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夸父逐日”神话,也该解密了
《山海经》“夸父逐日”神话解密
夸父逐日的神话妇孺皆知,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将其作为远古神话收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这里关于“夸父逐日”一节的叙述显然属于神话。逐日,就是追逐太阳,这个倒是有可能,古人也可以做到。
被视为神话的关键不是“逐日”而是“入日”。
因为“入日”就是钻进太阳的意思。不要说在上古时期,就是当今,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现代航空航天设备满天飞的时代,人类还做不到。
上古时期,人类是不能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的,更不用说遥远的太阳。太阳是个巨大的燃烧的火球,温度极高。地球距离太阳大约 亿公里,对于青铜时代的古人来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达太阳表面。因而人们只能将其视为神话。
。出现在这里,应是汉末当时校书时误入。夸(博)父在《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东经》以及《山经》各部分都有出现,唯独在《海内四经》不见踪影,而其相邻之国都在列。究其原因,即此句此简被误编之故。
然而对于古书内容,解释不通的时候往往要对其文字多留神。毕竟,书籍文献内容是由一个个文字构成的。古今文字差异很大,书写习惯也不相同。古书经过历代传抄,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尚书·大诰》中的“宁王遗我大宝龟”,这个“宁王”困扰了中国读书人近两千年,直到清末学者吴大澂根据古文字知识才解开谜底,原来就是“文王”、周文王。
如图第一、三,文字笔画都较繁复。第三字与古文字“宁”字形近似,误读两千年
由于字耕农认为《山海经》原书是战国末期楚人越遗面对历代古图看图说话的结果。因而参考了一些战国时期楚国简帛材料中的古文字。发现楚书“入”字与合文“十六”极其相似,极易混淆。
战国文字 入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1379页
就出土的战国楚国简帛材料看,战国楚人对于十以上数字的书写多采用“合文”的形式,就是把两个字合二为一来书写。因而“十六”被误认为“入”字。即《海外北经》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应为“夸父与日逐走,十六日”。“夸父追逐着太阳奔走,进入了太阳。”原来是“夸父追逐着太阳奔走,走了十六天”。
十六 合文 与 入 形近 易讹 。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1502页
“合文”这种书写习惯,其实在殷商甲骨文即已十分常见。以下仅举两例:
孟世凯《甲骨学词典》第8/9页。二十人、二十屯等其实即廿人、廿屯等
孟《甲典》34页 八十不是十八,殷商时期不说十八,而是十又八、十有八
夸父部落从山东潍坊边线王遗址向西逃往河南三门峡灵宝黄帝铸鼎原一带。约 千米的路程,夸父部落连续走了十六天,疲累不堪,故而中了以逸待劳的应龙的埋伏,夸父被杀。
“博父国”一句显然才是符合《海外北经》文例的原文,聂耳即上文东营广饶营子遗址一带,而其东南的潍坊寿光边线王遗址,有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并且具有城郭结构,当即博(夸)父国所在。
袁珂注曰“首尾皆曰博父,其一必为夸父”,所见 正确。要么“博父国”应为“夸父国”。所以后文才说“一曰博父”;要么前文为“博父国”,后文则必为“一曰夸父”。否则,两个都是“博父”,何必再来个表示或然的“一曰”,就是“另一种说法是”的意思。“一曰”全书有58例,在《海外四经》常见。应为对原图标注的不同解读或有不同版本参照。
其实就是《海外北经》指出,也有意见或版本认为夸父是“博父”,而《海内北经》、《荒经》、《山经》皆称夸父无疑。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按,可见夸父为后土之孙、伯陵六世孙、炎帝八世孙,时代约为龙山文化中期。
此处《大荒北经》又言夸父为应龙所杀,并非“夸父逐日”神话所言饥渴而死。可见炎帝后代到了第九世即夸父时期,在政治斗争部族冲突中被迫离开潍坊一带故国西迁,又被追杀于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行程约在 千米之间。而传说其逐日饥渴而死,乃是为了掩盖这一幕血腥历史而已。
夸(博)父国:潍坊寿光边线王古城
黄帝后代如上文所述,禺号、柔利、无肠、聂耳等国在山东中部昆仑(泰沂山地)之北,从聊城经济南、滨州、淄博到东营一带,势力显赫。而炎帝之后在潍坊寿光一带的夸父为硕果仅存者,仍然被排挤驱逐并追杀。
成都载天,当即山东潍坊边线王遗址以南的淄博沂源毫山,即《东山》犲山,该山“有兽焉,状如夸父”,此山在博父国即边线王遗址南边不远处,此山有兽状如夸父,正是暗指附近以北有夸父国遗迹;《中次六》有夸父之山,可能为夸父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阳平河源出的老鸦岔脑以西的和尚凹一带。当然,这里或许是夸父部族迁徙的目的地,夸父于中途被埋伏截杀,残部来到山下,葬夸父于此,山名夸父是永久的纪念。加之当时的世情所迫,真相已经依稀难辨。我们仍可通过《山海经》语焉不详甚至相互龃龉的记录片段隐约一窥当时的历史。可参考本书《中次六》“夸父之山”。】
中次六 夸父山当今位置 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
