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中国现代冰川学之父”、地理学家施雅风逝世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49:35

阅读人数: 557

本文主题: 地理学之父是谁

中新社兰州2月14日电 (丁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4日发布消息,中国杰出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于13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93岁。

当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网站更换成灰白颜色,“素颜”吊唁这位逝者。该所还发布消息,17日上午9时,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南京市石子岗殡仪馆举行。

施雅风1919年出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44年在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助理。

从1958年开始,施雅风率领考察队,先后对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地的冰川进行科学考察,从无到有开创、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研究。在其领导下,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积雪冻土研究所(筹),并开展了冻土科学和泥石流灾害防御的研究。

此外,施雅风提出的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冷冰川三类,并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由他提出的波动冰量平衡法与冰川—气候相关法,正确地预报中国—巴基斯坦公路上巴托拉冰川的变化,成功地解决了中巴公路在该地区的线路设置问题。

由施雅风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历时24年,编纂完成了《中国冰川目录》。在此基础上,他组织编写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这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里程碑,并提出了中国东部中低山地面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意见。

施雅风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其先后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20余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学成就奖等。(完)

“中国现代冰川学之父”、地理学家施雅风逝世

原创他走遍半个中国,记录名山大川,被誉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时代。在这个大变局的舞台上,产生了不少风云人物,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大戏。而被称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的意大利人卫匡国,就是其中一位传奇人物。

卫匡国本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他于1614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特伦托城。马尔蒂尼在十七岁时加入耶稣会,跟利玛窦、熊三拔等等前辈一样,他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不少知识,成为一位博学的青年。而他也跟利玛窦一样,被派往古老的中国传教。

1638年,马尔蒂尼踏上了前往中国之路。他从热那亚启程,但行程颇为不顺,多次因为风暴被迫返回里斯本。两年后,他才到达印度果阿,但不幸的是,由于当时船只匮乏,他又在此逗留了一年多。直到1642年,用了足足四年时间,才来到这片古老的土地。

1643年,马尔蒂尼从澳门前往杭州。此时的他已经在澳门学习过中文,对于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他也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卫匡国。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姓“卫”,名“匡国”,为“匡救国家”之意,“国”指的就是中国,号“济泰”,取“帮助、协助、救助”之意,以袒露自己匡扶、保卫大明的心意。卫匡国的号“济泰”,与利玛窦的号“西泰”遥相呼应。

他来到杭州后,到处巡回传教,足迹遍及兰溪、分水、绍兴、金华、宁波等地。江南的美丽风景令这位意大利人心驰神往,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而这也激发了他对当地壮丽山河的浓厚兴趣,他将沿途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作为研究之用。此后,他因为教务原因,又前往华北、华南多个地方。足迹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

各地的名山大川,丰富物产,让他大开眼界,被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所陶醉,因而有了写一部中华地理志,向西方人介绍东方古国神韵的想法。

1650年,卫匡国到福建传教,管理教务。此时,中西礼仪之争爆发,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在中华文化与基督信仰的关系上发生了冲突。卫匡国继承利玛窦的观点,认为“中国敬孔礼节是民间的礼节,是可以为天主教徒所接受的。”在华耶稣会认同他的看法,就派他前往罗马,向教宗解释“利玛窦规矩”的合理性。

1651年,卫匡国离开中国,回到欧洲。三年后,他以博学的知识,在罗马教廷“舌战群儒”,令多明我会等其他修会的神学家哑口无言,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新任教宗亚历山大七世更是赞赏他的见识,指出“如祀孔和祭祖的礼仪,真像卫匡国所说的,属于社会礼仪,教宗准许中国教徒可以举行。”卫匡国此举不但促进了天主教在华的传播,更让不少西方人得以了解中华文化,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小影响。

在欧洲期间,卫匡国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在中国多年的见闻和收集的资料写下来,编撰《中国新图志》一书。据一些学者研究指出:“此书是西方第一部中国地理学著作,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直隶、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湘广、江西、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叙述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建置沿革、面积方位、气候物产、名山大川等自然地理信息。也提到城镇交通、户口租居民、城乡状况、手工技艺、建筑、科学、宗教、王朝纪年表、中国长度单位等人文地理内容。这是西方汉学研究中国地理学的开始,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新图志》一书让卫匡国名声鹊起,欧洲人得以突破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认识,对东方古国有了更为深入、准确地了解,成为西方理解中国的一面镜子。因此卫匡国也因着此书,奠定了其在西方汉学界的地位,被称为“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

