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他走遍半个中国,记录名山大川,被誉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49:34

阅读人数: 133

本文主题: 地理学之父是谁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局的舞台上,产生了不少风云人物,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大戏。而被称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的意大利人卫匡国,就是其中一位传奇人物。

卫匡国本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他于161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特伦托城。马尔蒂尼在十七岁时加入耶稣会,跟利玛窦、熊三拔等等前辈一样,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不少知识,成为一位博学的青年。而他也跟利玛窦一样,被派往古老的中国传教。

1638年,马尔蒂尼踏上了前往中国之路。他从热那亚启程,但行程颇为不顺,多次因为风暴被迫返回里斯本。两年后,他才到达印度果阿,但不幸的是,由于当时船只匮乏,他又在此逗留了一年多。直到1642年,用了足足四年时间,才来到这片古老的土地。

1643年,马尔蒂尼从澳门前往杭州。此时的他已经在澳门学习过中文,对于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他也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卫匡国。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姓“卫”,名“匡国”,为“匡救国家”之意,“国”指的就是中国,号“济泰”,取“帮助、协助、救助”之意,以袒露自己匡扶、保卫大明的心意。卫匡国的号“济泰”,与利玛窦的号“西泰”遥相呼应。

他来到杭州后,到处巡回传教,足迹遍及兰溪、分水、绍兴、金华、宁波等地。江南的美丽风景令这位意大利人心驰神往,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而这也激发了他对当地壮丽山河的浓厚兴趣,他将沿途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作为研究之用。此后,他因为教务原因,又前往华北、华南多个地方。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

各地的名山大川,丰富物产,让他大开眼界,被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所陶醉,因而有了写一部中华地理志,向西方人介绍东方古国神韵的想法。

1650年,卫匡国到福建传教,管理教务。此时,中西礼仪之争爆发,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在中华文化与基督信仰的关系上发生了冲突。卫匡国继承利玛窦的观点,认为“中国敬孔礼节是民间的礼节,是可以为天主教徒所接受的。”在华耶稣会认同他的看法,就派他前往罗马,向教宗解释“利玛窦规矩”的合理性。

1651年,卫匡国离开中国,回到欧洲。三年后,他以博学的知识,在罗马教廷“舌战群儒”,令多明我会等其他修会的神学家哑口无言,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新任教宗亚历山大七世更是赞赏他的见识,指出“如祀孔和祭祖的礼仪,真像卫匡国所说的,属于社会礼仪,教宗准许中国教徒可以举行。”卫匡国此举不但促进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播,更让不少西方人得以了解中华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小影响。

在欧洲期间,卫匡国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在中国多年的见闻和收集的资料写下来,编撰《中国新图志》一书。据一些学者研究指出:“此书是西方第一部中国地理学著作,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叙述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建置沿革、面积方位、气候物产、名山大川等自然地理信息。也提到城镇交通、户口租居民、城乡状况、手工技艺、建筑、科学、宗教、王朝纪年表、中国长度单位等人文地理内容。这是西方汉学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新图志》一书让卫匡国名声鹊起,欧洲人得以突破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认识,对东方古国有了更为深入、准确地了解,成为西方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卫匡国也因着此书,奠定了其在西方汉学界的地位,被称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

《中国新图志》中《中华帝国新图》

卫匡国来华不久,中华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先是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亡明朝,紧接着满清入关,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与南明各势力展开统一战争。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卫匡国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写成《鞑靼战纪》一书,并在欧洲出版。

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明清战争的书籍,让西方人得以了解这场大变局的前因后果。而且卫匡国作为外来人,没有各方势力的微妙关系,因而可以奋笔直书,还以客观的视角,评述历史的发展,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方豪就指出:“所记至详,直言不隐,足补我国正史之阙略”。

在欧洲期间,卫匡国还撰写了《中国上古史》和《汉语语法》两部书籍。第一本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年代起始从盘古开天,止于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即当时教会认定的耶稣降生前),全书分10卷,卷末附编年表。这是西方学者写的第一部系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历史著作。第二本则为学习汉语的工具书,是当时西方人学习汉语文法最早的参考书之一。

1657年,卫匡国启程返回中国,同上次一样,他再次遇到了风暴。当船航行到今天印尼望加锡一带时,海上刮起了大风,水手们吓得手足无措。而此时身患重病的卫匡国却奋勇地站起来,亲自驾驶船只,安然地驶离了风暴区,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看来卫匡国不仅是位学者,还懂得航行技术,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来到中国后,卫匡国先是前往北京,觐见顺治皇帝,分享他的各种奇妙故事。之后回到第二故乡杭州,负责教会事务。他在1661年,在此建立一座雄伟教堂。可不幸的是,由于霍乱流行,卫匡国不幸遭到感染,于是年安息,年仅47岁。

撰文:鼓浪隐士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他走遍半个中国,记录名山大川,被誉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

父亲节|致敬那些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之父”!

提起父亲您会想到什么?是一座屹立的大山,沉稳可靠;还是家中默默奉献的顶梁柱?在中国,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共和国的脊梁,是“中国科技之父”。

那些为中国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

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曾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同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地质力学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协原主席、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等方面研究,是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陈嘉庚科学奖等奖项,被誉为“中国激光照排之父”。

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FAST)建造工程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

综编:“学会服务365”公众号

这个寒假,智慧父母都在让孩子做这件事

每到长假,家长们的烦恼便层出不穷。虽然神兽们放假了,但做父母的还要上班。没有大人盯着,孩子的每一天都过得懒懒散散。不是睡到日上三竿,就是抱着电子产品看个不停。

其间还要时不时跟小伙伴玩儿上半天。作业都要拖到最后才做,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这不免让人担忧,虽然是假期,但这么继续下去是不是有点虚度光阴?

寒假确实是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好时机。

如果我们用上下限来划出孩子的能力范围,那么一所好学校,能保证的是孩子的下限。但是,如果在课堂之外,让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培养开阔的文化视野,就可以大幅度、指数级地提高孩子的上限。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