越了国外。比如,豪士产品已经销售到了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市场反馈良好。“让世界爱上中国面包”,这是豪士的又一雄心,也是豪士的机会、豪士的使命。
深耕面包行业28年,回顾豪士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科技力是豪士实现创新、坚守品质、回馈消费者的关键所在。有了科技力的支撑,豪士推出的产品才能跳出同质化的红海竞争,独辟蹊径,领先市场。
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有很多把,而豪士选择倾听消费者、贴近消费者,并尝试把每个员工当成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科技力为动能,这或许是豪士创新有成果、产品能“出圈儿”的原因所在。
今天,豪士斩获国家科技大奖,既是业内给予的高度认可,也是凭借科技力向企业愿景再迈进;烤出“中国好面包”,从用户价值出发,为用户带来价值,则是豪士在市场端的“千里之行”,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新闻背后的故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背后,这些事值得了解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出科技大奖。这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2020年修订以后,举行的首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今年的大会,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事值得大家去了解?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每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科技界最高荣誉。翻开设立最高奖近21年间的获奖名单,一个个闪耀着金光的名字炫丽夺目: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吴孟超、孙家栋、程开甲、于敏、屠呦呦、黄旭华……灿若繁星的获奖者们,无疑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更是科技报国、立德树人的典范。
择一事,终一生,这是许多最高奖得主最真实的写照。
此次最高奖的两位新晋得主,一位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两院院士顾诵芬;一位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清华大学老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他们二位,都代表着所在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准,在学术界的地位不言而喻。
今年奖励大会现场,一个细节令人动容:91岁的顾诵芬院士登台领奖时,85岁的妻子江泽菲在台下注视。会后,江泽菲又穿过人群来到丈夫身边,紧紧握住他的手。网友们纷纷表示:“看到了爱情最真的样子!”
结婚半个多世纪以来,江泽菲始终支持着顾诵芬的科研事业。然而,这份荣誉和幸福的背后,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惊险和付出。
为解决歼8飞机跨音速振动的问题,顾诵芬曾乘坐歼教6飞机升空观察歼8飞机的飞行流线谱,两架飞机飞行时距离保持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
在此之前,江泽菲对顾诵芬并无其他要求,只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的不信任,此前,他们的一位亲密师长——歼8飞机首任总设计师黄志千便逝于空难。因此,夫妻二人都不忍再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
但是在亲人的约定面前,顾诵芬最终“失约了”。为了给飞机找出问题,顾诵芬瞒着妻子、瞒着每一位亲人,三乘战机上天。彼时他已经年近半百,且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择一事,终一生;择一人,终一生。”无数获奖科学家们青丝变白发,数十年如一日,把论文和成果镌刻在祖国的蓝天和大地。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修订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将推荐制改为提名制,明确不受理自荐。这也让获奖的难度和奖项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纸质版提名材料延期接收,一些奖项的初评为应对疫情,应急调整为网络会议评审,如期完成了评审工作。
此外,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持续激励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奖评选出一批原创成果,有的聚焦基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的瞄准应用基础研究或民生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两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均由化学领域研究成果摘得: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更为可喜的是,这两个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都才40多岁,表明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技人才储备更加丰富、梯队建设持续合理优化。
同时,2020年度“三大奖”也全部向外国科学家开放,首次将奖励对象由“公民”调整为“个人”,可以奖励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
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得必须要有拿得出、立得住的硬成果,而且更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评审方坚持要求提名成果应用需满三年以上。一项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坚守和付出。
据了解,2020年度获奖项目的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研究时间10到15年的项目数量最多,占比38.9%。
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寒武纪特异保存化石与节肢动物早期演化”是项目组立足祖国边疆,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取得的成果。钟南山呼吸病防控创新团队从1979年建立以来,深入研究“呼吸疾病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机制以及早期干预”等科学问题,对我国呼吸疾病的防控和诊疗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奖励大会刚刚结束,复旦大学师生们的朋友圈就被一张“院士领奖归来”的图片“刷屏了”。从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回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赵东元院士,马不停蹄赶回上海,把证书装在最简单的帆布包里,一早就又回到学校上课去了。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科研一丝不苟,对荣誉淡然处之”,这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代表们最真实的写照。
此次获得最高奖殊荣的王大中院士,是新中国第一批核反应堆专业的大学生,195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就投身核能事业,立志发展先进核能技术、报效国家。当年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他们,喊出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誓言。
誓言铿锵,回声嘹亮。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还有更多后来者,正在向着一座又一座科技的高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