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热播背后,折射出无数家长的影子
“我怀疑编剧抄袭了我的高中生活”
我们真实的亲情关系和剧情一样:常常相互取悦、希望保持疏离、偶尔小心翼翼。
《小欢喜》试图解答的问题是:父母和孩子在碰撞之后怎样融合?如何实现双向成长?
陶虹饰演的宋倩是一名单亲妈妈,宋倩的生活大多围着女儿转。但在对英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管教严苛到近乎“变态”。
设置半透明的学习室、源源不断的补脑品、亲自为女儿做测试把关......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为高考而服务,英子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与宋倩的摩擦也越来越多。
因为宋倩独自抚养女儿,所以她对生活的安全感,完全来源于对女儿的绝对掌控,只要英子有些反抗,就开始亲情绑架:
宋倩身上折射出无数家长的影子,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快乐我就快乐”,“孩子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家长这样付出限制了孩子的一言一行,要求孩子处处听话。一旦孩子有不情愿,家长就要细数为了她付出多少多少,委屈地斥责孩子不感恩。
让他拥有自己思考、决定的权力。
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味地压制和强迫,只会适得其反。
一个人愿意成长、独立,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成长多重要,而是成长过程里他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孩子在成长中,需要家长尊重他的独立人格,让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教育中给予孩子启发,比围着他团团转更重要。
宋倩单亲妈妈的身份,让她投注了过多精力在女儿身上,而孩子在如此重压下,难免出现“窒息感”。
现实中,因夫妻一方在家庭中缺位而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的案例并不少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钱英门诊案例:
小明父亲常年在外地出差,每月回家一两天。为了照顾小明,从小明出生开始,小明妈妈就放弃工作,又当爹又当妈,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小明妈妈自己明白。
即便如此,小明妈妈也得不到小明爸爸的认可——小明感冒发烧,小明爸不仅丝毫不对小明妈忙前忙后表示心疼,还指责小明妈怎么这么不小心,又让孩子着凉了。
更让小明妈难过的是,小明爸难得回家,还常常与朋友聚会。破天荒一次,小明爸带小明去游乐场,小明妈在家精心准备晚餐。但傍晚一个单位电话,小明爸就被叫走了。
仿佛在小明爸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朋友其次,小明和爷爷奶奶第三……小明妈还有位置么,保姆,或是其他?时间长了,小明妈不再对丈夫有期待,而是把全部精力投注于栽培小明,她发誓“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比丈夫优秀一百倍的人,让丈夫认识到他指责妻子多么错误”;有委屈和难过的事情,也不再找小明爸,而是向小明发泄或倾诉……
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小明,心理状态如何呢?
小明是个懂事的孩子,妈妈的不容易,他完全理解,他希望自己早点长大,替爸爸帮妈妈分担。
小学一年级开始,小明就帮妈妈分担家务,而且学习特别努力,希望做到最好,不让妈妈担心……可是让妈妈满意似乎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好不容易考了好成绩,妈妈笑了,但是爸爸一回家批评妈妈,妈妈立刻变得焦躁……
时间长了,小明开始自我否定:“我太没能力了,怎么做也无法让妈妈开心。”他甚至自暴自弃:“我怎么努力也无法获得认可,干脆不努力算了。”初三开始,小明沉迷游戏,经常逃学……
小明的故事里,小明爸爸没有充分发挥丈夫和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作用,导致小明爸妈夫妻关系疏离。 疏离的夫妻关系进一步导致小明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小明妈转而把注意力过度放在儿子身上,这是小明心理健康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我们需要平衡这些角色,不能顾此失彼。小明爸就过度把精力放在工作、朋友和父母上,而忽略了自己作为父亲和配偶的角色。小明妈则在种种原因下,只关注了母亲这一角色。
(2)夫妻关系疏离,最好在夫妻之间解决,不要牵连孩子。小明主动或被动地承担了很多本该属于小明爸的责任,对于年幼的他,自然是负荷过重。

出演《小欢喜》感慨良多陶虹能整理好一个家也不是简单的事
宋倩一家也是中国许多家庭的缩影
口碑和收视双丰收的都市剧《小欢喜》,明晚将在东方卫视收官。该剧全方位讲述了中国式中产家庭面对孩子高考的现实与温情,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豆瓣8.3分的评分,让《小欢喜》成为今年以来评分最高的现实题材剧。