位于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办边线王村后台地(俗称"后埠岭")上。东西约350米,南北约500米。……边线王城址是一座有内外两道城墙的城堡,为龙山文化城址。城墙环绕埠岭修筑,现仅存城墙基槽。外城平面为不甚规则的圆角方形,方向(以东墙为准)约15°。城墙长度约240米,总面积57600余平方米。已发现的3座城门分别位于东墙、西墙、北墙的中部,南墙为村舍所压,无法探测。 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南,方向与外城一致,东墙基槽保存尚好,北墙的西半部,南墙的东、西两端及整个西墙均已破坏。据残存部分观察,平面应为圆角长方形,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东墙中部发现城门1座,与外城东门相对,南墙中部亦发现城门1座,与外城南墙中部相对。北墙和西墙城门已破坏。
……内、外城基槽的夯筑方法、夯层结构基本一致。夯层的层理结构,横剖面均呈下弧状,但上口和底部弧度较小,纵剖面呈水平状态。夯痕以圆坑最为多见,似为木棍垂直夯打所致;另有不规则圆坑和长条状痕迹,当是用扁圆形卵石、自然石块及木棍横向敲打所致。夯窝表面常铺一层细砂,说明当时已有加砂防粘的施工工艺。夯筑技术原始,夯层的质密程度不同,有的夯层很不明显。夯土的硬度较当地的原生土层坚实,因而在夯土与基槽壁原生土层的结合部常形成一层厚5~10 厘米的钙质结核带。

“夸父逐日”神话新释
“夸父逐日”神话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在《山海经》中有人名、兽名两种含义。人名含义已见上述记载。再看关于兽名的记述。《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举父。”郭璞注:“或作‘夸父’。”可知郭璞所见文本有作“夸父”者,“举父”是传闻异辞。后世学者因《山海经》对“夸父”又作神兽解.如许慎《说文》“夸父,神兽也”,又如高诱《淮南子·地形训》注“夸父。兽名也”。神兽之夸父如何演化成神话中“逐日”之人名夸父,我以为这与战国诸子创造和使用寓言有密切关系。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这则寓言借有人欲摆脱影迹而“疾走不休”、“绝力而死”的故事,旨在宣扬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哲理,讥讽那些违背自然之理一意孤行的愚蠢行为。主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方面.在老子看来,知道守静之理者为高明,不知守静而妄作者最后结局都是凶险的。庄子秉承老子思想,采用寓言的方式把这一抽象的哲理解释得更加生动形象。类似的寓言亦见《荀子·解蔽》:“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岂不哀哉!”也有拟兽的寓言,如《呂氏春秋·似顺论·別类》:“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至处夕则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这则寓言借骐骥虽善奔走而其疾不及日月来说明人应有自知之明的道理,与“夸父逐日”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夸父逐日”神话还被收入《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侵,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干里焉。” 《汤问》篇总共罗列了15则寓言故事,其中“夸父逐日”紧承“愚公移山”而来。“愚公移山”意在讥讽“智叟”式不达事理而畏难不前的世俗之人,晓谕人们应学习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同样的,“夸父逐日”则是从反面讥讽“恃能以求胜”、徒有勇力而无理智的人。这两则寓言从正反两面说明顺道和违道的利害,褒贬之意颇为明显。《汤问》通篇宗旨是说掌握“道”的最大障碍是囿于一孔之见,固执于名言、概念而不自觉的道理。 “夸父逐日”神话既是由道家寓言故事演化而来.那么这则神话的情节又是如何编织而成的?《老子》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荒,仓其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庄子·徐无鬼》:“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逸周书·谥法解》:“华言无实曰夸。”《说文》:“夸,奢也。”可知道家文献中的“夸”都有贪婪矜夸之义。人名称“父”为春秋战国人的习惯用法。《庄子·渔父》中的“渔父”指捕鱼主人,因而神话中“夸父”一名的创设也符合道家语言的思维习惯。“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追日”追到何处7.《海外北经》说“入日”.《大荒北经》进一步具体化为“逮之于禺谷”。这里的“禺谷”是战国人的天文观念。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中有虞渊。”“虞渊”也作“禺渊”、“禺谷”。《淮南子·天文训》描述太阳从早到晚、自东向西运行时说:“至于蒙谷,是为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夸父逐日“逮之于禺谷”是说夸父一意孤行从早晨追到黄昏,这一情节完全符合夸父神话的寓言性质。“入日”.即追到太阳落山,“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结果 “未至.道渴而死”。“河”指黄河.古称“河水”.战国人认为“水有六川”,“河水”居其一。渭水自西向东在今陕西潼关(古弘农郡)注入黄河,正如《禹贡》所说:“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大泽”之名亦见《山海经·海内西经》:“大泽方千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追赶太阳需要补充的水量自然要超出人们的日常所需,而“河”、“渭”、“大泽”又是战国人地理视野中水量巨大的处所.因而它们自然成为神话编撰者的理想选择了。夸父饮于“河”、“渭”、“大泽”.最后“道渴而死”。由他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夸父偏执、愚蠢的形象,这与《庄子·渔父》寓言中借有人试图摆脱影迹最终而死的用意完全一致。