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正信正行丨最好修学哪一宗

更新时间: 2025-09-11 12:39:34

阅读人数: 681

本文主题: 太虚大师修什么法门

在前面已经说过,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性来说,正像《 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

最值一提的,是太虚大师及其门下,他们不再拘泥于某宗某派,而是直从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统看各宗各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太虚大师以三大系,统摄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因此,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觉宗所摄。到了太虚大师的学生,近人印顺法师,又将大乘三大系更动了一下,称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最圆满,印顺法师则以性空唯名为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贯透般若空的思想,人家说他是三论宗,他却否认此说,因为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地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槃城’。因为,佛法只有浅深偏圆之别,而没有好坏是非之分;浅的是深的基础,深的是浅的进展;偏的是圆的部分,圆的是偏的全体。然从研究上说,必须脉络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归统一。如果尚有甚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欢迎,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佛教,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是合理的呢?

当然,对于一个初进佛门或将进佛门的人来说,起步点的选择是必须的。以我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先学僧尼律仪,但却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学佛的在家居士,应该专心念佛,但却不必就入净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弥陀佛──尚有兜率内院的弥勒佛,东方的药师佛与阿閦佛等;如果是以学术思想的态度来亲近佛教,那末般若空及唯识有的两大系,都是最富发掘价值的宝藏。

以修学的行程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难行道是指自初发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生世世牺牲自己而成全众生,那是靠著所发的愿力,维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行门,如果愿力不够坚强,往往会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这一行门的行程,却比易行道来得快速,要比修学易行道更早达到成佛的目的。

易行道是指藉著诸佛愿力所成的净土,长养各自的慧业,也就是以凡夫的身分往生佛国,在佛国的环境之中培养慧业,到了‘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圣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萨道而广度众生,所以,这是比较安全而稳当的,却是迂曲而缓慢的。

一般没有自信或信愿不够坚决的人,最好是修学易行道。要与佛的愿力相应,才能往生佛国,诸佛的愿力有‘通’与‘别’的两种:通愿是诸佛共通皆有的,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通常称这为四弘誓愿;别愿是诸佛各别成就的愿力,比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唯有我们也发了诸佛的通愿,才有进入诸佛国土的希望,也唯有能与某佛的别愿相应了,才有生到某佛国土的可能。这一点,在今日以念佛而求往生佛国净土的人们,几乎很少注意。

同时,当我们修学净土行的易行道时,必须要把内心的至诚恳切,表现到生活的言行上来,净土的众生是‘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我们凡夫虽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当尽量使自己的身心净化,净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十善,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那对临终往生佛国的希望,也是很有疑问的。

佛教的本质是崇尚智慧的,但从宗教的立场来说,与其说智慧是入佛的方法,倒不如说智慧是修学佛法的目的,固然有人是从知解而信仰而实践,但也有著更多人的信佛学佛并没有经过知解(教义)的考验,但由信愿行的实践,也可以达到应达的目的,信愿行的本身,却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援,因此,不懂教义或者也无能接受教义的人们,同样可以信佛学佛,他们虽然不懂教义,却也同样能够得到宗教信仰的实益,比如净土的行者,虽是上中下三根兼备,虽不乏饱学之士,但从大体上说,净土行的修学,则近似这一类型。

再如中国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言思路绝,心行处灭’,他们不需要繁复的知识,因他们能从笃行之中,自然见到慧光,那就叫作开悟。正因如此,禅宗也就最适合‘不求甚解’而崇实惠的口味,但这否定了知解葛藤以后的信仰,决不等于可笑的迷信,故在禅宗高僧的语录,无一字不是智慧的结晶。

所以,禅净二门,千百年来最受欢迎,因为这是不必要高深的理解知能作为入门的先决条件,但也因此而引生了若干的流弊,使部分根浅障重的学者,流于愚昧疑迷、执己非他而不自知!

正信正行丨最好修学哪一宗

熬夜也能修仙?认识一下道教修行的小法门,战睡魔!

民间有句俗语“一生在世,半世在床”,人的一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的。优质的睡眠可以让人第二天起床后精神百倍,生活工作更有动力。 而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条件就是睡眠时间的长短,我国甚至提出了“多睡一小时”的口号,延长夜晚深睡眠的时间,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等,即使到了晚上也不愿意早早休息,还在熬夜看书上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精神欠佳,注意力变差,心情也会变得焦躁。熬夜对身体有害,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共识。 然而以追求长生久视作为修行目标的道教,却是倡导少睡,将它称为“战睡魔”,意思就是克制不睡,以此来消除睡眠对于修行的消极影响。这种道教法门在全真派的修行中非常盛行。

全真派一代宗师尹志平在《清和真人北游语录》里讲道:“况修行之害,三欲为重,不节食即多睡,睡为尤重,情欲之所自出。学人先能制此三欲,诚入道之门。” 尹真人认为,人世间的各种欲望是修行路上的阻碍,它们也是所谓的各种“魔”,其中有三种欲望最能影响人的修行,即食、色、睡。尤其是睡魔更加难以克制,战胜它们,意味着可以迈入道门了。

道经《性命圭旨》同样写道:“古人有言,修道易,炼魔难,诚哉是言也。然色魔、食魔易于制伏,独有睡魔难炼,是以禅家有长坐不卧之法。 盖人之真元常在夜间走失,苛睡眠不谨,则精自下漏,气自上泄,元神无依亦弃躯而出,三宝各自驱散,人身安得而久存哉?”总之,睡魔会导致修行中的“精气神”都受到影响,精漏、气泄、神出,精气神三宝都没了,身体也就剩下一个躯壳,由此可见睡魔的危害。

