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风华独领《风流去》(一)

更新时间: 2025-09-15 19:05:23

阅读人数: 476

本文主题: 孙皓晖怎么读

历史已去,风流尚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本刊特约作者野山先生写下洋洋两万余字的读后感?对,那就是鲍鹏山的《风流去》。我们的历史往往充满苦难,但那苦难中总归存在着不容忘却的“中国脊梁”——这是《风流去》划下的重点。自今日起,将陆续刊登野山先生的“风华独领《风流去》”,既是《风流去》一书的再解读,也是政法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字里行间,任君品味。

朋友送我一本书,鲍鹏山的《风流去》,号称是他“用情最深,用思最精,用力最勤,用时最久”的一部书。

有人评之为“《风流去》结集了鲍鹏山‘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中最好的文章,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且鲍的写作风格“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历史、人物、英雄、隐士皆不虚构、不浪语,这是我喜欢的题材和喜欢的风格,值得一读。恰逢重要会议会前集中管理,封闭在宾馆数天,遂带上这本书,细细品读,整理出了如下笔记——

鲍鹏山言,“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我对老子没有研究,粗略知道他的生平,只觉得他是一个神秘的人,紫气东来,飘然西去,从此不知所终。对他的离去,我没有书中“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难堪自惭”或“自信与自尊受挫”的感觉。走与不走是他的自由,哲学不哲学我不关心,也就无所谓敬与畏,更无所谓迷惘。倒是对他老人家说走就走的风格十分欣赏,现在老人家端坐在宫观里享受香火膜拜,不是又回来了吗?

司马迁说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档案馆的馆长。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看来老子精研历史是不容置疑了。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鲍鹏山却认为,老子在守藏室是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看到的是“阴谋,冷酷与残忍的”罪恶。这是今不如昔,只见替而不见兴。“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对这段看多了罪恶的评述,我颇有同感。毕竟几十年的法官生涯,确实如此,时刻警惕着不要“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不要变得麻木。还好,矜谨的情怀一直都在,“忠信慈惠”才能“折狱致刑”,而“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确是没有想过,原谅我——“臣妾做不到!”做一个不枉不纵的法官,让监狱里无不辜,让刑场上无冤魂,已是我最大的追求了。对鲍先生“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的断言,是不是“虚构”“浪语”,我就不得而知了。

说到老子,《道德经》是避不开的。初见《道德经》,望文生义,那一定是道德说教类的“心灵鸡汤”,所以一直不感兴趣。多年前读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里面写到,函谷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五千言后,放老子出关西去,待其认真读罢,大彻大悟,匹马出关追老子数日不得,即辞官入山修道,平生收了两个弟子,一为鬼谷子,一为寒泉子,皆为当世奇才。由是,我对《道德经》产生了兴趣。三年前有段特殊时期,房间里恰好有《道德经》这本书,算是补课式地读了一遍,知道了“道”乃万物之本原,是万物运行之规律,“德”乃事物的本质属性,《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

我很同意鲍先生的如下观点——“思想家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如柏拉图、马克思,中国的荀子也算一个;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去之生活,如老子、孔子。”确实,两人都是复古的,而且还颇有渊源——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事后评价:“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有师徒关系,只不过孔子想复的是周公之礼,而老子要复的是更久远的古。

鲍鹏山把孔子称之为“黑暗王国的残烛”。认为孔子所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全世界的,无可估量。但我以为,这是文化的给予,而不是政治上的奉献。孔子的现实政治生活是失败的。“孔子现实政治生活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晏婴、子产或管仲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他的政治理念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了,却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未来的世界。后世对他的赞誉,封王封圣,是一种弥补。

班固称“道家者流,盖出自史官”而“儒家者流,盖出自司徒之官”。如此出身,确实是奠定了道家与儒家的基调——史官最易勘破,司徒贵在执着。一个勘破世事沧桑,感叹人心不古;一个执着克己复礼,立志经邦济世。所以一个西出函谷,不知所终,清虚以“避世”;一个周游列国,遍访诸侯,仁爱以“避人”。最终,道者远避尘世,隐于宫观,劝世人要超然物外,想得开!儒者衣冠入世,高居庙堂,劝世人要修齐治平,拿得起!

