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更新时间: 2025-09-14 20:08:05

阅读人数: 819

本文主题: 女徒弟和师父的相处之道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失礼。其实,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错,法师多半很慈悲,不但不会怪罪,反而会适切地修正,让我们也可从中多学一课。

例如:想向不认识的法师请教佛法,首先在请教法师法号时,很多人就不知如何开始,这时,可以说:“请问您的‘上下’如何称呼?”“上下”两个字的意思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此佛教徒为表达对法师的敬意,就以“上下”为称呼法师的方法。

而在向法师请教问题前,或是平常遇到法师时,可以行问讯礼或双手合掌说:“阿弥陀佛!”至于在与法师说话的时候,可以保持双手合掌,除可免去手足无措的紧张感,也可帮助人精神专注;若谈话时间较久,觉得手酸,可以改为操手。

有些初次随朋友到寺院拜访法师的人,看到学佛的朋友向法师顶礼时,可能会感到疑惑,不知道向法师顶礼是否为偶像崇拜?其实佛教是依法不依人的,佛教徒所顶礼的并非法师个人,而是僧宝;所以向法师顶礼,并非对法师个人的崇拜,而是出自内心对三宝的恭敬与感恩。

顶礼法师的时候,要先口称:“顶礼法师三拜。”如果法师说:“一拜就好”、“问讯就好”,则依从法师的话,并回一声“阿弥陀佛”。

此外,在顶礼法师前,也要留意环境与时机合适否,比如当法师正在用餐、读经、睡卧时,或是在人多闹杂处、厕所等不净处、路上,便不宜向法师顶礼,此时只要双手合掌或问讯即可。

如果想要供养法师,则可双膝跪地,然后将物件双手奉上说:“供养法师。”,此时不应说是“与法师结缘”,因为供养是下对上的礼节,结缘则是上对下的客气话。

在向法师请法的方式中,除了亲自拜访法师,写信求教也是常见的方式,但是一般人在写信给法师时,常会因不熟悉称谓方式或书信礼节,而不知从何下笔。

例如在写信封时,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写师父的姓氏呢?”因为中国自晋朝道安法师提倡与佛陀同姓后,便都以“释”为姓,不像在家众有不同姓氏,所以写信时不必写法师的姓,只要写上法师的法号即可。但是要在法师的法号靠左处,缩写“上下”二字,例如“上X下X法师”。

若是需封口的信封,要在法师称谓后写上“启”字,表示请对方开启信封;若是明信片,则写“收”字。为增加敬意,可增写为“尊启”、“道启”或“慈启”。

当面对空白的信纸,一般人首先遇到的问题仍与信封一样,不知开头如何称呼法师。若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可径称“师父”、“上人”或“吾师”,不需再写师父法号;若非自己的皈依师父,则可视年纪而定,如长者可称“老和尚”、“老法师”或是“长老”,同样不必再写师父法号;至于与自己同年或年纪轻于己者,则可以写对方的法号,并冠以“上下”,或者因为信封上已有对方的称谓,可以直称“师父”、“法师”、“住持”等。

至于法师法号后的敬语,要以对待长辈的称法来写,才显得尊敬,可用“尊鉴”或“慈鉴”。在结尾处的祝福,则可用“敬请”、“祗颂”或是“恭叩”,再另起一行写上祝福的内容,如“慈安”、“慈航普度”、“智慧圆满”、“法喜无量”等,都是贴切吉祥的用语。

最后,在信末部分,若是写给自己的皈依师父,可自称为“徒”或“弟子”;写给其他法师则可先写“三宝弟子”,再写自己的名字。姓名下须再写上“顶礼”或是“跪白”,因为顶礼是恭敬三宝的重要行仪。一般居士常不论写信对象,通称“合十”或“合掌”,这样的写法较适用于晚辈与平辈,而不合用于被尊为长辈的法师。

很多人在写信或拨电话给法师时,可能会因为担心用词不当,而忐忑不安。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紧张,可以尽量放宽心;当自己在和法师说话时,甚至不妨就坦诚地请教法师:心里若感到紧张不安,可有安心妙法?可以指点迷津?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法师是指导我们学佛、了解生命实相的导师,应心存感恩。而藉由学习学佛行仪,我们不但有方法来表现我们对僧宝的恭敬心,也能改善我们平常积习已久的散漫言行,可以说由于这些规矩的目的在调伏心念,所以能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的身心自在,而非权威的硬性规定,因此不同于长官要求部属的强制情形,而能够在与法师相处时得体又自在。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与师父相处时的礼仪

法师是指导我们学佛相的导师(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慧德)

不少人在初学佛时,常会不知如何与法师相处,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失礼。其实,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错,法师多半很慈悲,不但不会怪罪,反而会适切地修正,让我们也可从中多学一课。

