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二娘夫妇伤天害理,武松为何还要他们结交?真相出人意料
《水浒传》一书,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
若要论谁是最受民间百姓欢迎的,那非武松莫属。
金圣叹把武松誉为天人!#武松#
武松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老百姓无不津津乐道。
第一就是血溅鸳鸯楼,有滥杀无辜之嫌疑;
第二就是和孙二娘夫妇结拜,让人诟病没有正确的立场,极大地损害了武松的正义形象!
大家都很疑惑,一身正气的武松,为何会与孙二娘这种草菅人命并且卖人肉包子的恶徒结交?
这个问题,水浒传中没有给出答案,但《武松演义》却给出了清楚的回答!
《武松演义》,源于南宋流传下来的评话《武十回》,由评话艺人茅赛云和杭州大学教授刘操南根据杭州传统评话书目创作而成。
《水浒传》也是根据民间评书,戏曲加工创作完成,二者系出同源,但又各自加工创作。《武松演义》和早期的《武十回》更加接近。
那么,关于武松和孙二娘夫妇结义的事情,《武松演义》是怎么说的呢
话说武松为兄长报仇,杀了潘金莲、西门庆,被判刺配孟州牢城。
两位公差押送武松,从东平府徒步前往孟州牢城,一路上晓行夜宿,风尘仆仆。
这一日,来到一处山岭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公差向一个打柴的樵夫打听道路,回来对武松说:二哥,前面有个镇头,叫作十字坡。
『在江湖上常听人说,离孟州东门城外十里有个镇头,名叫十字坡。有个女人名唤孙二娘,江湖人送外号“母夜叉”,在那里开了一间“孙家老店”,实际上是黑店。
江湖上多听得人说: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从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今天,既然我路过这里,就去会会这个母夜叉孙二娘!』
武松和两位公差(周天、华豹)一路来到一个十字街口,只见街心有一棵大樟树,四五个合抱不拢。
大树枝叶四布,童童如华盖,树旁放着石条,不少人在树下歇凉。
武松走到大树底下,抬头朝街对面望去,只见对面转角处一家酒店,酒旗上写着“孙家老店”是个大字。
一路行来,早就饥渴难耐,武松和两位公差走进店门。
门口一张柜台,柜台里面坐着一个年轻的妇人,约摸二十三四岁的样子,长得很是美貌。
武松有些疑惑,按说此女就是母夜叉孙二娘了,但既然外号是“母夜叉”,一定是外貌丑陋,为何这个妇人却长得如此美貌?
武松细看那妇人,但见:生就一张鹅蛋脸,两条柳叶眉,脸色红润,肌肤均匀。
武松觉得有些奇怪,在他的想象中,母夜叉孙二娘应该是:眉横杀气,眼露凶光,皮粗肉厚、膀阔腰圆的悍妇才对!
就像《水浒传》里面描写的那样: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
就在武松还在瞎琢磨的时候,店小二上来招呼:“本店有好酒好肉,好大馒头,客官请上座。”
接着,武松等人就要酒要菜,两位公差更是端起酒就往嘴里灌,拿起馒头就狼吞虎咽,实在又饥又渴,不一会儿就喝光了一壶酒,接着又上了一壶。
接着武松质问店小二,这馒头是猪肉的还是人肉带,惹恼了孙二娘,给武松他们端上来掺了蒙汗药的浑酒。
两个公差被蒙汗药麻倒,武松假装倒地。
最后趁着孙二娘过来扛他的时候,出手抓住孙二娘,一番打斗之后,武松将孙二娘制住。
张青赶到,劝住了双方,武松放开了孙二娘,然后大家叙话。
武松开门见山,直接问孙二娘:嫂嫂,我在江湖上听人传说,你们店里卖蒙汉药酒,人肉馒头,可有此事?
孙二娘道:是的。人肉馒头是难得有的。昨天有个和尚从这里路过,被我用蒙汗药放倒,做成了人肉馒头!