“超前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缺,恋后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失。”老子与孔子同时发现时代之缺失和不完美,但弥补缺失的路径方法却是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我无法也无能力置喙,但时代总是会进步的。

立在夕阳下,老子与孔子都预感到黑暗的降临。老子在落日的余晖里,化作飞鸿隐入天际,留下雪泥鸿爪让人遐思。孔子却化作蜡烛闯入暗夜,让那些适应黑暗,乐享黑暗的猫头鹰们惊诧不已。蜡烛熄灭了,猫头鹰们啸叫着狂欢着,却不知东方已然泛起了鱼肚白。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风华独领《风流去》(一)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毕十六年之功,煌煌五百万言,这是一部追寻“中国原生文明”的历史巨著,这是一幅气势恢弘、绚丽多彩的史诗画卷,这是一曲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历史交响乐。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秦帝国悠远历史的灿烂星河,它用丰沛的想象力为我们重塑了那个遥远而又心向往之的伟大时代。孙皓晖先生以其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创作完成的巨著《大秦帝国》成为当下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一件精品。我近期拜读了该书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壮阔激烈的战争场面、曲折传奇的人物命运常常让我陷入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翻读时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掩卷沉思耳畔依旧战马嘶鸣、古琴悠悠。读后颇多感慨,故写就此篇读后感,略记一二。

该部自秦献公少梁之战受挫(公元前362年)至秦孝公病殒,太子嬴驷即位、商鞅被车裂止(公元前337年),时间跨度二十六年,历经秦三位君主,其间更涉及战国年间各国竞相变法、征伐战争等诸多内容。小说以处于“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战国时代为背景,以商鞅变法为主线,生动记述了秦帝国通过变法摆脱积贫积弱图强自立的历史过程。作者之所以选择商鞅变法作为整部大秦帝国历史的切入点,我想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秦国洗辱雪耻、奋发自强的最重要时代,亦是大秦帝国得以长足发展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根基所在。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彻底的变革,它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

秦孝公是变法强秦的第一推动力,更是秦帝国的“基石君主”。即位之初,秦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秦孝公自断两指血立“国耻碑”,并向天下发出了千古未有的“求贤令”。就是这张“求贤令”揭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大变革。然而改革的进程是艰难的,内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外有东方六国觊觎的野心。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秦孝公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先变法图存,后变法强秦,继而雄霸天下。正是有了秦孝公坚定的改革意志,商鞅才能在甘龙、杜挚等老世族的重重阻挠下取得变法成功,新法才能取得“行之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邑大治,民殷国富”的成果。贾谊《过秦论》论之即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谓是沧海洪流中搏击风浪的本色英雄,是燃烧生命以挽救劫难的殉国烈士。?

秦孝公与商鞅,他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奠定了日后秦国“大出于天下”的坚实基础。商鞅是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理论的奠基人和践行者,是大秦帝国依法治国图强自立的精神太阳。《史记》中司马迁借应侯之口,称赞商鞅“极身无二虑,尽公而不顾私,……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他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他追求的目标是“为万民立法、为国家立制”,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着自己变法图强建立法制社会的理想而行,即所谓“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树敌无数,却未顾及个人安危;终遭车裂,洞悉一切仍慨然受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伟大政治家的最后献身。牺牲自己成就大秦帝国,个人悲剧置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则平添了许多让人难以言说的复杂韵味。

在春秋战国这个政治智慧喷涌的黄金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变革,都是由名士策划发动并主持的;几乎所有的长策大谋,也都是名士提出并主持执行的;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由名士运筹帷幄的。《黑色裂变》固然要以秦帝国为主体,以帝国兴亡为主线,写尽帝国的文治武功、霸气雄风,但小说的精彩感人之处还是那些心存济世之志,身怀匡扶天下之才,却又命运多舛,悲患忧戚的封建策士,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齐国孙膑、魏国庞涓等,他们在诸侯列国的皇天厚土上演绎了一幕幕或悲壮或雄浑的历史话剧。儒家孔子树起“学而优则仕”的大旗,声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待价而沽。墨家以兼爱、非攻等鲜明的政治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至于法家则是以严刑峻法、强权专制为宗旨,先后在多国导演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变法活动。诸子百家虽主张不同,各为其主,但他们的思想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仍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这也是一部“老秦人”书写自己历史的著作。孙皓晖先生出生在三原县西阳镇,这里便是“老秦”之地,离秦国最早的国都栎阳(今临潼)只有数十公里。秦国修建的郑国渠(今泾惠渠)至今还在他家门前潺潺流过。按他自己的说法,“生于秦地,染于秦风”。这些年,清朝热、明朝热、汉唐热,电视屏幕或图书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唯独作者立志要呼吁的“中华文明正源”——秦,还是沉默的。秦为何物?老百姓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明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于是作者“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这一“说叨”就是16年,从43岁到59岁,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强的16年,他都献给了《大秦帝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秦孝公、商鞅的坚定与执着,看到了忧国忧民的士子情怀,更看到了历史血脉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

