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记载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
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禅师,生于唐末五代,福建人,因阅《楞严经》发明心地,此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其师兄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称他为 “再来人”。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三卷,传于世。玄沙备禅师不仅自己因楞严而开悟,也以《楞严经》而引导他人开悟。如《禅苑蒙求瑤林》卷 2记载,福州安国院惠球寂照禅师问玄沙禅师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下大悟。《禅林类聚》卷14记载,玄沙备禅师因有初入丛林之僧名镜清者来参问,乞指个入处。“师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师云:从这里入。镜清于言下大悟”。《楞严经》中击钟验常的情节,宛然目前。
《五灯会元》卷十记载,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诵读《楞严经》不辍,一日因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时人称为“安楞严”。后来他每次读 《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旁人告诉他破句了,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对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 22有两点评价,一是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二是依义而不依文字也。
长水大师,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楞严经》。后又跟从天台宗洪敏法师正式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时有省悟。 后参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问道: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后侍奉禅师多年。
《五灯会元》中记载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落花雨。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释法常,河南开封人,宣和四年(1122年),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
此词即是当今大家熟知热唱的“楞严一笑”。原词如下: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四川人,十九岁出家于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一天,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破山海明禅师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的另一位禅门巨匠,曾参学于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亦是明代禅门大德。憨山大师本人的修行方法,即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师曾花费多年的时间来练习听闻水流的声音,以返闻闻自性,参究向上一路。后在五台山的一次闭关中,而得了悟心地。但于自己之悟处,当时身边无人印证,于是大师便打开《楞严经》,经此经来印证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发现与《楞严经》所说的完全一致。在《楞严经通议》的序言中,大师自述了这段经历:
“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悬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
之后,大师著《楞严经悬镜》一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补注》《楞严补遗》各一卷。大师给予此经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十卷《楞严经通议》,与其他常规的科判迥然不同,大师以破八识作为全经科判的中轴线,以“一心二门”和“体相用”来统摄楞严大定,发人之未发,让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楞严悬镜》与《楞严经通议》,是大师内心体悟的真切流露,深受重视,如为《楞严经正见》作序的盛符升,时年八十有五,云:“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征心辨性之义。今观历代宗师,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然可传。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矣。”把它推为科经的准则。
其他如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三峰法藏禅师也是因读楞严而“恍然有悟”。由是可知,“开悟的楞严”,非虚词矣。这也给读《楞严》者,树立了好的榜样,指出读经的正确方法与最终目的:不泥于文字表相,善听弦外之音,以悟字里之旨,明自家本心。

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回首部分大德高僧在普陀山闭关的往事
9月10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前往古佛洞,为发心闭五年禅关的修闻法师送关。 普济禅寺、古佛洞两序大众及护法檀越共襄盛举,为作见证。
晨6时30分,在古佛洞监院妙体法师陪同下,会长道慈大和尚察看了寺院佛像古迹与古树名木,要求寺院常住做好保养维护工作。随后,查看了关房环境与内部设施,叮嘱修闻法师在关中精进行持、坚固道念,希望法师能克期求证,得大成就。随后,与会大众举行庄严的洒净仪式与上供仪式,会长道慈大和尚拈香主法,以杨枝净水遍洒道场、蠲除垢秽,为此次修闻法师闭关加持祈愿,以此严净功德,祈愿佛菩萨慈力加被,护法龙天善心护持,修闻法师道业有成。
会长道慈大和尚为古佛洞修闻法师送关
最后,道慈大和尚宣说法语,在声声梵唱中,修闻法师从容举步,缓缓走进关房,开启为期五年的锤炼身心之路。
修闻法师,福州西禅寺剃度出家,1997年受具足戒。2011年在古佛洞闭关四年三个月,2015年闭关近四年,今再次掩关求道。
闭关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闭关者或者阅藏研教,或者专修一门,根据各人预期的目标而有所不同。闭关先制身一处,进一步制心一处。经中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座寺院有法师发心闭关修行是寺院的一件大事,常常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由方丈带领全体僧众到大殿礼佛后,送闭关者入关,待闭关圆满结束时,方丈再带领大众迎接闭关者出关。
,自古以来众多高僧大德都曾在普陀山闭关, 一直到今天,普陀山上仍旧有许多闭关房。
今天,东海君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那些年法师们在普陀山闭关的往事吧!