武松说道:嫂嫂,你这事做得未免太残忍了!
孙二娘答道:为嫂做的事,合理得很!
“我不是见人就杀,死在我手上的都是地方上的赃官、恶霸、罪行昭著、十恶不赦的人!昨天杀的那个和尚,法号同钦,这个和尚经常摧残妇女,在他手中不知道害了多少人的性命。昨天他挑经担过此,为嫂特地把他引进来杀了,为民除了这一害”
听了孙二娘的话,武松连连点头,认可了孙二娘夫妇的行为,从此结为异姓兄弟。
从《武松演义》中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武松不是没有原则立场,胡乱和杀人魔头孙二娘夫妇结交。
武松和孙二娘夫妇结义,那是因为孙二娘其实也是一个侠义之人——她对付的都是那些罪行昭著、十恶不赦的人。

武松说馒头里有几根毛,孙二娘为何脸红坏笑?长大后才将他们看透
直裰冷披黑雾,戒箍光射秋霜。额前剪发拂眉长,脑后护头齐项。
顶骨数珠灿白,杂绒绦结微黄。钢刀两口迸寒光,行者武松形象。
武松无疑是《水浒传》中最出彩的角色,这头衔后面甚至都不用加上“之一”的描述,当然,这也是因为施耐庵确实是在这个角色身上花费了最多的笔墨,以至于他的形象格外立体。
不过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对一个角色了解得越多,反而越发变得不了解他,比如他在十字坡的那段经历,就十分耐人寻味。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武松就是个一身正气的英雄人物,毕竟他的多数经历都可以算得上是“惩奸除恶”。
比如他在景阳冈打虎的壮举,那可不是一位猛士徒手打死了猛虎而已,对于古人而言,那猛虎可是会闯入人类生活领域的猛兽,武松打虎,就是为民除害,事实上他是徒手打虎还是用兵器杀虎本不重要,重点在于他杀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才是阳谷县和清河县百姓崇拜他的原因。
他回乡之后,又见证了嫂嫂潘金莲害死大哥武大郎,接着他为兄长报仇,怒杀嫂嫂的桥段也堪称大快人心。
别说武松此举是滥用私刑,作为县城都头,他不该如此,但那《水浒传》的世界本就是遵循“快意恩仇”的原则,武松若不这么做,那他只会被西门庆及其背后的势力压制一辈子,就连那知县都是西门庆的人,他不动手,如何能为兄长洗刷冤屈?
还有他在孟州血溅鸳鸯楼的经历,当真是解气。
那蒋门神霸占快活林,张都监又欺骗了武松,还要加害他,武松忍无可忍,于是将张都监一家老小尽数杀死,事后还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着实霸气。
这样一个敢作敢当的猛汉,试问谁能不爱呢?
不过他在十字坡的那段经历,却不似他另外几段经历那般“爽快”,反而,在这段剧情中,武松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
“十字坡事件”的结局就让人不解,那《好汉歌》里唱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仿佛梁山好汉就是一帮惩奸除恶的好人,遇上恶贼,绝不会姑息。
而武松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若是遇上恶贼,自然更是应该毫不留情地对他们痛下杀手才是。
而张青和孙二娘就是典型的恶人。
比如武松擒下孙二娘时,张青跳出来求情,当时他就提到了他们夫妻二人在这十字坡做出的种种恶行。
小人只此大树坡下剪径。忽一日,有个老儿挑担子过来。小人欺负他老,抢出去和他厮并。斗了二十馀合,被那老儿一匾担打翻。原来那老儿年纪小时专一剪径,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到城里,教了许多本事,又把这个女儿招赘小人做了女婿……只得依旧来此间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
你看,他们不仅拦路抢劫,宰杀过路客,甚至连那帮被害者的尸体也不放过,这都不仅仅只是恶人了,简直就是“魔头”。
都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张青和孙二娘不就是制造不平之事的人吗?武松就该杀了他们。
然而事实是武松不仅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反而在张青挑明了身份之后,就与张青、孙二娘结拜了,难道就因为他们“态度好”,就可以这样?
