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更新时间: 2025-09-11 12:39:31

阅读人数: 651

本文主题: 太虚大师三次开悟的经历

《顿渐品》的主要内容牵涉到佛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对禅宗所主张的开悟的理解,究竟是顿悟还是渐悟。 这个问题可以说在佛教里边讨论了一两千年,最后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想从目前的佛教界来看,好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为什么不能够得到一个统一的认识呢? 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对佛法的理解不同,要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是有困难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由于佛法流行的区域文化背景不同,因为佛法分为三传,也就是南传、北传、藏传。南传是小乘佛教,北传就是我们现在汉语系或者叫汉传佛教,再加上藏传佛教密宗。这三传佛教对于佛法顿悟、渐悟的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从南传佛教来看,它绝对是主张渐悟的,不主张顿悟。那么像汉传佛教,它也不是统一的,分为各个宗派,也分为大乘和小乘。汉传佛教本身对顿悟渐悟也有不同的看法。藏传佛教就更复杂了,因为它的派系也很多。但是从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根本观点、根本教义来看,悟、开悟、明心见性,能够把过去的一切疑惑、障碍一下子推翻了,一下子来一个突破,应该说这本身是一个顿的问题而不是渐的问题。豁然贯通,就是一下子、刹那之间贯通,所以说“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对于一个道理的明白,固然有一个逐渐的积累,但是它到了成熟的时候,所谓“瓜熟蒂落”,由渐变到突变,渐变就是渐悟,突变就是顿悟;或者说由量变到质变,量变就是渐悟,质变就是顿悟。量变是一个过程;到了质变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飞跃。所以从量变、质变的关系来看,有逐渐的积累,有豁然的突破。所谓顿、渐,照我的理解,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比如说,像六祖大师,从他开始听到《金刚经》一直到他到五祖那个地方去,是不是也有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呢?他的悟道是不是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呢?只是说他量变的过程比较短,质变来得快;也就是说,这一世他的渐变的积累的过程很短,顿悟来得很快。这是一种情况。

悟是一个阶段,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目标。所谓顿和渐,有时候是渐在先、顿在后。有的祖师修行几十年,像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五十六岁悟道,他是修行三十七年才悟道,渐修顿悟。这是说他渐变的过程比较长,这样也有好处,好处是稳定。他实修的时间长,然后顿悟了,就是一个实证,这种实证的基础比较牢固,不容易发生退转。当然也有顿悟时间很早、很快的,像太虚法师,他大概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开悟了。他是看《大般若经》开悟的。他通过顿悟以后马上就能够了解佛法,找到修行的路径。但是如果你没有时间实修,有时候也会耽误。当然太虚法师在开悟之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是看这个过程是长还是短。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都是渐修而顿悟,只是看渐修的过程是长还是短。有的是把渐修放在前面,有的是把渐修放在后边,这就是每个人的机缘不同、因缘不同、善根不同。所以顿渐这个问题应该说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仔细地推敲起来,它又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于对于开悟,我们是否承认有突变、顿悟这回事。所以像我刚才讲的事物从渐变到突变、从量变到质变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来看,顿渐就不成问题。但是如果说从承不承认有突变这回事这个角度看,这就是一个问题了。《顿渐品》不像我刚才说的第一种情况,它像我说的第二种情况,即有没有突变、顿悟这件事。

第二个意思,顿悟渐悟是就修行的人来说,不是就法本身来说。佛法没有所谓顿渐之分,只是修行的人根机有利有钝;根机不同,表现在法上面、表现在悟的问题上也有顿渐之分。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顿渐的问题或者说顿悟的问题,是不是就只有禅宗有这个问题,其他的宗派没有这个问题?应该说其他的宗派,包括小乘,也有顿悟的问题。好比小乘证初果阿罗汉见道,见道的意思是什么?就好像窗户蒙着一层纸,你要把窗户纸捅破了。窗户纸是怎么破的呢?有力量的人,一拳就捅破了;没有力量的人,他可能且弄不破呢。这层纸就是我们的烦恼。你决心大、力量大,烦恼再厚再重,一脚也能够踢翻了。所以烦恼轻和重,没有关系,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发心。你发心大,力量就充足;力量充足,你打破烦恼就快。窗户纸一捅破,外边的世界就看见了。捅破这个窗户纸,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小洞,外边的世界能够看到一点;如果把窗户纸全部揭掉,整个世界就更加全面、更加明亮地展现在你面前。所以说悟从它的第一次悟,绝对是一个突变,所以“悟则刹那间”。小乘见道也是一刹那,一刹那间就把这个窗户纸捅破了。但是你要逐步地把所有蒙在窗户上的纸捅破,那它就有一个多次性。所以悟不是一次性的,是多次性的。古来的祖师有“大悟十八次,小悟无其数”的说法。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所说的顿悟是讲见道、第一次开悟。一般见道以后,悟境的发展是有一个逐步加深、逐步圆满的过程。从六祖本人的开悟过程,也可以看得出来。因为在《行由品》里,我已经反复地把这个问题跟大家讲了。这里就先把顿渐的意思略微跟各位提示一下。下面我们来看经文。

