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佛法的生命观

更新时间: 2025-09-11 12:39:35

阅读人数: 346

本文主题: 太虚大师如何修行

太虚大师说有三个定位:第一,信仰定位,我们到底是信什么的?我们是信佛的,就要走佛道,不要走鬼神道;第二,寺院定位,寺院是弘法的,弘扬佛陀所说的经典,祖师大德续佛慧命的开示,不可以偏离无常、无我、解脱的精神;第三,僧伽定位,所谓弘法是家务,谁来弘法?出家修学戒定慧的僧人。经典中虽然有维摩诘的助佛扬化,却是佛陀的印证。这是极其重要的三宝定位。

因为有了戒定慧,所以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未修行以前的阿赖耶识是善恶交织在一起的,现在修行是让恶的势力范围逐渐地减少。

没有修行时,善恶的种子交织在一起;现在修行了,恶止善行,最后达到断恶修善,乃至自净其意。

善的力量增加,不断持续地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九,甚至到百分之一百,以清净心行身口意三业。

清净心就是我们面对顺境逆境的不执着、不挂碍;众生喜欢的,我们做;众生不喜欢的,我们回避。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完成对自己生命痕迹的改变和改造,才能够因此影响有缘众生正法的熏陶。

所谓转识成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成成所作智。所谓成所作智: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够得以成就,眼睛看的,我们想让它看到就会成功;耳朵听的、鼻子闻的等都可以无碍成就,因为我们循序渐进的努力不会白费。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因为我们能够在分别之中而不分别,所以是不可思议的妙观察。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我们看到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实在的差别相;说:“我同张三好,同李四不行”,已经没有这样的观念!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明明历历,一点儿没有任何障碍,那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的彻底清净,所以叫转识成智。

就八识而言,它是通过一个持之以恒的改变过程,来完成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改造和升华,同时也是完成自己对别人生命的一种影响和熏习。这样的努力,辗转相传,相互影响,相信自己和众生会因此而得到解脱。

佛法的生命观

太虚大师走前,对'无智亦无得'提出新的解思,听者领悟了修行关键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学传统经典古籍,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科学阅读文章。

民国时期,太虚大师躺在病榻上,呼吸渐渐微弱。

一群弟子围在床前,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大师微闭双目,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缓缓说道:'你们知道《心经》里'无智亦无得'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吗?'

太虚大师抬起手,指向窗外的晚霞,语气坚定:'佛陀说这句话时,曾对阿难尊者讲过一个故事...'

话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位名叫迦叶的年轻人,出身于富贵之家。

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精通四吠陀,在婆罗门教中备受推崇。

从小他就跟随着最有名的婆罗门老师学习,背诵经文,研究教义,钻研哲理。

到了二十岁,他已经能够与各地德高望重的婆罗门学者进行辩论。

可是随着学识越来越渊博,迦叶内心的困惑也越来越深。

他发现自己虽然能够解答别人的疑问,却无法安抚自己内心的不安。

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就像翻滚的浪潮一般,让他难以入眠。

他常常坐在月光下思索:为什么修行越深,烦恼却越多?这些知识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家中的长者看到迦叶日渐消瘦,都劝他该成家立业了。

可迦叶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在召唤,他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那时恰逢释迦牟尼在王舍城游化,迦叶听闻这位觉者的名声已久,便决定前往拜访。

来到竹林精舍时,他看到佛陀正在为一群比丘讲法。

阳光透过竹林的缝隙洒落下来,佛陀的身影显得格外庄严。

等佛陀讲完法,迦叶上前顶礼,说道:'世尊,弟子有一个疑惑,想请教您。'

迦叶道:'我从小便跟随师长学习,现在已经精通四吠陀,能够背诵所有重要的经典。

可是我发现,知识越多,内心反而越不安宁。

每当我觉得找到了答案,新的问题就会出现。

就像在深山里迷路,以为找到了出路,走着走着又回到原地。我该怎么办?'

佛陀听完,看向竹林深处:'迦叶,你见过竹子是如何生长的吗?'

迦叶答道:'见过。竹子生长得很快,一旦破土而出,几天之内就能长得很高。'

佛陀说:'那你可知道在竹笋破土而出之前,它在地下需要准备多久?'

佛陀继续说:'竹子在地下默默生长四年,看似毫无进展,实际上它的根系在不断扎深、延展。

只有根基足够深厚,才能支撑起高大的竹身。

修行也是如此,表面的知识增长只是其次,重要的是...'

就在这时,波旬突然出现在竹林中,打断了佛陀的话。

他面带讥讽地说:'释迦牟尼,你总是这样用比喻来迷惑这些年轻人。

你的弟子们表面上说要放下执着,可他们天天跟在你身边,不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知识吗?

他们口中说要断除贪欲,可对智慧的追求不也是一种贪欲吗?'

佛陀平静地望着波旬:'你说得很有道理。

很多修行人确实落入了这个陷阱。

让我给你们讲一个雪山上发生的故事...'

佛陀看着波旬,目光如水般清澈:'从前,雪山之巅住着一位得道高僧。

一天,一位年轻僧人登山求法,高僧只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令年轻僧人当下开悟,而这句话正是...'

