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胯骨痛
孩子说胯骨痛,通常与突然剧烈运动、发育不良、外伤、滑膜炎、筋膜炎等有关,建议如果休息后没有缓解或者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小儿骨科就诊。
有可能是孩子平时不喜欢进行运动,突然进行比较剧烈的活动,就会导致身上有酸痛感,比如胳膊、腿部、胯骨等部位,建议让孩子注意休息,如果想要运动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可能是先天因素、家长抱孩子的姿势不恰当,就可能会引起发育不良,从而引起疼痛感,如果孩子经常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手术治疗;
孩子的胯骨如果受到撞击或者自己小心扭伤了,就可能会有疼痛感,伴有泛红、肿胀,在活动的时候症状会加重,建议在受伤后进行冰敷,48小时之后进行热敷,有助于缓解症状;
通常与感染因素、骨质增生等有关,炎症可能会刺激周围神经,从而引起比较强烈的疼痛感,并且有肿胀、畸形等症状,建议遵医嘱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
可能与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劳累等因素有关,一般会有腰部酸痛、肌肉痉挛、水肿等症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胯骨部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红花油等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也会引起上述症状。建议在恢复期间,家长要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橙子等。

小儿躯干严重坏死性筋膜炎
【一般资料】 患儿女,6岁【现病史】于2012年7月5日因全身多处出现红色斑丘疹伴有发热,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水痘,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因发热间断应用了糖皮质激素,7月11日发现腰背部出现小片状红肿,且逐渐加重,局部皮肤变黑、坏死,且范围逐渐扩大,同时伴有高热,最高体温39.5℃,精神欠佳,因病情变化快,症状逐渐加重,于7月13日转入急诊抢救中心。
【体格检查】 体温:39.3℃,脉搏:110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00/66mmHg(1mmHg=0.133kPa);急性病容,精神萎靡,贫血貌,心肺部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胀明显,肠鸣音尚可,后腰部有面积大小为8cm×15cm的皮肤灰黑色坏死,局部崩解破溃,破溃处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见图1A。图1A:入院时皮肤灰黑色坏死,局部崩解破溃;【辅助检查】将局部坏死组织切开后,可见全层皮肤、皮下脂肪及深筋膜完全变性坏死,呈灰白色,渗出液较多,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33.6×109/L,红细胞计数:2.9×1012/L,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285×109/L,红细胞比容:28.8%。
【治疗经过】 考虑患儿病毒感染后继发细菌性感染,且背部受压,导致腰背部坏死性筋膜炎,给予患者取俯卧位,防止进一步受压,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创面细菌培养。于入院后第2天在全身麻醉下行广泛清创术,术中沿坏死皮肤边缘切除全部坏死皮肤及软组织,坏死范围深及深筋膜,可见背部肌肉外露,组织间隙大量浑浊渗液外溢,恶臭,继续向周围探查,见周围正常皮肤下的软组织广泛坏死,向四周潜行,于是做辅助切口,切开正常皮肤,扩大清创范围,上界至肩胛下角,下界达髂后上棘水平,两侧达腋前线水平,将所有坏死的筋膜组织清除,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后,以碘伏纱布填塞并行引流。见图1B。图1B:清创术术中皮下筋膜层广泛坏死;术后每天给予病房床旁换药,继续进一步清除残存坏死的和新出现的组织,静脉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入院后第6天患儿腹部正常皮肤出现红肿、疼痛,邻近切口处仍有脓液流出,探查发现坏死范围越过腋前线,波及整个腹部,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链球菌感染;再次全身麻醉下予以清创术,探查下腹部(上界在剑突下3cm,下界在耻骨联合上1cm处,脐周2cm与脐蒂相连)深筋膜广泛坏死,见图1C,予以剪除,皮肤及皮下浅筋膜尚完好,给予保留,再次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碘伏纱布填塞,患者精神及饮食改善,体温恢复正常。复查化验结果提示白细胞恢复至正常范围,此后继续每天换药。入院第12天后行背部创面自体大张皮片移植,见图1D,自体皮成活良好。
右麦氏点附近有局限性的红肿压痛。入院后第28天行双侧胸腹部补充植皮及右下肢脓腔切开清创引流,患者创面愈合,见图1E。腰部查体时见:腰部屈伸功能稍受限,考虑后期行周围扩张器埋植,背部瘢痕整复术。
【讨论】本病例选自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以发热及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冬春季为多见,常呈流行性。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常见并发症为继发性细菌感染,包括局部皮疹化脓性继发感染、蜂窝组织炎、急性淋巴结炎、丹毒、败血症等。近年来水痘患儿并发甲组链球菌感染,多发生于出水痘的第3~6天,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的蜂窝组织炎,或者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均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需特别注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水痘患儿应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出疹前后如使用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网状内皮细胞干扰素的合成,使参与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减少,造成免疫抑制,促成水痘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分化,中毒症状加重,出现播散性水痘,有诱发感染的可能。此患儿间断应用过激素,有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的嫌疑。 在当地医院治疗水痘期间,因患儿长时间卧床,使背部受压,造成局部缺血、缺氧,导致背部局部皮肤软组织坏死,且发展较快,后期容易出现创面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病死率较高,入本院后给予积极手术,切开、去除坏死病灶,给予抗感染、换药治疗,虽然挽救了生命,但仍给患儿带来巨大伤害,躯干留有严重瘢痕,影响外观及功能,以后临床工作中如遇此情况,应定期完善相关检查及检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防患于未然。彻底清创、手术是治疗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主要治疗手段,发现皮肤软组织感染,皮下组织坏死,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及时给予清创,去除坏死组织,确切有效引流,避免坏死进一步加重而导致全身创面脓毒血症;同时予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给予足够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其中早期手术极为重要,因为坏死组织内血管血栓已经形成,抗菌药物已难进入患处组织,经清创、换药、创面新鲜后及时给予肉芽创面植皮手术,封闭创面。同时应注意本例患者因坏死性筋膜炎的界限不清楚,范围广,术中坏死组织清除可能不彻底,需要经历多次清创手术才能起到彻底清创的目的。更应该加强换药,随时观察,使创面处理步骤紧凑、合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擅长小儿功能性腹痛、偏头痛、胸痛、背痛、肌筋膜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不明原因痛等的药物、CBT、微创介入、神经调控、全数字超声治疗。
主要研究方向:心肌细胞增殖;神经调控在儿童慢性疼痛中的应用;围术期脏器保护。
担任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分会疼痛学组组员。主持或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局级课题研究。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PLOS ONE》、《上海医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数篇。为英文原著《当代小儿麻醉学》、《小儿心脏麻醉手册》、《围麻醉期护理—床边安全恢复指南》译者之一,参编《小儿心血管手术麻醉病例精选》一书。
出国进修情况:曾在以色列Schneider儿童医学中心进修学习。
近年来科研课题获得情况(近五年,前三主导者):
维持右心室心肌细胞横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CBP/p300介导的H3K27ac调控心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机制
侧卧位单肺通气对先心患儿术后肺不张影响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