夸父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所弃之“杖”如何能 “化为邓林”?《列子·汤问》有更具体的解释:“弃其杖,尸膏肉所侵,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毕沅注:“邓林即桃林。”原来夸父所持之“杖”由于经年累月“尸膏肉所侵”已富含肥力,因而能滋生出繁茂的桃林。这一夸张的想象也完全符合道家寓言对夸父式不自量力之人的讥讽之意。从地理上看,“夸父”与 “桃林”、“河”、“渭”、“大泽”等文化意象的相互结合也具有合理依据。“夸父”与“桃林”在文献中的联系初见《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目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郭璞注:“桃林,今弘农湖县阌乡南谷中是也.饶野马、山羊、山牛也。”《中山经》所记的“少室之山”、“泰室之山”和“伊水”、“洛水”等地望均在中原黄河流域。而夸父逐日的路线正如学者所言是从河南一带出发,先沿着黄河,后沿着今陕西境内的渭河,自东向西行走的。这样看来神话编撰者把“夸父”与“河”、“渭”、“大泽”、“桃林”等中原地理物产联系起来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上古十大魔神夸父逐日的典故
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 。本文是上古十大魔神夸父逐日的
对于夸父逐日的动机,当代学者有人认为是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夸父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也有人认为夸父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个巫师,逐日只是一种巫术仪式,夸父死于一次祈雨的巫术活动。从神话的传播特征来看,第二种解释可能比较接近神话的本意。
故事中的夸父应该是一个部落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简单的人(夸父也可能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名字)。从故事的表面来看,夸父是先逐日,然后口渴。而实际情况呢?可能恰恰相反,夸父应该是先口渴,然后才逐日。
很多学者都认为,夸父时代一定是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干旱,就像后羿射日故事中“十日并出”所描述的情景一样,作为一个逐水而居的部落,寻找新的水源是部落生存的先决条件。于是,夸父开始了一场寻找水源的大迁徙,只是这次的迁徙并不 ,夸父(或者他的部落)消亡在了迁徙的途中。
迁徙必须选择方向,而太阳的方位则是他们迁徙的依据。从故事的描述来看,夸父来到了禺谷,也就是日落的地方,因此他们可能是选择向西迁徙。所以,所谓的夸父逐日其实是夸父依据太阳坠落的方向进行迁徙,迁徙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水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夸父真正追逐的不是太阳,而是水。关于夸父死因的解释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
夸父是渴死的、同时又是被应龙杀死的,这看似矛盾的记载曾经让我们纠结了上千年。然而,仔细分析,这两个死因并不矛盾。杀死夸父的是应龙,应龙是黄帝的下属,他所管辖的恰恰是水。从《山海经》的“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可知,应龙在哪里,哪里就有充沛的水,夸父是被控制水的人(或神)杀死的。应龙控制了水,夸父得不到水,所以渴死,当然也就可以说是应龙杀死了夸父,而其真实的含义是:应龙部落打败了夸父部落。第一种死因,夸父是因为失去水源而死的,第二个死因是说明让夸父失去水源的人是应龙,两者其实一点也不矛盾。
夸父逐日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 中的一个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与太阳赛跑,进入了太阳的光轮,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半路因口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夸父逐日的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逐日是中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 竞胜的精神。《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关于邓林,据清人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说“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夸父之山,郝懿行说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后代以“夸父”名山的还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与夸父追日相联系的传说。
相关资讯
为什么说夸父追的不是太阳?那他追的是什么?
夸父逐日的故事可以说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很多人知道他追太阳,却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列子·汤问》中稍微提到了一下,那就是因为夸父“不量力”,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