陶虹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强势妈妈“宋倩”,角色中那种压迫性的“窒息之爱”引来观众热议。说起来,在去年拍摄《小欢喜》之前,陶虹已有5年没演电视剧,上一部要追溯到2013年与张鲁一合作的谍战剧经典《红色》,当时陶虹的精湛演技让观众印象深刻。
《小欢喜》在东方卫视播出后,观众们又一次把陶虹的“教科书式演技”捧上天,纷纷对她喊话:能不能多点出来拍戏?为此,陶虹的丈夫徐峥还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题为《听说观众已经喊话徐峥,拒绝将陶虹私有化了?》的文章,并回应说:“陶虹是大家的陶虹!我才是陶虹的私有财产。”
近日,陶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观众已经完全换了一拨,已经不再是当年看我演戏的那些观众了。年轻观众这次通过宋倩这个角色认识了我,对他们来讲,我完全是个‘新人’,这很有趣。”
角色:宋倩的偏执和焦虑,做了妈妈就会懂
陶虹饰演的宋倩不断给女儿乔英子施压,逼迫她学习,规划她的人生,却屡屡激起女儿的反弹。在经历了女儿试图跳海的打击后,宋倩终于悬崖勒马,认识到错误,主动缓和母女关系,最后更重新获得前夫乔卫东(沙溢饰)的爱。
陶虹认为,宋倩这个角色不讨好但非常立体:“宋倩的偏执和焦虑,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如果你是一个妈妈,很多事情不用解释就会懂。所以有人评论说:‘五年前我一定站英子这边,但如今我是妈妈,会毫不犹豫地站宋倩这边。’”当很多人在骂宋倩给乔英子带来的“窒息之爱”时,陶虹却认为应该看到宋倩在教育理念上好的一面:“宋倩培养了一个善良的、能够感受到爱的孩子,她是一个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的孩子。”
谈及出演“宋倩”这个角色的感受,陶虹说:“对我来讲,每一个角色演绎都不会是简单的。我接这个角色时也和徐峥商量过——一个家庭里的人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种商量是必须的。”陶虹笑言,徐峥也有关注《小欢喜》:“徐导会看我的戏,就像陶演员也看徐导的戏一样。他是一个触觉非常敏锐的艺术家,对于现在的时事、热播的每一部影片,或者是行业的变化,他都会去关注。”
感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学习做一个“妈妈”
出演《小欢喜》,也让陶虹对家庭教育问题感慨良多:“作为一个妈妈,今天你还可以帮孩子做一些事,明天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这个我要自己来。’这不就是成长吗?其实,妈妈也是从孩子生下来那一天开始做妈妈的,她做妈妈的‘年龄’和孩子的年龄是一模一样的。从这个角度讲,妈妈并不比孩子大,也不一定会更有经验。”不过,陶虹这几年下来还是总结了一些经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给予他们一些接触事物的机会,会对孩子的人生道路有一些方向性的影响。如果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戏剧等艺术类的东西,而只有知识技能,那么这种生命会狭窄很多。”
陶虹这几年的影视剧产量并不高,在拍完《小欢喜》之后也没接过戏。她说:“虽然我最近没演戏,但不代表我在家里是无所事事的状态。能整理好一个家,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毕竟我也在家里带孩子带了十年,回头一看,发现当年那个笨手笨脚的我,如今干得算是非常麻利、熟练了。我希望自己永远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家里每个人的变化,再去做调整。”
陶虹近年来也经常活跃在舞台上。她说:“今年春节后,我就一直在做话剧巡演,之前到了昆明,后面还会继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我们影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大年’,会有很多相关的工作。包括国庆前后的舞台表演,还有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都非常荣幸地参与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昨晚《小欢喜》看哭了!资深教师感慨:妈妈的情绪对一个家庭太重要了!
最近,电视剧《小欢喜》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剧讲述了三组家庭的高三一年中的鸡飞狗跳,网友们纷纷直呼:太真实了!
剧中乔家、方家、季家三组家庭,分别代表的是 “离异家庭”、“虎妈猫爸”以及“留守”式教育。三个迥然不同的家庭,演绎了中国式家长的众生相——不管什么类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在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的成绩时,都有同样的焦虑。
乔家是离异家庭,妈妈宋倩为了自己的孩子,辞去重点中学金牌教师工作,对自己的学霸女儿,有太多期待,也给了女儿太大压力。
最新一集中,女儿甚至不惜跳海反抗,不少网友说《小欢喜》变大悲伤,看哭了!