共三讲(第二十四讲至第二十六讲),为期三周(11月4日至11月24日)

为期三十周,以“品”为单元邀请书友,根据各自情况,读一品或数品。

请添加小书童“耀茶”微信,接头语:

传印长老为《净慧长老全集》作序

楼宇烈教授为《净慧长老全集》作序

《心经禅解》读书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1

《坛经一滴》读书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2

《紫云禅话》读书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3

《生活禅钥》英文版 · 读书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4

《云水禅话》读书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5

《真际禅话》读书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6

《心经禅解》禅心迎春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7

《六祖坛经讲记》谷雨召集 ||《净慧长老全集》系列读书No.8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六祖坛经讲记》顿渐品

史上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大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 ,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 ,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 。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 ,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 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 ,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禅师,生于唐末五代,福建人,因阅《楞严经》发明心地,此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其师兄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称他为 “再来人”。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三卷,传于世。玄沙备禅师不仅自己因楞严而开悟,也以《 》而引导他人开悟。如《禅苑蒙求瑤林》卷 2记载,福州安国院惠球寂照禅师问玄沙禅师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下大悟。《禅林类聚》卷14记载,玄沙备禅师因有初入丛林之僧名镜清者来参问,乞指个入处。“师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师云:从这里入。镜清于言下大悟”。《楞严经》中击钟验常的情节,宛然目前。

《五灯会元》卷十记载,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诵读《楞严经》不辍,一日因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时人称为“安楞严”。后来他每次读 《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旁人告诉他破句了,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对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 22有两点评价,一是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二是依义而不依文字也。

长水大师,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楞严经》。后又跟从天台宗洪敏法师正式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 ” 时有省悟。 后参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问道: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

《五灯会元》中记载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落花雨。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释法常,河南开封人,宣和四年(1122年),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楞严经》而能 ,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

此词即是当今大家熟知热唱的“楞严一笑”。原词如下: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四川人,十九岁出家于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一天,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破山海明禅师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的另一位禅门巨匠,曾参学于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亦是明代禅门大德。憨山大师本人的修行方法,即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师曾花费多年的时间来练习听闻水流的声音,以返闻闻自性,参究向上一路。后在五台山的一次闭关中,而得了悟心地。但于自己之悟处,当时身边无人印证,于是大师便打开《楞严经》,经此经来印证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发现与《楞严经》所说的完全一致。在《楞严经通议》的序言中,大师自述了这段经历:

“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悬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

之后,大师著《楞严经悬镜》一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补注》《楞严补遗》各一卷。大师给予此经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十卷《楞严经通议》,与其他常规的科判迥然不同,大师以破八识作为全经科判的中轴线,以“一心二门”和“体相用”来统摄楞严大定,发人之未发,让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楞严悬镜》与《楞严经通议》,是大师内心体悟的真切流露,深受重视,如为《楞严经正见》作序的盛符升,时年八十有五,云:“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征心辨性之义。今观历代宗师,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然可传。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矣。”把它推为科经的准则。

其他如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三峰法藏禅师也是因读楞严而“恍然有悟”。由是可知,“ ”,非虚词矣。这也给读《楞严》者,树立了好的榜样,指出读经的正确方法与最终目的:不泥于文字表相,善听弦外之音,以悟字里之旨,明自家本心。