全真派的诸多高真对于“战睡魔”非常重视,尝试用各种方式来克制睡魔。 如《金莲正宗记》里记载了祖师丘处机战睡魔的经历:“乞食于磻溪太公垂钓之所,战睡魔,除杂念,前后七载脸不占席,一蓑一笠,虽寒暑不变也,人呼为蓑衣先生”。

白玉蟾祖师也曾在《屏睡魔文》里写道:“吾虽曰睡魔之精,乃汝自身之一灵,神清则睡魔去,神昏则睡魔生,但睡其形而不睡其神可也,聚之为元精,蓄之为一灵,融之为太虚,放之为太清,令子住舍而留形,可以不死,可以长生。予笑曰:不知我之屏睡魔乎?睡魔之屏我乎?” 武当祖师张三丰还曾经为此赋诗:“战魔需战睡魔先,此是修行第一鞭。目下辛勤熬一夜,壶中日月换千年。筑基事,志要坚,须凭玄牝觅玄玄。神归气复体成丹,然后开炉讲炼铅。”

三尸神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体里的三位神明,他们是欲望的化身。到了庚申日时,修行者不要睡觉,三尸神等不到人睡觉自然不敢出来,也没办法去天庭“打小报告”。每逢庚申日就用这种办法,三尸神就会根绝,这就达到了“斩三尸”的目的。斩三尸是一种比较特殊战睡魔的方法,整夜都不能睡觉。

“战睡魔”只是道教修行的一种法门,并非是简单的熬夜不睡觉。相反,道教还有针对睡眠的“睡功”,睡觉也可以修行。 陈抟祖师就是以“睡功”闻名,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首《睡歌》“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地,南北任眠,东西随睡”。不过陈抟老祖也并非简单的睡觉,睡功诀云:“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曰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息深深。白云髙卧,世无知音。”

对于普通人来说“战睡魔”其实就是战胜每个人心中的欲望,身在红尘中,自然是无法放弃“七情六欲”,但是对于这些欲望,我们要学会克制,不能让它们影响我们的生活。

广结善缘的几种方法

过去,有的人在路上点一盏路灯跟行人结缘,有人做个茶亭施茶与人结缘,有人造一座桥梁衔接两岸与人结缘,有人挖一口水井供养大众结缘,有人送一个时钟跟你结时间缘,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善缘。只要人有善心,自然善缘处处在,善门处处开!

(一)经济结缘——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一块钱跟别人结善缘,不但带给别人亲切感,甚至也许因此救了他人一条命。

(二)语言结缘——别人灰心的时候,你鼓励他一句话,对方就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别人失望的时候,你赞美他一句话,他就会觉得人生可爱多了。

(三)功德结缘——一件小小的善事,一个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

(四)教育结缘——我们也可以用知识或技术做法布施,来和人结缘。

(五)服务结缘——在某些事情上,给别人一点方便,有时会成为大家钦佩敬爱的对象。

(六)身体结缘——一个微笑,一个举手,有时候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善缘。有时候,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知识,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为缘,普渡众生,在他的慈心悲愿里,一切众生承受了慈悲的法乳,成就了慈悲的心怀。

地藏菩萨以愿力为缘:“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千百年来,地藏菩萨的这四句无量愿偈,为世人指出了成佛路,为佛法点出了长明灯!

文殊菩萨以智慧为缘,发广长舌,说无上法,为暗者现光明,为闇者演法音,以他的睿智大慧为中国佛教开创了至深至妙的大般若境界。

普贤菩萨以实践为缘,举手投足皆是道,扬眉瞬目无非法,为中国佛学树立了崇朴务实的道范与高风。

除了四大菩萨之外,佛教里面的历代高僧大德,个个都有独到的结缘法门。例如:

弘一大师以书法与人结缘,以持戒与人结缘。只要是向慕佛法的人,他从不吝惜以笔墨写经句结法缘;他自己更是严谨修行,坚守戒律,绝无一言谤法,无一行犯戒,为佛法树立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崇高典范。

虚云老和尚以禅定与人结缘,如如不动,一心不乱,不说法而法音宣流,接万机而不随境转。

太虚大师则以说法为缘,或以文字演绎般若,或以讲经启迪迷津,奔走各方,为中国佛教的起死回生打下一剂清凉药方。

善导大师以光明和大众结缘,使眼盲者心不盲,使心盲者重现智光,为黑暗污浊的人间带来一片光明。

印光大师以念佛结缘,从念念观佛相续不断,日日持诵佛号不绝的修持中,引导信众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信心,和弥陀世尊结下妙善的因缘。

其他如印度须达长者,以布施结缘,建造了祇园精舍,成为佛陀在印度北方弘化的场所,而受到举国的敬仰。

永明延寿禅师,以放生结缘,救渡了无数水族走兽免受刀俎油锅的灾难。

龙裤国师以奉茶结缘,让饥渴的旅人游子得到甘露的滋润、清凉的荫,有力气跋涉更遥远的路途!

社会要靠群体的结合营运,才能发挥功能效用,就是个人的生命,也要依靠六根的配合聚会,才能生活愉快。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要仰仗士农工商的合作无间,搬有运无,才能衣食无缺,免于匮乏。因此,我们要感谢因缘,感谢众多的人成就我们。

标签: 太虚大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