有幸能在这片土地上工作,我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因为这是一块孕育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土地,这是一块缔造了汉唐盛世的土地,这是一块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土地,这也是一块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的土地。在新的历史进程中,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向原生文明的创造者致敬,向其所蕴含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致敬!

向现代文明的书写者致敬,向其所呈现的创新精神与蓬勃激情致敬!

《大秦帝国》:读历史故事,悟出这三个处世智慧

我们最早对中国历史上统一的认识,就是从课本上知道的秦始皇时期的统一。在那个充满了列国纷争的战国时期,秦国奋六世之力,由弱到强,最终实现了大一统,堪称秦帝国。但我们知之尚少的是,曾经的弱国秦国是怎样崛起的。作家孙皓晖所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精华版),为我们全景式还原了秦一统天下的过程。孙皓晖原任西北大学法学教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历史小说家。他自1992年开始,在法学研究基础上转入中国文明史研究,历经16年完成11卷本500余万字的《大秦帝国》。这套五卷本精华版《大秦帝国》120万字,集中体现了历史作品的根本价值观,截取最辉煌的文明时段,将最美好的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开掘出来。翻开大秦帝国的历史长卷,通过一个个丰满的历史故事,去感受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金戈铁马,壮士豪情,帝王将相,叱咤风云。而其折射出来的处世智慧,于今天依然受用。01 从《大秦帝国》的帝王身上,我们学到领导的艺术: 心有大局、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历朝历代,要想改革变法,都是阻碍重重。在列国纷争的战国时期,秦国在变革中求生存、图发展,直到由弱国变成横扫天下的无敌强国。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帝王能够慧眼辩才,用人极为信任。不论是秦孝公之用商鞅,秦惠王之用张仪、司马错,秦昭王之用范雎、白起,秦始皇之用李斯、蒙恬,还是任用那些怀揣梦想、入秦图业的山东六国士子,都体现了帝王心有大局、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品质。02 从《大秦帝国》的将相身上,我们感概将相忠贞节义、有担当的精神商鞅推行的法治,虽有严苛,但经过百余年考验,成为了强国富民的经典,自己虽死而无憾。白起临危受命,成功谋划从燕国将人质嬴稷接回秦国。随后,白起担当主将,成功破解六国合纵,战绩累累,使秦国声威大震。03 从《大秦帝国》的士子们身上,我们看到士子励志研学、于蹉跎中奋起的精神苏秦入秦谋职未得重视,励志苦学留下“锥刺股“佳话,后游说六国促成合纵。张仪下齐入越楚几乎丧命,潜心自省磨练,重出江湖即任秦国丞相,出对策连横破纵。与其说合纵与破纵是秦与六国的江湖大战,不如说是纵横名士的交锋。看《大秦帝国》,不仅是感受战国时期秦的疲弱、崛起、强大的历史风云变幻,更多的是用今人的眼光从中悟出兴衰成败、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书中,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六国国力都曾经基础强大,也进行过变法,为什么多次合纵却始终未能破秦。芈王妃(宣太后)情商极高,遇事可柔可刚,杀伐决断,巾帼不让须眉。大型战争的场景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不禁为奇谋对策叫好。这套《大秦帝国》(精华版)倾注了孙皓晖多年心血,全景式的历史故事读来让人欲罢不能。

著名学者南怀瑾、作家二月河、经济学家梁小民、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重磅推荐。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