所以从这段剧情来看,武松也并非纯粹的好人,在他的利益没有受损的前提下,他似乎也没有必须要惩奸除恶的正义感。
而结合这“结局”来看,他初遇孙二娘时的那段对话,就愈发显得有趣了。
其实武松在进入那十字坡黑店之前就已经看穿了这地方绝不是正经酒家,而那孙二娘的穿着也暴露了这女子不简单。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所以当武松进入那店铺之前,就已经有了要调戏那女子一番的意图。
接着二人之间便有了这么一番对话:“武松道:‘我见这馒头馅内有几根毛,一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以此疑忌。’武松又问道:‘娘子,你家丈夫却怎地不见?’那妇人道:‘我的丈夫出外做客未回。’武松道:‘恁地时,你独自一个须冷落。’那妇人笑着寻思道:‘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不是我来寻你。我且先对付那厮!’”
为什么武松说这番话的时候,孙二娘顿时就觉得心虚,乃至动了杀心?
难道她仅仅是惧怕武松看透了自己的诡计,怕武松发现她杀了人?
不,武松这番话别有深意,武松其实是故意讽刺孙二娘,意思是说孙二娘在做包子的时候,还在做些不检点的事。
之所以笔者会这么解读,是因为武松在原著中不止一次这样子用言语讽刺别人。
比如他去快活林找蒋门神的麻烦时,就与蒋门神的小妾有这么一番对话。
说是:“武松吃了道:‘这酒略有些意思。’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 武松道:‘却如何不姓李?’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
他为何这么说?很简单,因为当时出名的风月女子,如李师师、李巧奴,都姓李,所以武松此时的拐着弯骂这女子,讽刺对方像风月女子。
如此再回过头来看,武松和孙二娘都堪称人精,他们都明白对方心中想什么,也难怪后来他们能意气相投,他们确实是一路人。
而这也是《水浒传》有趣的地方,施耐庵从来都没打算歌颂书中这帮绿林猛人,他不过是将那个时代的世间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些细节的存在则让他的故事格外真实,如此匠心之作,能成为经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武松说馒头里有几根毛发,孙二娘为何脸红起杀心?长大后才将他们看透
直裰冷披黑雾,戒箍光射秋霜。额前剪发拂眉长,脑后护头齐项。
顶骨数珠灿白,杂绒绦结微黄。钢刀两口迸寒光,行者武松形象。
武松无疑是《水浒传》中最出彩的角色,这头衔后面甚至都不用加上“之一”的描述,当然,这也是因为施耐庵确实是在这个角色身上花费了最多的笔墨,以至于他的形象格外立体。
不过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对一个角色了解得越多,反而越发变得不了解他,比如他在十字坡的那段经历,就十分耐人寻味。
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武松就是个一身正气的英雄人物,毕竟他的多数经历都可以算得上是“惩奸除恶”。
比如他在景阳冈打虎的壮举,那可不是一位猛士徒手打死了猛虎而已,对于古人而言,那猛虎可是会闯入人类生活领域的猛兽,武松打虎,就是为民除害,事实上他是徒手打虎还是用兵器杀虎本不重要,重点在于他杀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才是阳谷县和清河县百姓崇拜他的原因。
他回乡之后,又见证了嫂嫂潘金莲害死大哥武大郎,接着他为兄长报仇,怒杀嫂嫂的桥段也堪称大快人心。
别说武松此举是滥用私刑,作为县城都头,他不该如此,但那《水浒传》的世界本就是遵循“快意恩仇”的原则,武松若不这么做,那他只会被西门庆及其背后的势力压制一辈子,就连那知县都是西门庆的人,他不动手,如何能为兄长洗刷冤屈?