'放下执着,连放下都不执着。'佛陀说完,波旬的脸色变了。

佛陀继续讲道:'那位年轻僧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放下已经获得的知识。就像挑水用的木桶,装满了水才能解渴,但若不把水倒出来,又怎能装下新的水呢?'

迦叶听到这里,双眼明亮起来:'我明白了。我一直在追求更多的知识,却忘了放下。就像一个人紧紧抓着树枝不放,又怎能攀向更高的枝头?'

佛陀点头说:'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前进不仅仅是不断积累,有时也需要放下。就像登山,每上一步都要把脚从下面的台阶移开。'无智亦无得',就是告诉我们:既不执着于追求智慧,也不执着于得到什么。'

波旬听完,默默离去。迦叶从此明白: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掌握多少佛法知识,而在于放下对知识的执着。他后来成为佛陀的重要弟子,证得阿罗汉果。

太虚大师讲完这个故事,看着窗外的晚霞说:'诸位,我这一生研习经藏,讲经说法。

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真正体会到'无智亦无得'的深意。修行人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就是把获得智慧当作目标。可智慧如明月,你越想抓住它,它反而离你越远。'

弟子们听完,终于明白: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像清晨的莲花,自然绽放,不求结果;像天上的明月,光而不耀,照而不求;像清澈的溪水,流动自如,不留痕迹。

太虚大师说完这番话,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房间里一片寂静,晚霞的余晖映照在大师的面庞上,仿佛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的微笑。

这一刻,弟子们领悟到: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得到什么,而是放下一切得失心。正如清晨的露珠,虽然映照着整个世界,却不执着于任何影像;又如天空的浮云,虽然变幻万千,却不留恋任何形态。

一位弟子轻声说道:'师父圆寂了,可他的智慧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另一位弟子摇头道:'不,师父教给我们的,恰恰是不要执着于留住什么。就像这晚霞,美丽却不永恒,这才是它最动人的地方。'

从此,太虚大师的这番开示,在佛门中广为流传。人们渐渐明白: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更多,而是学会放下;不是证得什么,而是超越得失;不是掌握真理,而是与真理合一。这种境界,如同清风明月,虽无形无相,却处处可见;虽看似无得,却实际上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

杨兆波:禅是告诉你要悟,渐悟,顿悟,了悟,开悟,觉悟,要开悟就要安静修行

这是禅宗的一些理念,比如,人生何处是归途,唯有放下去随缘。 放下就是佛。随缘就是佛禅。我不是专业研究佛与禅的专家,但是作为智库工作者,觉知一二。自从印度的达摩,把禅作为回归大地自然的文化观念传到中国之后,前后传了五代,到了第六代的传人惠能,禅文化完成了与中国的回归自然为本质的传统文化的统一与融化的过程,成为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回归大地自然的文化形态,这就是中国的禅宗文化。帝皇将相、文人学士其时都以谈禅、参禅为荣。禅宗自没落之后,禅文化却渗透到了琴棋书画、诗词、茶道、园林等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禅之人,无不追求顿悟,但何谓一悟便了,悟过又是如何境地,也没有几个明白人搞彻底懂得。禅宗先分为南北宗,后又分为五家七宗,江河日下,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殊途同归,但溯源而上可就难上加难了。禅讲究悟道,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禅宗的顿悟和渐悟并无高下之分,而是相辅相成。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渐悟。而传说不识字的慧能所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顿悟。慧能有慧根,但一生也一直在修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但看山之后,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修行之途其实是没有穷尽的。通过禅宗,可以看出,佛教本质上不是宗教,是人类心灵的升华和超越。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人生的本体,觉悟宇宙,洞察一切法界的本源规律。禅是一种思考,是思维修,禅文化是一种表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什么宗,什么教,来到中国,必然都会中国化,否则就根本无法存续,更不可能长久。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纯粹中国佛教的产物。它因为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谓众生心性的本源(佛性)为主旨,所以也称“佛心宗”。禅宗的“禅”字,本是梵文“禅那”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宁静安详的深思。禅包括了修定和智慧两个方面的内容,相传它最初是以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从此心印相传为肇始。当下,“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语”,“禅修”也成为了“时尚”,各种形式的禅修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创意活动颇显活力,不断吸引着社会各阶层的爱好者们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禅文化”,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又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佛教产生以后,舍弃了苦行,继承了禅定,所谓小乘禅观的“四禅八定”,就是在古印度外道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定”也传到了中国。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注释,习禅之风遂在中国盛他来。“禅宗虽是佛教,同时又是中国的。禅宗虽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文明进程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并在当下持续发挥着积极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作用。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就是禅定。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同时,定的种类也有很多,有佛教的出世定,称为“灭尽(了烦恼的)定”,有外道凡夫乃至畜类的世间定,那就是通常所称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也是佛教出世定的过程,唯因外道修世间定是以生天为目的,佛教修世间定,是以进入出世间定为目的,所以外道称为世间禅,佛教则为根本净禅。在佛教的禅定中,也分有小乘禅与大乘禅,小乘禅是以解脱生死为目的,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比如中国的禅宗,以为担柴挑水都是禅,契饭睡觉也是定,是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着肉体的枯坐守寂。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禅宗是佛教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开出的奇葩,禅文化,特别是六祖惠能大师所建立的南宗禅顿教法门及其思想体系,是佛教中国化的鲜明标志。(史前文明研究课题组)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