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十年后,她因与丈夫患的同种癌找到王少华主任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50:30

阅读人数: 916

本文主题: 外科之王

“哪怕乘飞机,我也要来南京找您给我做手术!”

“王主任呐!我可终于找到您啦!”一个周二的上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普外科王少华主任的诊室里,一位来自东北的张阿姨激动地握紧王主任的手。

原来张阿姨的爱人是一名退伍军人,早在10年前,她的爱人未退伍时,因体检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做了甲状腺癌根治手术,主刀的医生正是王少华主任。

“王主任,您给我的爱人手术做得特别好,手术后没有任何并发症,也没有再出现复发。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这次我自己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我们东北的医生说结节有恶性的可能, 我第一时间就想到您,哪怕乘飞机,我也要来南京找您给我做手术!

王少华主任仔细地问诊、查体、超声检查,认为张阿姨的甲状腺结节确实有恶性可能,当即给她进行了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活检术,细胞病理明确考虑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 ”。在进行完善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张阿姨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两天,张阿姨顺利平安出院,满意地回了东北。

(thyroid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包括 ,而儿童甲状腺癌都是乳头状癌。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以 最多见。此型分化好,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虽有多中心性发生倾向,且较早便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但

2.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为什么逐年升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增大,环境污染等因素增加了甲状腺癌的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高灵敏度超声仪器的普及和查体的广泛开展,增加了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常用诊断方法有哪些?

,对评估较大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帮助。 是金标准(包括术前穿刺病理,术中冰冻病理和术后常规病理等等)。

4.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

甲状腺乳头状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5.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能怀孕吗?

在甲状腺癌手术和碘131治疗结束之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且≤2.5,不影响怀孕。妊娠期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调整优甲乐用量。

王少华主任提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进展慢,治疗效果好,预后好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人都能获得长期的生存,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影响极小。所以,得了甲状腺乳头状癌也无需恐慌,按规范进行治疗、复查随访,仍然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

(1) 可常规进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等检查并进行规范甲状腺癌手术治疗;

(2) 自行设计随访软件同时建立专人负责随访制度;

(3)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门诊甲状腺手术;

(4) 完成江苏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甲状腺癌手术;

(5) 本团队主治医师均可独立完成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术;

(6)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管理;

(7) 儿童甲状腺肿瘤诊治与遗传筛查;

现任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得国家卫健委聘任普通外科专培导师资格。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围手术期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一届肿瘤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学组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外科学组副组长,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列伯生物样本库内审员。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曾参与国家973重大课题;曾主持江苏省、南京军区重点资助课题项目、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实用型专利七项。发表乳腺癌基础领域SCI文章14篇。

从事普通外科专业29年余,擅长乳腺、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及科普宣传工作。推崇乳腺良性疾病的精准、微创、美容的治疗方式;倡导乳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理念,积极推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擅长乳腺癌治疗的多种手术术式,在传统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一期乳房成形手术等术式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倡导甲状腺良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理念及甲状腺癌的规范化治疗理念,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下门诊甲状腺手术,完成江苏省首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甲状腺癌手术。

门诊:1号楼1楼 急诊科内115房间

病房:1号楼20楼 普外科病区

电话:025-52226674

微信号:13338628345

稿件来源丨普外科 王少华 王婧洁

了吗,听说一键三连的人会更美哦!

十年后,她因与丈夫患的同种癌找到王少华主任

神经外科世界之王马吉德

神经外科世界之王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在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的海外专家,近期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教授在德国汉诺威神经科学研究所亲切接见了北京新里程医院集团海外部的王猛先生,双方深入的探讨了INI与北京新里程医院集团的各项合作,并且成为北京新里程医院集团在海外转诊的神经外科医院。

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被业界誉为世界神经外科之王。20多年来,共计为中国培养了1000多名神经外科医生,为中国疑难患者免费手术,为提高我国神经外科的研究和诊治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1937年出生,德国籍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荣誉主席,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所长,德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INI),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1984年萨米组织了第一次全球24个国家电话会议,他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寄去《听神经瘤》的录像,请凌锋当时的领导段国升教授出面邀请中国神经外科专家一同观看。在北京长途电话局的会议厅,90名中国神经外科专家一起观看萨米教授的手术录像。这是萨米教授与凌锋的第一次合作,他向中国的神经学外科专家们展示传授了自己精湛的手术技巧。

“听说当时有很多国家希望与您合作,甚至包括您的故乡伊朗,但是您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中国?”“我喜欢中国,我喜欢中国人,我相信中国政府。”说到这里,萨米教授身体微微前倾,一字一句地加重了语气继续说:“医学领域的合作是长期的,需要值得信赖的伙伴和稳定的国家政策,中国政府就是可信赖的政府,因为他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目标都是经过长远规划的, 不会因为个人的存在与否而改变。”

2000年7月21日,由他亲自组建的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德国INI)落成。4年后的同一天,由宣武医院和德国国际神经外科研究所合作建立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国—INI)正式成立,萨米教授任所长,并无偿提供德国INI建筑外形及内部结构设计使用权。“非典”过后的2004年,萨米两度来京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并为China-INI打造了一支由世界顶级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并且每年组织多名世界顶级专家来华进行手术示教,他还不忘这样嘱咐大家:“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大家要好好学习。”