例如:想向不认识的法师请教佛法,首先在请教法师法号时,很多人就不知如何开始,这时,可以说:“请问您的‘上下\’如何称呼?”“上下”两个字的意思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此佛教徒为表达对法师的敬意,就以“上下”为称呼法师的方法。

而在向法师请教问题前,或是平常遇到法师时,可以行问讯礼或双手合掌说:“阿弥陀佛!”至于在与法师说话的时候,可以保持双手合掌,除可免去手足无措的紧张感,也可帮助人精神专注;若谈话时间较久,觉得手酸,可以改为操手。

有些初次随朋友到寺院拜访法师的人,看到学佛的朋友向法师顶礼时,可能会感到疑惑,不知道向法师顶礼是否为偶像崇拜?其实佛教是依法不依人的,佛教徒所顶礼的并非法师个人,而是僧宝;所以向法师顶礼,并非对法师个人的崇拜,而是出自内心对三宝的恭敬与感恩。

顶礼法师的时候,要先口称:“顶礼法师三拜。”如果法师说:“一拜就好”、“问讯就好”,则依从法师的话,并回一声“阿弥陀佛”。

此外,在顶礼法师前,也要留意环境与时机合适否,比如当法师正在用餐、读经、睡卧时,或是在人多闹杂处、厕所等不净处、路上,便不宜向法师顶礼,此时只要双手合掌或问讯即可。

如果想要供养法师,则可双膝跪地,然后将物件双手奉上说:“供养法师。”,此时不应说是“与法师结缘”,因为供养是下对上的礼节,结缘则是上对下的客气话。

在向法师请法的方式中,除了亲自拜访法师,写信求教也是常见的方式,但是一般人在写信给法师时,常会因不熟悉称谓方式或书信礼节,而不知从何下笔。

例如在写信封时,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需不需要写师父的姓氏呢?”因为中国自晋朝道安法师提倡与佛陀同姓后,便都以“释”为姓,不像在家众有不同姓氏,所以写信时不必写法师的姓,只要写上法师的法号即可。但是要在法师的法号靠左处,缩写“上下”二字,例如“上X下X法师”。

若是需封口的信封,要在法师称谓后写上“启”字,表示请对方开启信封;若是明信片,则写“收”字。为增加敬意,可增写为“尊启”、“道启”或“慈启”。

当面对空白的信纸,一般人首先遇到的问题仍与信封一样,不知开头如何称呼法师。若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可径称“师父”、“上人”或“吾师”,不需再写师父法号;若非自己的皈依师父,则可视年纪而定,如长者可称“老和尚”、“老法师”或是“长老”,同样不必再写师父法号;至于与自己同年或年纪轻于己者,则可以写对方的法号,并冠以“上下”,或者因为信封上已有对方的称谓,可以直称“师父”、“法师”、“住持”等。

至于法师法号后的敬语,要以对待长辈的称法来写,才显得尊敬,可用“尊鉴”或“慈鉴”。在结尾处的祝福,则可用“敬请”、“祗颂”或是“恭叩”,再另起一行写上祝福的内容,如“慈安”、“慈航普度”、“智慧圆满”、“法喜无量”等,都是贴切吉祥的用语。

最后,在信末部分,若是写给自己的皈依师父,可自称为“徒”或“弟子”;写给其他法师则可先写“三宝弟子”,再写自己的名字。姓名下须再写上“顶礼”或是“跪白”,因为顶礼是恭敬三宝的重要行仪。一般居士常不论写信对象,通称“合十”或“合掌”,这样的写法较适用于晚辈与平辈,而不合用于被尊为长辈的法师。

很多人在写信或拨电话给法师时,可能会因为担心用词不当,而忐忑不安。其实,这些都是不必要的紧张,可以尽量放宽心;当自己在和法师说话时,甚至不妨就坦诚地请教法师:心里若感到紧张不安,可有安心妙法?可以指点迷津?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法师是指导我们学佛、了解生命实相的导师,应心存感恩。而藉由学习学佛行仪,我们不但有方法来表现我们对僧宝的恭敬心,也能改善我们平常积习已久的散漫言行,可以说由于这些规矩的目的在调伏心念,所以能帮助我们得到真正的身心自在,而非权威的硬性规定,因此不同于长官要求部属的强制情形,而能够在与法师相处时得体又自在。

长理师生的相处之道

新湖南客户端9月30日讯(通讯员 李潇玲 刘飘逸)师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全社会大力弘扬的良好风尚,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长沙理工大学师生自有他们的相处之道。

在长理,许多老师都怀着热忱之心教导学生,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高等数学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是一门“闻之色变”的课程,数统学院谭艳祥老师清楚地知道,这门课艰深的原理、复杂的公式经常让学生望而却步。为了让这门课变得“亲民”,他平时特别注重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法,在备课过程中倾注大量心血,巧妙地把高等数学与讲趣味段子结合起来,将高深的数学课讲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谭艳祥在课堂上。聂君羽/摄)