方家是“虎妈猫爸”式教育,爸爸方圆在小事上总爱护着自己的儿子,而妈妈童文洁嘴上从来不饶人,和儿子斗智斗勇。
季家父母双方因为工作繁忙,几乎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季杨杨,不仅不爱学习成绩差还叛逆十足,抵触父母。
这三个家庭,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家庭教育模式,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青春期的孩子和中年的父母,心中有爱却矛盾重重,孩子和父母如何相处也许是《小欢喜》给大家的思考。
最近,不少老师也在看这部电视剧,不同的老师们也从《小欢喜》里读到了不一样的教育话题。
杭州钱塘实验小学副校长冯琛莉:
前几天,冯校长发了一条朋友圈:
家有高考生,朋友推荐才看了这部电视剧,是的,很真实。因为我和他爹都不是学霸,所以小子的所有不完美与平凡,我们都接受。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因为,他是他自己。是的,我们这个世界从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能够从容面对世界的普通人。重要的是,别落下人生一场场的小欢喜。
冯校长的儿子在杭二中读高三,她对这部电视剧很感慨:“这部电视剧我目前看到十多集,《小欢喜》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多家长的共鸣?除了高三这个群体很受关注,里面的一些场景和对话太接地气了,很多家长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冯校长说,黄磊和海清演的这个家庭,典型的“虎妈猫爸”型,这应该是让大家感触最深的。看看现在的各种家长群,在里面说话的大部分是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妈妈也普遍比爸爸强势,同时伴随的情况是,妈妈也更加容易焦虑,面对各种别人家的孩子,便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自己孩子的节奏。这么多年工作和生活中接触了太多的家长,幼升小、小升初,再到中考,最大的感触是,妈妈情绪的稳定和从容,对一个家庭太重要了。
“跟儿子交流,我们通常是朋友式的,我们与孩子的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之间可以寻找到平衡点,因为孩子住校,因此一家人在一起用餐的时间就显得格外宝贵了。我跟他聊文学、电影,当然也有八卦娱乐,爸爸聊经济和热点话题。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有了一段这样美好的缘分,即便是满地鸡毛,也不急着匆匆赶路,可以一起热爱,享受当下每一个在一起的日子。”
“在成绩面前,家长还是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其实儿子的成绩起伏很大,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又掉下去,我比很多人都淡定。一辈子那么长,真的没必要那么焦虑。无论明年高考成绩如何,我们都随时给孩子留着一个大大的拥抱。毕竟,人生是一次长跑,高考只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一站,有追求,有梦想,不断觉醒,不慌不忙地找到更好的自己,如此便好。”
王老师的儿子今年上大三了,现在追着剧,再想想儿子高三那一年,非常有感触。
最近看《小欢喜》,王老师想起了自己跟儿子交流的一些事情:“我们儿子高三时,每周六中午回来,周日中午又赶回学校,交流的时间不多。我们想跟他谈谈心,有时候又不知道跟他聊什么,聊到后来总绕不过学习。孩子的成绩嘛,肯定是不稳定的,有时候是我们满意的,有时候是不满意的。有一次他没考好,我就随口问了一句:你课间有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没想到他连续反问我三个问题:你怎么知道我下课没在学习?你知不知道我刷了多少数学题?你知道别人在休息,我追着别人问题是什么感受?他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
“我当时愣了一下,问他为什么不跟父母交流?他说,告诉你们有什么用?徒增你们的烦恼,最后终究是要我自己面对的。”
大部分高三的孩子,就像是电视剧中的乔英子,一方面很懂事,一方面又想独立自主,脱离父母的管束。
“孩子们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认为要把所有的想法都告诉父母。有时候我们也在反省,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懂事的,长大以后突然变得难以说服。如何跟高中的孩子沟通交流,要成长的应该是家长。”
《小欢喜》里的妈妈们,也是很多大家讨论的话题。王琪说,高三一年,太考验家长了。电视剧里,刘静是很完美妈妈的形象,不过生活中像刘静这样的妈妈几乎没有,她对孩子永远都是那么耐心、不发脾气。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她后来得乳腺癌,是不是也跟平时总这么憋着有关系?高三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家长,家长自己不调节好,很容易把身心都伤了。
沈老师是杭州上城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大学的专业是心理学,她经常会从心理学角度写一些文章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阐述一些教育问题。
最近,她连续两天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我是神老师”上推送了关于《小欢喜》的文章。
第一篇的题目是《好小孩是被温暖大的,坏小孩是被逼出来的》其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
成绩差的孩子是怎么变成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坏孩子的?我想大概的历程是这样的:因为智力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的原因,这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学习上就掉队了,他们想要学好,但是却学不好,于是被老师和家长频频打击,认定自己是一个很差的小孩。
是继续发奋努力追求看不到的目标吗?
于是,不要好就成了这些小孩挽回尊严的最后一招:我就不要好,你能耐我何呢?
这些小孩从成绩不好变成了厚脸皮,最后一步一步,逐渐真的变成了那种人品有问题的人。
其实这个过程中,成人有很多次可以介入和干预的机会。比如帮助这些孩子建立人生的目标或者阶段性的小目标,让他(她)知道生活中不止有学业这一个目标,学习不好的小孩一样有出路。比如告诉这些小孩,因为成绩不够好,所以可能就是要承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这并不是自己成为坏孩子的借口,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别人是无法主宰的。比如告诉这些小孩,我可以成为你最信任的那个人,我会一如既往地给予你勇气和力量,我会支持你追寻自己的目标,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其实写到这里,我真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会接触儿童的成年人,都带着这样一种温暖和爱走近任何一个儿童,告诉他们:你有自己的特点,你是一个很好的小孩。那么,他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做一个更好的小孩。
好小孩,都是被温暖大的,而坏小孩,都是被逼出来的。
相关资讯
出演《小欢喜》感慨良多陶虹能整理好一个家也不是简单的事
’”当很多人在骂宋倩给乔英子带来的“窒息之爱”时,陶虹却认为应该看到宋倩在教育理念上好的一面:“宋倩培养了一个善良的、能够感受到爱的孩子,她是一个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愿意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