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5:21

阅读人数: 702

本文主题: 孙皓晖博客

之前写了一、二、三部的书评(博客),这次就接着写下去。第四部阳谋春秋,主要讲吕不韦的仕途之路,从经商到转政,再到一展拳脚,及至自裁而死,伴随的是秦国经济、军事、政治、民生各方面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冲突在于秦国应该宽刑还是严刑。吕不韦主张宽刑,认为这样法制才全面完善,毕竟社会除了法律还有人情,要考虑到民众感受,嬴政则认为商鞅法的根基便是依法治国,严格遵照法律,宽刑会腐蚀法治的基础,最后腐败丛生。其实都有道理,最终还是看时势发展,不管变化还是如故,都是考虑当前的情势。还有一个难点,是对吕不韦的功过评说。秦国的政治清明和后宫淫乱全系一人,既不能抹杀他的功劳,也不能忽视他的错误,嬴政总结得很好,句句说到重点。学问方面,礼仪、法制、名实之辩这三部分内容涉及比较多。礼仪具体介绍了谥号、庙号、冠礼、表字等,法制则是再次强调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名实之辩说的是名家以二十一事(哲学命题,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白马非马)闻名天下,后理论被荀子破解。这一部分非常精彩,胡适的解析角度新颖,让人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喜欢的万万不能错过。说几句题外话。对这套书的感觉,从一开始的狂热到之后的思考,再到现在的会意,就像人的成长,从只允许赞美,到反思自己,再到综合看待。单就刻画人物而言,这套书无疑很成功,每一部都有几个人令人印象深刻。而对比史实,就有比较多比较大的出入了,选材接续等只是利于小说情节的发展,想看更真实些的东西,移步吕思勉或孙皓晖另一本书。所以对这本书的看法,网上也有非常推崇和反感两派,我个人则更愿意这样看:作者是塑造一个心目中的帝国崛起,有慷慨激昂的时光,有低迷呜咽的历程,有英雄,有小人,世事变幻,只有初心不改。与其说美化历史和人物,我更倾向于树立做人标杆,胸有正气,有所为有所不为。

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为了梦想而感动

作家是一个很艰难的群体。如果作品卖得好,那就能风风火火。如果作品卖的不好,很可能连粥都喝不上。典型的高风险行业。小可以前也怀了一个作家梦,不过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老爸对我说:“你将来可不要用我养老的钱买稿纸啊!”一句话把我惊出一身冷汗,从此远离文科。但是看书的爱好还是没有改变。 现在老一拨作家很多都是沾了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光,努力考上了大学,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社会变革的体验使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里面出了很多智商高、情商更高的人才。像这次茅盾奖获奖的很多作家都是如此。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校园青春文学开始抬头,若干八零后开始以嬉笑怒骂的方式,和天马行空地幻想征服年轻读者。这批作家笑侃天下、作品洋溢的是青春的愤怒、戏谑,对未来的渴望、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精神世界里面漫画式生活的诉求。 再后来,煮酒论坛、博客引领了网络作家的火热,出书也不再是梦想或者文化圈的专利,当年明月的成功无疑吸引了大众眼球,他的经验被无数商家和作者复制。作家、作品,似乎也进入了战国时代。可是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是一种沉淀,是一种梦想,是一种为国为民的渴望,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种个人成功与国家兴盛的强有力的切契合点。 大秦帝国试图为我们提供这些东西。这部大河小说勾画了秦国六代人的不懈追求,以及帝国弹指间灰飞烟灭。开场与结局出现了难得的荒谬性与戏剧性。前段时间看茅盾奖评论该书主题思想美化暴秦,与时代精神不符。怎么说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专制确实不等同于法制,法制也绝对不是暴政。评委的话有道理。但是为什么这么多读者喜欢看呢?这就一定有它唤起大家共鸣的理由。我想也许当我看完全书,这个理由也就找到了。

