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坏小孩》,也就是隐秘的角落原著
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于普普和耗子的行为我觉得有点恶心。主要是他们在孤儿院“学”到的东西都是成人比较恶心的方面。
张东升我没什么好说的,毕竟秦昊当时的“一起爬山吗”这么有名。所以我大概知道他做了什么。
然后看到朱朝阳是否真的要弑父那些的时候真的完全跟着剧情走,我完全沉浸在剧情里。
杀完以后看到朱朝阳一直在写日记,我的想法是,我的天!不要毁在日记上啊,不要不小心当做作业交上去暴露自己啊。这个时候我还是很同情他的,希望他得到属于他的财产后能过好日子。
①原来朱朝阳才是最腹黑的那一个,和张东升有异曲同工之处。
②小孩子的“恶”真的是成人难以想象的。成人用惯性思维“成绩好的好学生品德一定也好”也会蒙蔽自己的双眼。
③社会意义上的“坏孩子”就一定会坏彻底吗?成绩好的天才少年一定不会犯罪吗?其实后者犯罪起来更不会被抓到把柄。
结论:《坏小孩》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我真的觉得紫金陈应该和东野圭吾媲美了!

孩童的天性
“在成年人眼里,小孩永远是简单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自己也曾当过小孩。”
《坏小孩》的封面赫然写着这句话。细细琢磨,和本书真的是恰当不过了。但是语言的里子则蕴含着作者更深的意味—人性本恶。或许很多人对孩子的观感都是天真可爱,不论是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孔融让梨还是司马光砸缸,似乎都给我们留下了人性本善的观念,尤其是三字经里前两句“人之初,性本善”更是会稽人口,广为人流传。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2012年13岁覃某分尸案,到2016年13岁少年焚烧女教师案,再到2018年12岁吴某弑母案再加上最近邯郸3名初中生谋杀案的出现,这十年间一桩桩案件一次又一次冲击了当下天性纯良的世俗传统观念。人性本恶的论断便被重新放置在了公众的面前。但是这种观点在中西方古代思想史就初见端倪。
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曾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性恶论观点。他认为人本性是邪恶的,需要通过后期的教育来培养善良。而后世西方的康德也提出了相同的论断“恶折磨我们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可见这种将人的本性归结为恶的观念在现实社会中一直没有被忽视。在我看来,人性本恶是符合社会规律运行的。人是高级灵长生物,但归根起底仍然是动物。人性有着意识的自觉和能动性,但本质仍然是兽性。从远古时期周口店猿人用火烤食同类头骨到如今某些原始食人部落的残存和延续,都印证了人性背后潜藏的兽性。而这一切都由人类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作为动物生存下去,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是所有生物基因里刻着的规律。但是过度的恶欲会毁掉整个人类族群,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包括教育和法律规章便起到了约束的作用,但是这些都不是人的根本,只是人在发展过程后期培养的因素。所以教育中的哲学也被人们称为是向善的理论,它能引导人们从追求私利的动物成为品德高善的人,但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的。
这一点在本书中也多有体现,朱朝阳因为嫉妒而杀死妹妹,恐惧的不是自己邪恶的本性,反而是法律的惩罚。而在得知未满14周岁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时候,他便恢复了心态,而后更是肆无忌惮,凭借这张免死金牌杀害父亲和朋友。而这一切推动他一路走向地狱的,正是作为人性中的恶。而他的教育是缺失的,他性格内向,没有同龄人的沟通和陪伴,家庭父母的关心的缺乏也使他的恶如藤蔓一样不受控制,肆意侵袭。人的自然属性丧失了社会属性的制约,最后塑造了一个恶魔。
而现实中的大家都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对于自己小时候的顽劣,或许对此都有着明确的认识。我童年时候偷过父母的钱,和同学打架斗殴,对朋友满口胡诌,恶劣的事情真是罄竹难书。这何尝不是恶的另一种体现,索性在十多年的教育后,我并没有成为恶贯满盈的暴徒,尽管性格仍有缺陷,但是总算是作为普通人,有分辨善恶的本领,有约束自己邪念的决心,万幸万幸。所以尽管人性本恶恰如弗洛伊德的本我(Id),但是不必妄自菲薄,对超我(Superego)的追寻终会重塑真正的自我(Ego)。
聪明人会输给更聪明的人,阴谋藏得再深也无法逃过光明的制裁。
《坏小孩》是紫金陈“社会派”推理作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创作于2013年。讲述了由朱朝阳、普普、丁浩三个孩子在景区游玩时无意拍下了代课老师张东升的犯罪行为和随后发生的一桩桩搅入其中。2020年这本小说被改编成爱奇艺出品的悬疑剧《隐秘的角落》。该剧由辛爽执导,秦昊、王景春领衔主演,荣梓杉、史彭元、王圣迪特别主演。
看完了电视剧感觉不够过瘾,马上来看完了原著。感觉完全不一样,但电视剧的剧情也非常不错,是近几年难得不错的犯罪推理性网剧,而且对于原著也是很还原。虽然原著是犯罪推理小说,但是也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校园霸凌,不良少年的教育,单亲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整本书讲述了一个家庭不幸福,自卑内向的初中男孩设计害死周围人,慢慢蜕变为谨慎冷血狠毒的杀人凶手。听上去虽然非常不可思议,但看完整部书后一切又显得如此顺理成章。作者把所有的要素,主角们的心理变化一点一点揉开给读者看,让人随着朱朝阳的行动轨迹思考,最后也不知不觉的站在了他这一边,甚至在他完成自己的计划后忍不住为他鼓掌。
看完这本书真的感触颇多,一个初中生竟然有这么深的心机,将犯罪进行的如此滴水不漏,最后嫁祸给了别人。甚至让办了十几年案子的警察都相信他,利用自己的弱势处境,让他人帮自己说话。按照常理来说,我是一个三观正常的人,面对朱朝阳这样一个弑父杀妹,间接又或是直接害死自己两个最好的朋友并成功欺骗所有人的“小恶魔”,至少应该是嫌恶唾弃的。但是读这本书的几个小时里完全不是这样的,我完全的带入到了这个小男孩身上,从他一开始的懦弱被人欺负,再到结交了普普和丁浩两个“好朋友”,再到之后有意无意的杀人事件。在自己对所谓“父亲”彻底失望的那一天完成自己的蜕变。冷静缜密的制定计划,将所有知情者一网打尽,甚至让警察认为:“这是一场涉及到九名被害者的特大凶案,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也是唯一的无辜者。”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的小说还能算是推理小说吗? 肯定算。无论是朱朝阳的作案手段还是他掩盖自己行为的手法,无论哪一种都是再明显不过的推理小说桥段,只不过,在《坏小孩》一书里,它们没有被隐藏起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