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崇岐:《宋史丛考》(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聂崇岐及其《宋史丛考》 /马勇
聂崇岐本来就是燕大历史系优等生,他在完成引得编纂工作的同时,很快上手进行宋代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并拿出极具分量的踏实作品。1934年,聂崇岐在《禹贡半月刊》连载《宋史地理志考异》,很快被收入开明书店1936年版《二十五史补编》。
《宋史地理志考异》校语长达五万余言,对《宋史•地理志》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校勘,对诸书记载之误、之异、之不可辨认处、存疑处一一罗列,以供他人参考。凡能辨识者,则在按语中详加说明。至于不取“校正”而用“考异”,则是出于谨慎,以示“不苟同,也不苟立异”。《二十五史补编》共增补诸史表志及考释二百四十多种,多为更前一辈学者的作品。聂崇岐除《宋史地理志考异》,还有《补宋史艺文志》也收入此书。《宋史地理志考异》《补宋史艺文志》两篇均属于那时学术界最为看重的考订之作,两篇长文奠定了聂崇岐在宋代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地位。

在考生心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高考不是古代的科举,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化的国民,而不是传统社会的文人,所以命题上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笔者认为,过去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阅读题,在命制思路上体现了温儒敏教授这一思想,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理解题题源选材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阅读题选材延续了2019年的特点,继续关注名家名著。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美国的作家,都是名家。而文言文阅读则不再仅限于从《史记》中选取材料。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Ⅱ、Ⅲ)三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全部源于《史记》,而2020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有两篇出自《宋史》,估计这是考虑到《宋史》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地位。《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而古代诗歌部分则继续从唐诗宋词中选材,以彰显中华文化之光。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连续两年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意在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对教学的指向性作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告诉考生“语文学习就是要读书”,以及“语文学习要读什么样的书”。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出要“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关注的主题分别涉及传统的孝道伦理、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古文观止》的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探索了中国式的家庭伦理道德、美术馆古代藏品的潜在意义以及《古文观止》备受历代读者喜爱的原因等。读这样有深厚内涵的文章,就好比练习太极拳锻炼身体,个中好处不用多说。这三篇文章与以往的纯粹为考试服务的普通论述文、科技文等有很大的区别。选用普通论述文等文体作为考试材料,仅仅是从阅读、提取、辨识信息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文本本身的思想意义并不在命题者的思考范围之内,但是选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则考虑到了文本本身对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意义,正如国家督学傅国亮先生所言:“教育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只有关怀精神成长,才有可能发生教育。”
2020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国卷的三份试卷在聚焦时代主题这方面较之2019年更加突出。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新基建”更是在2020年迎来风口,钟南山院士也因年初在新冠肺炎防治中作出特殊贡献而被人们交口称赞。扶贫、新基建和抗疫是本年度重中之重的大事,这几件事做好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保障。这三件大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性,也特别能体现中国的人本主义精神。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初步胜利的大背景下命制这样的试题,彰显了国家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2021年高考试卷命题中可能会尽量避免再出现这种集中关注当年重大时事的做法。
总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选材突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感悟文化的魅力,在考生的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笔者认为,今后高考语文卷的阅读题总体上依然会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备考时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应对?
首先,要注重积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学生不仅要低头看路,更要仰头望天,要有意识地抽出一些空闲时间,关注重要的时事新闻。教师还应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新颖的写作材料,做到活学活用、现学现用,把平常的积累及时运用到作文写作和学习中去。
其次,要吃透高考真题精神。高考真题凝聚了命题者的心血,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下一年度命题方向的材料。语文教师应该加大对高考真题的钻研,这样才能在创制或选择训练卷时少走弯路,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做到精准施教、精准复习。要加强对高考真题题目及答案的研究。譬如2020年全国一卷的第9题,题干先引用海明威的原话阐述文学上的“冰山理论”,最后要求“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本题回答的关键在于“依题干作答”,没有套路可用。如果平时教学中教师只教会学生依照套路机械作答,此题学生就难以答到要点。
再其次,要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育人功能。从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可以看出,阅读题的文本材料兼具知识能力测试和育人两种功能。以往在分析试卷时,教师往往注重试卷的考试价值分析而忽视分析阅读题文本的思想内涵,这一倾向必须纠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文化观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挖育人功能,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应试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系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池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5日第6版
在考生心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高考不是古代的科举,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化的国民,而不是传统社会的文人,所以命题上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笔者认为,过去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阅读题,在命制思路上体现了温儒敏教授这一思想,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理解题题源选材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阅读题选材延续了2019年的特点,继续关注名家名著。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无论是国内作家还是美国的作家,都是名家。而文言文阅读则不再仅限于从《史记》中选取材料。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Ⅱ、Ⅲ)三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全部源于《史记》,而2020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有两篇出自《宋史》,估计这是考虑到《宋史》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的重要地位。《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而古代诗歌部分则继续从唐诗宋词中选材,以彰显中华文化之光。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连续两年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意在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对教学的指向性作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告诉考生“语文学习就是要读书”,以及“语文学习要读什么样的书”。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出要“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关注的主题分别涉及传统的孝道伦理、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以及对《古文观止》的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探索了中国式的家庭伦理道德、美术馆古代藏品的潜在意义以及《古文观止》备受历代读者喜爱的原因等。读这样有深厚内涵的文章,就好比练习太极拳锻炼身体,个中好处不用多说。这三篇文章与以往的纯粹为考试服务的普通论述文、科技文等有很大的区别。选用普通论述文等文体作为考试材料,仅仅是从阅读、提取、辨识信息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文本本身的思想意义并不在命题者的思考范围之内,但是选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则考虑到了文本本身对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意义,正如国家督学傅国亮先生所言:“教育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只有关怀精神成长,才有可能发生教育。”
2020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全国卷的三份试卷在聚焦时代主题这方面较之2019年更加突出。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新基建”更是在2020年迎来风口,钟南山院士也因年初在新冠肺炎防治中作出特殊贡献而被人们交口称赞。扶贫、新基建和抗疫是本年度重中之重的大事,这几件事做好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保障。这三件大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步性,也特别能体现中国的人本主义精神。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初步胜利的大背景下命制这样的试题,彰显了国家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2021年高考试卷命题中可能会尽量避免再出现这种集中关注当年重大时事的做法。
总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选材突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感悟文化的魅力,在考生的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笔者认为,今后高考语文卷的阅读题总体上依然会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备考时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应对?
首先,要注重积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要求学生不仅要低头看路,更要仰头望天,要有意识地抽出一些空闲时间,关注重要的时事新闻。教师还应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新颖的写作材料,做到活学活用、现学现用,把平常的积累及时运用到作文写作和学习中去。
其次,要吃透高考真题精神。高考真题凝聚了命题者的心血,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是不可多得的研究下一年度命题方向的材料。语文教师应该加大对高考真题的钻研,这样才能在创制或选择训练卷时少走弯路,少做或不做无用功,做到精准施教、精准复习。要加强对高考真题题目及答案的研究。譬如2020年全国一卷的第9题,题干先引用海明威的原话阐述文学上的“冰山理论”,最后要求“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本题回答的关键在于“依题干作答”,没有套路可用。如果平时教学中教师只教会学生依照套路机械作答,此题学生就难以答到要点。
再其次,要充分发挥阅读材料的育人功能。从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可以看出,阅读题的文本材料兼具知识能力测试和育人两种功能。以往在分析试卷时,教师往往注重试卷的考试价值分析而忽视分析阅读题文本的思想内涵,这一倾向必须纠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文化观照,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挖育人功能,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应试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系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池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0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