孙皓晖谈历史写作:你要清楚历史精神是什么

很多喜爱历史题材的读者未必会喜欢看华丽而失实的武媚娘,无论是大头版还是原版,他们却是孙皓晖的铁杆粉丝。孙皓晖历时16年创作完成的长卷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煌煌11卷, 500多万字,百家争鸣金戈铁马国家兴亡融于笔端,它逆快餐化碎片式阅读而行,厚重而靠近史实,数年来长盛不衰。《大秦帝国》的一位普通读者,站在孙皓晖面前说:您的书,我读了三遍。这肯定不是读得遍数最多的一位。1月9日,在第2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了即将出版的《大秦帝国》的精粹缩写本,共3卷。 立足华夏文明,回到那个生命力最强的时代 穿越都爱去清朝,而孙皓晖独爱秦。中国历史上统一了六国第一个称帝的是秦,被后世视为暴政的代表而否定的偏偏也是秦,秦的口碑并不好。我们对秦的印象存在着遮蔽与误解。孙皓晖说,之所以在众多历史朝代中选择秦,是因为只有秦帝国和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中最为要害、最为丰富的历史转折时期,“对中国最辉煌时期经验的总结,可以对未来有启示意义,这也是我坚持16年写作完这部长卷的精神动力。 ”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书中这句誓词感动过很多读者,也让部分读者以为《大秦帝国》只写秦地,即今天的陕西。这却并非孙皓晖本意。他指出,地域支撑点不可改变,但是不希望把《大秦帝国》的立场看成是地域文化,从文明意义上讲,大秦帝国是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形态即法治文明推向大陆。“我是陕西人,我是抱着华夏文明的情怀、总结历史精华的情怀来写的。 ” 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商业大潮对精神文明不断冲击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对这种负面影响的遏制比古典文明要差很多。那么应该怎样纠正文明现状?孙皓晖的答案是:回到我们历史中最有生命力的时代中去,回到大秦、春秋与战国,把此后三千年灌输给我们的僵化的东西全部去掉。这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直接跨过中世纪一千年,去接续古希腊罗马的传统。大秦、春秋与战国本是华夏文明的原点,却又是被官方史书否定歪曲了的时代,所以孙皓晖选择了重新解读,以此唤醒我们对远古文明强大精神力量的观照,并对现实进行反思。 重新观照儒家法家,让诸子百家各归其位 《大秦帝国》和孙皓晖被诟病最多的是对儒家的态度,一些人认为,孙皓晖扬法抑儒,贬低儒家。这是对孙皓晖的误解。孙皓晖表示,他只是客观呈现历史原貌,在原生文明时代,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儒家并不被看好。儒家是一个保守主义学派,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不好,而是意味着一个民族传统的稳定性,它提醒着一个民族不要有暴躁症而进入狂飙突进的深渊,浸润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西方和日本都曾有过法西斯,中国文明为何没有滋生法西斯?就是因为儒家的存在,它虽然有不好的一面,但造就了我们的民族的平和与冷静。各个民族都有保守主义思潮,而只有在一个文明多元化的结构中,它才会发挥作用,多元化若被取消,保守主义独尊,它就会变成完全负面的东西。在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是反对变法的,不提倡变革,与当时的浪潮明显唱反调,可是孔子周游列国却普遍受到礼待,因为大家不敢用他,却尊重他,他是当时唯一一张反对牌。所以在天下都抛弃儒家时,儒家仍成为显学。孙皓晖说,他对儒家的立场就是:我们不反对儒家,我们反对的是独尊儒家,儒家不是中华文明唯一的思想体系代表,而是百家思想之一,应该让儒家回到百家思想的多元结构中去,让百家各归其位。儒家是保守主义的,相当于刹车器,汉代独尊儒家,相当于把一辆车的发动机全部拆掉了,只留一个刹车器,说刹车器是金子做的,又有什么用呢?应该把发动机装回去,该刹车时再刹车。 “酷吏”成为后世对法家的评价,这也是一种歪曲。孙皓晖指出,在当时法家是变革的正义思潮。