还有他在孟州血溅鸳鸯楼的经历,当真是解气。
那蒋门神霸占快活林,张都监又欺骗了武松,还要加害他,武松忍无可忍,于是将张都监一家老小尽数杀死,事后还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着实霸气。
这样一个敢作敢当的猛汉,试问谁能不爱呢?
不过他在十字坡的那段经历,却不似他另外几段经历那般“爽快”,反而,在这段剧情中,武松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
“十字坡事件”的结局就让人不解,那《好汉歌》里唱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仿佛梁山好汉就是一帮惩奸除恶的好人,遇上恶贼,绝不会姑息。
而武松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若是遇上恶贼,自然更是应该毫不留情地对他们痛下杀手才是。
而张青和孙二娘就是典型的恶人。
比如武松擒下孙二娘时,张青跳出来求情,当时他就提到了他们夫妻二人在这十字坡做出的种种恶行。
小人只此大树坡下剪径。忽一日,有个老儿挑担子过来。小人欺负他老,抢出去和他厮并。斗了二十馀合,被那老儿一匾担打翻。原来那老儿年纪小时专一剪径,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到城里,教了许多本事,又把这个女儿招赘小人做了女婿……只得依旧来此间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是只等客商过往,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
你看,他们不仅拦路抢劫,宰杀过路客,甚至连那帮被害者的尸体也不放过,这都不仅仅只是恶人了,简直就是“魔头”。
都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以张青和孙二娘不就是制造不平之事的人吗?武松就该杀了他们。
然而事实是武松不仅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反而在张青挑明了身份之后,就与张青、孙二娘结拜了,难道就因为他们“态度好”,就可以这样?
所以从这段剧情来看,武松也并非纯粹的好人,在他的利益没有受损的前提下,他似乎也没有必须要惩奸除恶的正义感。
而结合这“结局”来看,他初遇孙二娘时的那段对话,就愈发显得有趣了。
其实武松在进入那十字坡黑店之前就已经看穿了这地方绝不是正经酒家,而那孙二娘的穿着也暴露了这女子不简单。
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所以当武松进入那店铺之前,就已经有了要调戏那女子一番的意图。
接着二人之间便有了这么一番对话:“武松道:'我见这馒头馅内有几根毛,一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以此疑忌。’武松又问道:'娘子,你家丈夫却怎地不见?’那妇人道:'我的丈夫出外做客未回。’武松道:'恁地时,你独自一个须冷落。’那妇人笑着寻思道:'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不是我来寻你。我且先对付那厮!’”
为什么武松说这番话的时候,孙二娘顿时就觉得心虚,乃至动了杀心?
难道她仅仅是惧怕武松看透了自己的诡计,怕武松发现她杀了人?
不,武松这番话别有深意,武松其实是故意讽刺孙二娘,意思是说孙二娘在做包子的时候,还在做些不检点的事。
之所以笔者会这么解读,是因为武松在原著中不止一次这样子用言语讽刺别人。
比如他去快活林找蒋门神的麻烦时,就与蒋门神的小妾有这么一番对话。
说是:“武松吃了道:'这酒略有些意思。’问道:'过卖,你那主人家姓甚么?’酒保答道:'姓蒋。’ 武松道:'却如何不姓李?’那妇人听了道:'这厮那里吃醉了,来这里讨野火么?’
他为何这么说?很简单,因为当时出名的风月女子,如李师师、李巧奴,都姓李,所以武松此时的拐着弯骂这女子,讽刺对方像风月女子。
如此再回过头来看,武松和孙二娘都堪称人精,他们都明白对方心中想什么,也难怪后来他们能意气相投,他们确实是一路人。
而这也是《水浒传》有趣的地方,施耐庵从来都没打算歌颂书中这帮绿林猛人,他不过是将那个时代的世间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些细节的存在则让他的故事格外真实,如此匠心之作,能成为经典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相关资讯
上篇:孕妇血糖高可以吃西瓜吗
下篇:原创孙思邈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