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欣赏的思维导图
留连了很久,书躺在桌面快半年了,终于下定决心,过了一遍,做了笔记。 这里是主要的纲目,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更清晰的描述和具体的小说来理解。 看了这么多年的小说,就一直觉得“这篇写得好!”,“这篇写得好感动”,“这个是什么鬼”。现在,知识是有了武器,能具体得去分析这篇小说写得好,是哪些方面写得好,为什么能感动我,为什么其他的就不行。 典型《万卡》,第三人称较大背景,第一人称表达内心的悲伤 叙述者不时的出现,告诉读者故事是他讲的 对故事里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判断 对对话不做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情景去判断 “讲述”是传统小说的常用手法。福拜楼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向“显示”靠拢,作者意图越来越含蓄。 小说叙事在情节关键段落留连,在无关紧要段落忽略 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面描写) 通过描写环境而进入叙述,显得舒缓和自然 通过环境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显得有逻辑,顺理成章 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私人空间的陈设、装潢等物品的风格会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趣味、爱好、性格 如正称:自然环境于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往往是“同调”“同质”“同方向” 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 追求思想深度,热衷于抽象、符号化,以虚构、寓言的形式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 每篇作品都有作家对这些人类生活中重大的母题的理解 作品蕴含的思想比作家本人要深厚 材料无法支撑想法,作品比作家本人的想法还贫乏 主观意图与客观思想之间无意识的背离 小说的“理”是蕴含在事实之中,并不特别彰显出来 要求作者带着悲悯,关怀全人类的痛苦,并有深刻的思考 主题的价值并不仅仅决定于深刻、重大、正确等,还在于是否有多向延伸性。 站在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 揣摩人物的出身、阶层、教养、职业、经历、品性、性格、具体的环境 人物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是人类的缩影 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主要故事的策划或者设计 按照因果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逐步展开 被讲述的事情,有情节、有头有尾的皆可称为故事 障碍越大,化解得越巧妙,小说越精彩 讲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 编造已有的世界,编造不存在的世界

深入理解与欣赏小说的魅力:从类型到情感的多维探索
小说,这种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真的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当你翻开一本小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里面有令人心动的故事,有让人心碎的情感,还有让人思考的人生哲理。可是,怎么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故事呢?今天就来聊聊我对小说的看法。
首先,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的多样性。无论是悬疑、爱情、科幻,还是历史、奇幻,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某个特定的类型所吸引,可能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兴趣,或者它能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比如,喜欢探险的人可能会对奇幻小说情有独钟,而热爱历史的朋友则可能更偏爱历史小说。这种选择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内心需求和对世界的理解。
不过,选择一本小说并不仅仅是看类型。封面、书名、甚至是作者的名字,都会在我们心中产生某种预期。当你看到一本封面华丽的小说时,往往会对它产生好奇,想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有些书名则可能让人觉得特别吸引,比如那些能瞬间引起共鸣的词句。其实,这是一种吸引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我们对故事的第一印象。
接下来,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投入到角色的情感之中。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往往是我们情感寄托的对象。当他们经历挫折、成功、爱情或是失落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比如,当一个角色在面临重大决策时,我们可能会替他捏一把汗,或者在他取得成功时感到无比欣慰。这种情感的共鸣,正是小说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当然,小说不仅仅是情感的载体,更多的时候,它也在引导我们思考。很多经典小说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在阅读的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例如,海明威的作品常常探讨勇气和人性的复杂,而卡夫卡的小说则常常让人思考存在的意义。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通过故事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见解。
欣赏小说,除了关注情节和人物之外,语言的魅力也不容忽视。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华丽繁复。比如,村上春树的作品常常带有梦幻色彩,而莫言的小说则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语言的差异,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在文字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波动。