韩非子的《孤愤篇》等于是法家命运的宣言书,写改革者的前仆后继,在改革中不断死去又不断地向前冲,有助于人们正视法家的命运。在孙皓晖看来,五千年政治文明的最高峰就在法家里。儒道阴阳法名墨六大理论体系都涉及政治,但只有法家真正进入了政治中心,商鞅是法派的核心人物,商鞅变法的结果是使秦成为法治社会,延续了150多年,并在统一六国后将法治文明推向了大中国,中国整体的法治社会面貌基本形成。法家重法治精神,同时也富有人情味。“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这是商鞅的话,法家也是为了爱民。只是后世独尊儒家,科举中又不考法家,法家也就被屏蔽,造成了后世的普遍误解。孙皓晖指出,任何一个学派都有缺陷,这种缺陷是历史性的缺陷,当时的历史平台就这么高,它也只能这么高,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把它的历史缺陷拿掉,汲取精华,把健康的东西发掘出来,这也正是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 触摸不到历史精神,就算不上历史写作 在一个历史被调戏被调侃的时代,充斥荧屏的是帝王将相后宫争斗,打开网络又是架空历史的穿越或者帝王幻想,既然捏造一些故事就可以赢得观众和读者,谁还愿意皓首穷经做历史钩沉,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武媚娘成了大头娘娘,很多人笑“剪胸”行为,更多人却在反思,回到那个时代武媚娘们果真如电视剧中一般装扮么?这也正反映出,一些文艺作品调戏历史,误以为这样才符合大众口味,殊不知,读者对历史真相的渴望与探求更强烈。 “历史写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价值缺失。 ”孙皓晖指出,我们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很多作者不去挖掘历史中阳光、健康的东西,而是调侃历史,把反思历史的基本功能忘记了。“并不是写了历史故事就是历史写作,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历史的精神是什么。 ”他强调,如果没有触摸到所写时代的历史精神,只写了故事,那不算历史写作。 政治阴谋论,爱情三角论——孙皓晖指出,这是电视界乃至艺术界的两大污染源,凡政治必写阴谋,逢男女必写三角。这未必是观众需要的。而一些好剧如《长沙保卫战》没有写任何男女三角问题,而是正面反映历史真相,受到观众和业界好评。孙皓晖指出,很多作者缺乏历史知识,只好围绕乱七八糟的东西来写,网络历史题材写作很大一部分也正是这样的,“希望能发掘历史中的正面的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历史赘肉的东西我们写它有什么意义呢? ” 三卷本不是简单的缩减,而是改写 从6部11卷,精简到3卷本,我喜欢的人物有被删减掉的吗?我还能看到历史完整面貌吗?我有可能会错过什么?——这是一些粉丝读者担心的问题。孙皓晖介绍了删减情况,“不是把故事的量减少了就是缩写了,而是全面的结构调整” 。3卷缩写本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原著进行了浓缩改编:一是结构改变,最大的压缩是取消了第六部,即秦始皇去世之后,帝国灭亡的历史进程与最后的大型述评《祭秦论:中国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二是删去了六国灭亡之后独立成章的六国兴亡史总结性政论,更加连贯和紧凑。三是网友曾称该书是百科全书,知识性的文字大约有七八十万字,精粹本删去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整理性叙述,只保留了与核心环节相关的部分,如对中国酒文化的介绍进行了压缩。四是对地理风物人情简练化。五是叙述方式更加简约明白,“这里有大量的工作,不是删减,而是改写了” 。孙皓晖表示,精粹本基本删去了不具有继承意义的历史元素,以战国秦与帝国秦为框架主线,如山东六国的独立故事基本全部删除,六国与秦国紧密相关的互动冲突故事则压缩保留,人物删去得不多或几乎没有删去,只把仅出现一次的如庄子删去了。通过萃取和提炼,将会剥离出历史赘肉,将最美好的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开掘出来,而不过瘾的读者可以继续探索11卷本和其他历史解析作品。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