“为什么您要无偿提供价值200万欧元的外形设计以及建筑图纸给中国?”他眨眨眼睛,然后爽朗地笑起来,“这座‘大脑’是我送给中国的礼物,它坐落在中国首都北京,人们看见它就会想起自己的大脑。大脑是人身体最重要的部分,要好好地保护。它也是中国和德国友谊的结晶,见证将延续这种真挚的情感。而且我已经得到了比这200万欧元更珍贵的东西——友好与合作。”

20多年来,萨米共计为中国培养了1000多名神经外科医生,相当于中国神经外科医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中国疑难患者免费手术,为提高我国神经外科的研究和诊治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马吉德·萨米(Madjid Samii)教授的INI与中国各地医院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此次与北京新里程医院集团的合作,将大大提高为中国患者的服务水平。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是世界上唯一做神经外科手术超过万例的人,被称作“万颅之魂”;他是世界上做脑血管畸形手术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神经外科专家;他1985年成功切除的直径9cm巨大动脉瘤至今为世界首例;他做脑干手术524多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他完成的脊髓内肿瘤切除手术共290例,无一例死亡,无一例瘫痪,处世界领先地位。

他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之一,他在脑干肿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脊髓内肿瘤、显微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治疗及神经影像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和重大贡献。从医六十载,他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桃李满天下。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院士。

1925年,王忠诚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贫寒家庭,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家里的女孩都未能上学,男孩最多上到初中。但在王忠诚的坚决要求下,他靠着自己半工半读,成为全家唯一的大学生。目睹过旧社会的腐败,亲历过日本侵占时期的悲惨,他原本的理想是学工科,希望以此强国,但考虑到经济状况,他最终选择了免学费的医学院。

1949年,24岁的王忠诚从北平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

两年后,他作为业务骨干随抗美援朝医疗队抢救志愿军伤员。那时候很多战士都是脑外伤,但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没有一家医院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只能看着伤员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不久,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随之调到北京。

我国神经外科创业初期,由于未掌握当时西方国家垄断的神经外科诊断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很难的,因而治疗就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当时我国的检测手段还是20年代的“气脑造影”技术,这种技术要先向病人的颅内穿刺打气,然后造影从X光片上检查病变。病人头痛欲裂,痛苦异常,而且还有1%至3%的致死致残风险。

王忠诚因此决心开创我国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为此,王忠诚和同伴在盛夏天里泡在医院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反复在尸体上进行研究和试验、终于取得了诊断的丰富经验,成功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技术。又经过7年年临床实践和不断完善,他于1965年出版了《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资料的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的里程碑,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30年。此书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至今仍是一部神经外科的重要学术专著。

之后,王忠诚又陆续创造了无数令人敬佩的科研成果。他在国内首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使神经外科手术发生质的飞跃;他勇于攻克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一脑干,解决了一系列的脑干肿瘤、丘脑肿瘤等世界性医学难题;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开展脑干和脊髓部位的手术起了决定性作用;他率先提出了延髓血管母细胞瘤正常灌注压突破的观点,降低了手术死亡率;他率先提出了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手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科研之外,王忠诚在临床手术方面也曾在无数史无前例的险境里创造过一个又一个奇迹。也由于常年高强度地长时间做手术,王忠诚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双下肢静脉曲张,并做过腰部手术。为此,2002年王忠诚放下了手术刀,不再亲自手术了。

20世纪五十年代研究脑血管造影术时,由于隔离防护措施较差,王忠诚基本在毫无防护条件下进行的造影实验矿究。一次次被曝露在放射线中,他的身体承受了大量射线侵害,他血液中的白血球数一直在4000个/mm3以下。由于免疫功能受损,他曾六患肺炎,两次险些丧命。

就是这样一个为了病人手术的成功和医学技术的突破不顾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却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无比重视。曾经担任王忠诚的第一助手的张俊廷医生清楚地记得,曾有一位安徽农民因脑干胶质被送进医院时已经呼吸停止、没有意识。面对患者呼吸停止这一手术禁忌,医生们心存顾虑,难以抉择。“抢救,人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救,就必死无疑。”王忠诚看过检查结果拍板决定,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

除了作为杰出的神经外科学家和外科医生,王忠诚还是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他亲手培养80余名研究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许多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骨干和知名专家。

张亚卓是王忠诚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他回忆说,王忠诚交给他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当今世界神经外科的前沿课题。“我渴望你们拿起手术刀、在世界神经外科的状元榜上,不断刻上“中国’这两个字。”王忠诚这样勉励张亚卓,这第句话不仅激发了他的事业心,而且激发了一个中国医生的使命感。

“用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这是让张亚卓铭记在心的第二句话,也时刻提醒着他身为医者的道义与良心。

在张亚卓博士后“出站”的时候,王忠诚嘱咐他,“今天,你是我的学生,以后你还要当别人的老师。我盼望你们把祖国和人民给予的手术刀传下去,做一个把神经外科事业推向更高峰的接力人。”这是让张亚卓铭记在心的第三句话

这三句话,不仅仅道出了王忠诚对学生个人的期待,更寄托着王忠诚对中国神经外科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期盼。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王忠诚甘愿做一架负重的“人梯”。他培养的罗世琪、赵继宗、张俊廷、张力伟等一大批专家,都已成为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栋梁之才。另外,王忠诚一直致力于推动老少边穷地区神经外科发展,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技术协作中心。他多次赴这些地方指导帮助做疑难重症手术、讲学,挽救了无数生命。

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2012年9月30日,王忠诚在北因病逝世,享年87岁。中国医学界失去了一位泰斗,一位大师,一位春蚕蜡炬般的师长。

本文为《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医学史》作业选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