太虚大师十五岁时看破人情社会,发奋往普陀山出家修行。 哪知乘错了船,背道而行,到了另一个地方投奘年老和尚出家,做了奘老的徒孙。
大师出家后,仍然与普陀山有缘。普陀山的志圆老和尚是太虚大师的戒兄弟,他们都是奇禅老和尚的戒弟子。 因此大师在年轻时常去往普陀山朝拜, 至今普陀山的石头上还有大师亲笔写的四个大字——“太虚兰若”。
1911年太虚大师决定在普陀山闭关,彼时,正 是曾在普陀山闭关的印光大师为他封关。
正是在闭关期间,有一天晚上,太虚大师 ,坐养息香,听到前寺撞钟开大禁,又不知不觉的直坐到第二天早上,直到前寺上早殿撞大钟的时间,得入文字般若。
据太虚大师回忆,当时他在禅定之中,只觉得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他自己还以为前寺仍然在开大禁,钟还没有撞好。 再仔细看壁上的挂钟,才恍然发觉已经是早晨四点多钟了。
便是在那个时候,太虚大师随口吟诗讲述了定中境界: “刹那无尽即千年,应笑长生久似仙,世相本空离寿夭,人心积妄计方圆,圣尧盗跖名希择,白骨红颜色并鲜,万物虽然齐粉碎,一椎今亦不须怜。
自此之后,太虚大师学贯中西,著述千万言, 为中国佛教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当社会出现诸多对佛教名山的误解时,普陀山也仍旧保持着不变的初心。 法师们依旧闭关修行,不断精进自我。
道慈大和尚一行便赴普陀山悦岭禅院看望闭关僧人,并给予修持上的提策。
道慈大和尚不忘叮嘱宏海法师做好寺院闭关房管理工作,叮嘱护关法师以无杂染之清净心护关, 助闭关和尚成就道业,若能如是,则与闭关者获得同样功德利益。
同年4月23日,道慈大和尚拈香主法主持出关仪式,宣说出关法语, 恭迎慧济禅寺闭关潜修15年的演昌法师圆满出关。
诚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维持众生生存的基本功能, 但文化的内在力量更需要有定力的人去发掘与宣扬。
再回首从古至今那些从海天佛国走出的高僧大德,还请给予宗教信仰更多的信心。
那时,沉静下来的我们也都会明白, 普陀山依旧是那个海内外无数佛弟子心驰神往的海天佛国观音菩萨道场 仍旧是繁杂的大千世界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守护着众生的纯粹与善良。
诵一卷《圆觉经》,跟着十二位菩萨一起修学佛法
佛陀说法分“不了义”与“了义”,前者是为了顺应众生根机而方便宣说;后者则是直接、完全地阐述了佛法的究竟义理。
而这部《圆觉经》就是一部“了义”的经典,它并没有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相较我们常诵的经典,这部经典并不易读,甚至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圆觉经》,全称叫《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是说本经的属性非常殊胜。至极无外称为“大”,理正无偏称为“方”,理包无限称为“广”。
《圆觉经》立足于圆满觉性,讲述一乘实相之理,具备“大”“方”“广”三种属性,因而在经名前冠以“大方广”以显示出该经的殊胜地位。
“圆”即圆满;“觉”即菩提;“圆觉”就是圆满菩提,是指对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事实真相的佛果。
古来大德在诠释“圆觉”的时候指出:
“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为圆觉,其实皆为一心。
背之则为凡,顺之则为圣;迷之则有生死,悟之则息轮回。
亲而求之,则止观定慧;推而广之,则六度万行。
引而为智,然后为正智,依而为因,然后为正因,其实皆为一法”。
“修多罗”,是梵语,汉译为契经,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了义”前文已述。
《圆觉经》通过佛陀与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的问答,讲述了如来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和修止、修禅、修观的方法。
按照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法,这部经的序分叙述佛陀说法的处所,即佛所处的“神通大光明藏”的自性境界;
正宗分由十二部分组成,分别是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所请的问题及佛陀的说法。
最后“贤善首菩萨章”,末尾叙述金刚、天王、鬼王等誓愿护佑持经人,则属于流通分。
太虚大师在《圆觉经略释》中列举了研读《圆觉经》的三个要点。
第一点为“托本在佛”,“托本”是根据点、出发点的意思。
其他的经文或依于心,或依五蕴、六尘、乃至般若,而此经则以佛果之境界为经义之根据。
如普贤章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弥勒章云:“愿我今者住佛圆觉”等。
第二点是“被机在顿”。佛陀一向根据众生不同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对机说法,而这部《圆觉经》便是针对适合“顿机”的众生所说。
“顿机”有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渐机修学、从小向大”说的,即“直入大乘”;
第二种是针对“利根人”说的,即不但不从小向大,乃至菩萨因地也不须经过,只一闻佛乘,便能直登佛果。
本经便重在针对后者,但也包含前者。
如普贤章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贤善首章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
又如经言:“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第三点是“注重在行”。佛学有境、行、果。
“境”是知识之对象,即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
“行”是实地之修习,即对上述境界分别观察,断恶修善;
“果”是功效之确证,即经由修行所得的果报。
佛陀在不同的法会对这三者各有偏重,但决无偏废,而在这部《圆觉经》中则特重于“行”。
如经文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带头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佛在清净因地是如何修行的?二、菩萨在修习大乘法门的过程中如何发清净心远离无明?三、怎样才能保证未来众生求大乘者,不会堕入邪见?
这也间接告诉我们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因而佛弟子的第一要务是去除无明、发明智慧,也即文殊菩萨所问的重点。
又如金刚藏章云:“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净诸业障章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等。
此外,经名圆觉,而十二菩萨中也有一位圆觉菩萨,菩萨所问,乃为入手方便,可见此经在注重“行”的同时,尤特别注重“入手方便之行”。
1.《圆觉经》经文略释 2.《圆觉经》文殊菩萨 3.《圆觉经》普贤菩萨 4.《圆觉经》普眼菩萨 云何思维 5.《圆觉经》普眼菩萨 云何住持 6.《圆觉经》普眼菩萨 方便法门 7.《圆觉经》金刚藏菩萨 8.《圆觉经》弥勒菩萨 9.《圆觉经》清净慧菩萨 10.《圆觉经》威德自在菩萨 11.《圆觉经》辨音菩萨(上) 12.《圆觉经》辨音菩萨(下) 13.《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上) 14.《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下) 15.《圆觉经》普觉菩萨 16.《圆觉经》圆觉菩萨 17.《圆觉经》贤善首菩萨
摄影 | 寺外生活、晓峰、熙全等
相关资讯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顿渐品》的主要内容牵涉到佛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对禅宗所主张的开悟的理解,究竟是顿悟还是渐悟。从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观点、根本教义来看,悟、开悟、明心见性,能够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