谭艳祥老师的学生不仅在他的课堂上没有压力,在课后和他的交流也很和谐融洽。学生们对学习有疑问,可以随时通过QQ发出信息提问,谭老师总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也因此被称为“客服”班主任、“百群之主”。

物电学院的毕文琦同学很喜欢谭艳祥老师教授的高数课和概率论课,在他看来,“没有高数的晚自习,不是一个完美的晚自习。”

电气学院李茂军老师经常驱车往返于新老校区,只为给同学解决实验难题,这一来一往要耗上小半天时间。尽管麻烦,他却乐此不疲:“工科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电话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一定要面对面交流。”他宁愿自己麻烦一点,也不愿意让学生的问题悬而不决。

经管学院张智仪是院学生会宣传部的成员,刚开始接触微信公众号推文工作时,因为做推文存在不少问题,每次她把推文交给辅导员段懿珊老师审核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被批评。没想到段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她,反而十分耐心地给她指出不足,教她怎么修改。

“无论学生成长速度是快是慢,老师永远都爱他们、支持他们,”段懿珊笑着说,“就像十个手指头一样,无论高矮胖瘦都连着心。”

《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就是:学习中最难得的,即是尊敬老师,只有尊敬老师,学生才会尊敬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大众才会敬重真理和学问。长理校园中,有很多学生正是用尊重、感恩之心让老师收获到了满满的感动和成就感。

前不久,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礼敬恩师”活动,许多学生通过在线填写明信片,向老师表达感谢。一张张薄薄的长理明信片,因承载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了特别的份量。

(学校官微推出“礼敬恩师”活动,许多学生通过在线填写明信片,向老师表达感谢。)

“能在大学四年里遇到了子玉老师我觉得很幸运,听说子玉老师当了20级的班主任,有点后悔自己早生了两年……因为子玉老师我才喜欢上了比较文学,甚至鼓起勇气想报考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希望老师一直幸福健康!”文新系学生牟思盈在明信片上真诚地表达对周子玉老师的感恩与尊重,在她心中,周老师是一位很“酷”的老师,她希望能像周老师一样,在文学的世界里自在徜徉,探索到更多的宝藏。

邀请老师参与班级活动、庆祝同学生日,教师节为老师送上鲜花和祝福……汽机学院王子晗同学所在的班级经常自发举办一些活动来联络师生感情。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发现,原来课上稍显严肃的老师在课下都非常平易近人,这种课堂之外的接触,也让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课外的知识和道理。

“当辅导员的这些年,我和很多孩子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彼此家人般的存在。”与一届又一届的“家人”之间的情谊,是土木学院辅导员叶正芳老师心中最宝贵的财富。不少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仍与她保持着密切联系,她经常会收到学生从各地寄回来的信件和明信片,“我很喜欢这种原始的书信交流方式,每一份我都会珍藏。”有时候她甚至还会收到一些匿名包裹,都是毕业的学生用自己的第一份工资给她买的特产,“虽然谈不上多贵重,但却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肯定。”

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建筑学院心理部和资助部辅导员周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她经常对部门工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去辨别在生活、学习或者心理方面遇到难题的学生,并及时找他们了解情况,给予学生耐心的开导和真诚的帮助。

有一位学生被医院确诊为强迫症,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周芳知道情况后很重视,她通过和这个学生同寝室、同班级的学生侧面了解情况,并不时通过面谈、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这名学生进行沟通,并尽全力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他情绪稳定。

通过一年多的耐心开导和细心关怀,这位学生被周芳感动了,病情也有所好转。第二年教师节,他特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周致外院,芳香桃李”送给周老师,向她表达感激之情。

在电气学院王媛媛老师看来,平等有效的交流是促进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每个星期王媛媛老师都会和学生们召开组会,讨论大家的学习进度和生活近况。

“除了学习,我们每周的组会还会在一起聊聊最近发生的开心事,甚至是有什么新出的电影,分享生活。”研究生郭峰同学说。有时聊着聊着太高兴,一上午眨眼就过去了。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学生们的学习焦虑和生活压力都得到了纾解,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交通学院徐卓揆老师被学生形容为“文武兼修”的一位老师,因为他“文”能给学生带来极具亲和力感染力的课堂,“武”能和学生一起下工地吃盒饭。在他心中,教学是一项“服务工作”,所以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身体素质都要过硬。

徐卓揆经常带着学生深入工地现场进行实习实践,帮助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地更加透彻。每一次实习实践,都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一起晒过烈日,一起淋过大雨,一起吃过盒饭,这些经历都见证着徐卓揆陪伴学生的一段段时光。对于学生来说,徐老师就是能和他们平等交流、说知心话的好朋友。

“我们在工地上结下的是‘革命友谊’,”徐卓揆带过的毕业生说,“徐老师总能用他的亲和与包容,帮助我们走出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困境,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