有时候,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段落或情节。这时,不妨停下来,仔细琢磨。小说的深度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作者可能通过某个细微的描写,传达了更深层的含义。比如,人物的一句台词、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可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细心观察,往往能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美。
此外,读小说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有时候,我们读完一本书,会忍不住想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每个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同,这种差异甚至能引发热烈的讨论。比如,当谈到某个角色的选择时,有的人可能会支持他的决定,而有的人则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这种讨论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在交流中获得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理解背景和时代也很重要。许多小说的创作都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就深刻反映了当时北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果不理解这些背景,可能会对作品的深意产生误解。因此,偶尔做一些背景的功课,能让我们在阅读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小说的阅读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书评、论坛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听听别人的看法,看看不同的解读,往往能让我们对同一本书有更全面的认识。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乐于分享和讨论,能让这个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小说是一个让人沉醉的世界。它通过多样的类型、丰富的人物、深刻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一个个不同的故事。理解和欣赏小说,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情去感受。这不仅仅是对故事的享受,更是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希望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能在小说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发。
文章摘自:http://www.hfpenghui.com/?id=610
《小说鉴赏》:51篇世界级优秀小说大赏,教你看懂小说的”门道“
《小说鉴赏》的作者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是新批评派领军人物。 新批评派主张细读式的文本分析,通过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言进行细致分析,解读作品,挖掘作品的深刻意义内涵。
《小说鉴赏》是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作品技巧的理解的书,提高作品鉴赏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乐趣。这本书在美国与其地方是一本供大学教学使用的文学教科书。
内容设置上也像语文课本,通过大量实例具体分析小说,并从中提炼出关于小说的鉴别、创作原则。采用导读+实例+作者介绍+作品分析讨论+思考题的结构模式。
讲述从小说的组成要素、技巧问题,并就各个因素详细扩展的理论知识。从中分析谈论关于动作、情节、人物(性格、行为、态度、类型)、事实、主题、阐述、气氛环境等等。书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在本书后面有详细解释。
在看《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那篇时,想着这个剧情怎么这么眼熟,再去看原作者才知道是欧·亨利的,“欧·亨利的小说精彩纷呈,充满令人惊讶和具有讽刺意味的转折”,确实,这篇小说也很有代表性。
两位作者在分析{讨论}中,解析了这篇小说的新中新思想,主角的行为动机、事实上的情节安排、巧合,对于环境的具体描写,转折,甚至还提出这篇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弱点。
书中的实例还有很多,本书的目录里就是选用作为实例的小说的名字。都是优中选优,很精彩的小说。
书中选取了51篇名家名篇小说佳作作为实例,优秀小说进行点评、逐步分析、归纳、总结出优秀小说应该的总的原则和创作技巧、鉴赏要点。
也有对这些名作家的写作风格总结,比如在讲到海明威的作品时,联系其他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他的写作风格、主题、人物特质等等。
可以读到精挑细选的优秀小说,又可以了解原作者以寻找更多好作品,在作者的分析引导下,重新更加深刻地认识名篇佳作,思考部分可调动读书主动性,进一步掌握考察一部成功小说的鉴赏方法。
书中所选用的成功小说的作者有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海明威等等世界级别的大文豪。对于大文豪们及其作品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联系其他作品。
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思考,运用书中所讲到的因素考察小说,并思考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跟随“老师”的引导,将理论贯以实用。
这是一本难得的专业又丰富的鉴赏各种小说的教材。
阅读过程中,学到很多不一样的“读懂”小说的方法。
想想自己之前阅读小说只看阅读进度,只注重剧情和结局的“粗读”,实属囫囵吞枣。
“了解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寻找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三段论”式的阅读,确实不如“细读”的逐步分析更能深入小说的内里,真正挖掘出小说的价值。
让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知道如何挑选优秀的小说阅读,也更懂得如何“读懂小说”获得更多的看懂门道的乐趣。这本书中,对于成功小说的各要素的详细解析,小说创作的发源讨论,也适合从事小说创作方面工作学习的读者阅读。
哪怕是读完这百花齐放的51篇名篇佳作,也能有很大的收获,更何况还有老师带着你读,告诉你它好在哪里,它的弱点是什么。
所以,喜欢读小说的朋友们,这本书一定要看,学会看懂小说的“门道”,阅读的乐趣可就大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