《中国新图志》中《中华帝国新图》

卫匡国来华不久,中华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先是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亡明朝,紧接着满清入关,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与南明各势力展开统一战争。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卫匡国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写成《鞑靼战纪》一书,并在欧洲出版。

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明清战争的书籍,让西方人得以了解这场大变局的前因后果。而且卫匡国作为外来人,没有各方势力的微妙关系,因而可以奋笔直书,还以客观的视角,评述历史的发展,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方豪就指出:“所记至详,直言不隐,足补我国正史之阙略”。

在欧洲期间,卫匡国还撰写了《中国上古史》和《汉语语法》两部书籍。第一本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年代起始从盘古开天,止于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即当时教会认定的耶稣降生前),全书分10卷,卷末附编年表。这是西方学者写的第一部系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历史著作。第二本则为学习汉语的工具书,是当时西方人学习汉语文法最早的参考书之一。

1657年,卫匡国启程返回中国,同上次一样,他再次遇到了风暴。当船航行到今天印尼望加锡一带时,海上刮起了大风,水手们吓得手足无措。而此时身患重病的卫匡国却奋勇地站起来,亲自驾驶船只,安然地驶离了风暴区,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看来卫匡国不仅是位学者,还懂得航行技术,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来到中国后,卫匡国先是前往北京,觐见顺治皇帝,分享他的各种奇妙故事。之后回到第二故乡杭州,负责教会事务。他在1661年,在此建立一座雄伟教堂。可不幸的是,由于霍乱流行,卫匡国不幸遭到感染,于是年安息,年仅47岁。

撰文:鼓浪隐士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父亲节,我们致敬那些科学之“父”

还记得儿时骑在父亲脖子上的笑声么?

他们呵护我们长大,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今天是父亲节,我们向天下所有的父亲,

那些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出生于英国林肯郡,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峰人物。

在光学方面,他发现了白光的色散现象,为现代物理光学奠定了基础。

在力学方面,他总结出的三大运动定律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后又推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数学方面,他是最早发现微积分的人。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现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727年3月31日,牛顿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英国人把他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著名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在为牛顿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图灵在战时的贡献,一直到1970年才对外曝光。这个机构每天破解约3000份德国军事通讯,外界认为在图灵团队的协助下,二战缩短了多达两年。

图灵同时也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图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计算机科学之父”。

1917年慈云桂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铜陵市枞阳县)。他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8岁毕业于桐城中学,22岁考入湖南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1949年后,慈云桂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常务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慈云桂的一生都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1958年,他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61年,他主持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的研制,成为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晶体管计算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成功问世。

二十世纪,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是检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在气象、地震、核能、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巨型计算机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1978年,慈云桂接到研制国产巨型计算机的任务。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亿次电子计算机“银河”。这使我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研制巨型机能力的国家之一。

在“银河”亿次机研制成功后,慈云桂团队又开始为新型“银河”巨型机做大量的预研工作。1992年11月,“银河-∏”如期研制成功,它的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主频50兆赫。填补了我国面向大型科学研究与工程计算机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通用并行巨型机的空白,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地理信息科学之父” 古德柴尔

古德柴尔德最重要的学术成就是关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研究,此外还涉足“自发地理信息”研究。

关于GIS的未来发展,古德柴尔德此前有不少预测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如大数据的应用、室内地图、物联网、实时GIS等,当媒体请他再对下个10年进行预测时,古德柴尔德表示:“我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无人驾驶。”

古德柴尔德认为,无人驾驶将是未来GIS应用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他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对GIS的速度、精度、数据量等指标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要进一步的发展和进化,才能满足未来社会类似的需求。而5G甚至之后更快速的无线通讯技术也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中国现代冰川学之父” 施雅风

从1958年开始,施雅风率领考察队,先后对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等地的冰川进行科学考察,从无到有开创、发展了中国的冰川学研究。由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历时24年,完成《中国冰川目录》12卷23册,获得了近5万条冰川30多项参数的系统信息,摸清了中国冰川资源家底,使中国成为世界各冰川大国中唯一全面完成冰川编目的国家。

在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看来,施雅风先生不仅特别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尽力发挥特长,在重压中锻炼成长;还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和合作,1978年,先生率团参加国际冰川学术会议,从此打开了中国冰川研究与国外交流的大门。

程国栋说,施先生对中国冰冻圈科学等学科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在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科学建树以及在整个地球科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愿先生的精神长存,激励后辈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这片创新热土上

诞生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开拓者!

原标题:《父亲节,我们致敬那些科学之“父”》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