因《楞严经》而开悟的六位禅师

《楞严经》是一部较晚译出的大乘经典(于公元705年译成),因其思想博大,义理精深,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经十卷经文,内容丰富,八宗兼容,五时并括,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其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八宗之中,独与禅宗最为密切。如太虚大师说:“若以《楞严经》全部脉络义理观察, 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属禅宗最为确切。”纵观《楞严经》十卷经文,卷首的七番破处,十番显见,佛陀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隐藏着生动活泼的禅宗机锋,闪烁着直指本心,当下承当的见性之光。其后的会通四科,圆彰七大,明诲四戒,教持神咒,六十位修,是顿悟与渐修的详细开演。卷末的五十阴魔,详明禅定中的种种妄境,更是禅门行人所不可不知处。由是,著《楞严会解》的元代惟则大师说:“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网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

在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禅宗史上,《楞严经》扮演了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许多禅师接引后学的语录中,亦大量引用《楞严经》。因而,明儒曾凤仪说:“诸宗师出词吐气,接引初机,语意多似《楞严》”。有多位禅师是因《楞严经》而悟道,如玄沙备禅师、破山明禅师等等。这不仅是对大家常顺口而说出的“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同时,也是对于那些认为楞严为伪者的一声棒喝。因篇幅所限,本文只择限其中数位禅师的开悟经历,以说明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记载,玄沙备禅师,生于唐末五代,福建人,因阅《楞严经》发明心地,此后“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其师兄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称他为 “再来人”。有《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三卷,传于世。玄沙备禅师不仅自己因楞严而开悟,也以《楞严经》而引导他人开悟。如《禅苑蒙求瑤林》卷 2记载,福州安国院惠球寂照禅师问玄沙禅师如何是第一月。沙曰:“用汝个月作么。”球言下大悟。《禅林类聚》卷14记载,玄沙备禅师因有初入丛林之僧名镜清者来参问,乞指个入处。“师云:还闻偃溪水声么。清云:闻。师云:从这里入。镜清于言下大悟”。《楞严经》中击钟验常的情节,宛然目前。

《五灯会元》卷十记载,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福州人。诵读《楞严经》不辍,一日因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时人称为“安楞严”。后来他每次读 《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旁人告诉他破句了,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对此《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 22有两点评价,一是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二是依义而不依文字也。

长水大师,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楞严经》。后又跟从天台宗洪敏法师正式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时有省悟。后参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后侍奉禅师多年。

《五灯会元》中记载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落花雨。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记载,释法常,河南开封人,宣和四年(1122年),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大有风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而逝。

此词即是当今大家熟知热唱的“楞严一笑”。原词如下: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四川人,十九岁出家于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一天,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破山海明禅师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憨山德清大师是明末的另一位禅门巨匠,曾参学于云谷禅师,而云谷禅师亦是明代禅门大德。憨山大师本人的修行方法,即是《楞严经》中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大师曾花费多年的时间来练习听闻水流的声音,以返闻闻自性,参究向上一路。后在五台山的一次闭关中,而得了悟心地。但于自己之悟处,当时身边无人印证,于是大师便打开《楞严经》,经此经来印证自己所悟到的境界,发现与《楞严经》所说的完全一致。在《楞严经通议》的序言中,大师自述了这段经历:

“余昔居五台冰雪中,参究向上,以此经印证,坚凝正心以照瞩之,豁然有得。及至东海,枯坐三年,偶阅此经,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光交之际恍然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悬镜一卷,乃依一心三观,融会一经。”

之后,大师著《楞严经悬镜》一卷,《楞严经通议》十卷,《楞严补注》《楞严补遗》各一卷。大师给予此经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此经“摧九界之邪锋,拆圣凡之执垒”。十卷《楞严经通议》,与其他常规的科判迥然不同,大师以破八识作为全经科判的中轴线,以“一心二门”和“体相用”来统摄楞严大定,发人之未发,让人耳目一新。

正因为《楞严悬镜》与《楞严经通议》,是大师内心体悟的真切流露,深受重视,如为《楞严经正见》作序的盛符升,时年八十有五,云:“诸家虽众,必以禅宗解经,方合经中征心辨性之义。今观历代宗师,独有憨公之悬镜纲要,灼然可传。禅家说经,固当推为科律矣。”把它推为科经的准则。

其他如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三峰法藏禅师也是因读楞严而“恍然有悟”。由是可知,“开悟的楞严”,非虚词矣。这也给读《楞严》者,树立了好的榜样,指出读经的正确方法与最终目的:不泥于文字表相,善听弦外之音,以悟字里之旨,明自家本心。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