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汉初各种文化流派总称“诸子百家”,班固认为小说家不入流
关于“诸子百家”——第一,并非仅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学派”。而是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文化流派”的统称。第二,最早记录这个说法的是司马迁。《史记·贾谊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普通诸子百家之书。”在此之前,尚未见有此称谓载于史籍。第三,“百家”只是古人形容数量之多的约略用语,并非实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是现代的说法。
具体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重点介绍了先秦著名学说的人物和思想,如儒、道、法、墨、兵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商鞅、墨子、孙子等等,但没有全面总结所有流派的主张和著作。真正完成这一恢弘工程的,是西汉末的刘歆和东汉初的班固。
刘歆(前53年——23年)在汉成帝时,曾诏令光禄大夫刘向等“校经传诸子诗赋”等古籍。《汉书》载:“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汉哀帝令刘歆完成其父刘向未竟之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七略》。”
《七略》,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书籍分类总录。
及至东汉明帝年间,班固(32年——92年)修《汉书》,在刘歆《七略》基础上,专门在书中设《艺文志》,全面总结了先秦至汉的“诸子百家”。
《艺文志》云:“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插上一句,《汉书·艺文志》此句后有《注》曰:“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唐颜师古说,这样的《注》皆不具名,搞不清是何人所注了,但仍然保留。但可知,“蹴鞠”也就是最早的“踢球运动”,也是“一家”。
班固详细举列了一百八十九家的四千三百二十四篇著作篇名。但他认为,真正“成气候”的,唯“十家”而已。这“十家”中,“入流”的仅“九家”——另外一家“小说家”不入流。
班固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理由是,这九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锋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他说的大意是,这“九家’,都兴起于王道衰微、诸侯争霸之时,虽然道理看似相左,争论激烈,其实不过是对时政的理解和解决的方案不同,所以“相灭相生”“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而已。
“九家”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班固认为,这“九家”都是从王室不同官员那里衍生出来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次君人南面之术也。……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尚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
刘歆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尽管尊崇儒学,能对其他学派有此评价,已属大不易。
《汉书》记载了武帝“罢黜百家”之事,且用了“百家”一词。
关于“小说家”不入流。班固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是不是班固怀有偏见呢?
对于班固上述说法,民国六年(1917年),胡适曾著《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但反响似乎并不热烈,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
现在看起来,班固所说似有其道理,至少,不同学派有其发生渊源和所代表的社会集团利益,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立场和看问题角度。

近代著名小说流派
20世纪之初,文坛上出现了一个著名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这个流派的起源与上海有关。十里洋场繁华之地,出现了一批把小说当作消遣娱乐的有钱有闲阶级,于是言情小说和世情小说有了市场。鸳鸯蝴蝶派延续了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受到了这部分人群的追捧。但是其在传递价值取向方面偏向于保守,所以评价不高。
清末,上海出现了很多刊载小说的杂志,这些休闲刊物为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1911年前后,言情小说逐渐在各种题材小说中成为主流,这时候出现了一部引起轰动的“现象级”小说《玉梨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小说描写了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悲剧。这部小说出版后供不应求,累计再版达到32次,印量接近百万本。如果当年有畅销书排行榜,《玉梨魂》应该可以连续几年上榜。
言情小说异军突起,很多有才华的作家纷纷试水写了起来,其中最著名的是苏曼殊,他一口气写了六本言情小说,本本畅销。由此鸳鸯蝴蝶派在文坛上正式站稳了脚跟。鸳鸯蝴蝶派发展壮大之后,这个派别的作家开始尝试创作其他题材的小说,包括武侠、侦探、写实等类别。后人统计过,这个流派的小说家仅长篇小说就创作了两千余部,中短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
鸳鸯蝴蝶派虽然风靡一时,但其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限。首先,鸳鸯蝴蝶派的小说自我定位为“消遣小说”,作家在创作时不太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他们的创作目的就是游戏消遣。其次,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在创作中过于媚俗,什么小说畅销,什么话题受关注,作者就创作什么。这样充满套路的作品,显得有些粗糙。第三,少部分这部流派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不惜描写一些情色内容,缺乏作家的操守。
经过多年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鸳鸯蝴蝶派中出现了一部可以“封神”的作品,这部小说叫《啼笑因缘》。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描写了一段爱情悲剧,让读者全情投入、欲罢不能。小说以进步青年樊家树和卖唱姑娘沈凤喜为主人公,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期间的种种黑暗丑恶。张恨水把人物命运和时代背景完美结合,受到了各阶层读者的认可。张恨水因为这部小说,被称为“通俗文学大师”。
总体而言,鸳鸯蝴蝶派作为一个文学创作流派,从知名度来讲曾经是文坛第一流派。但是由于流派中的作品良莠不齐,到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个小说流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民国小说流派
京派又称北方作家派,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文学的重心南移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其共通的特点是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钟艺术手法,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京派的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周作人,浙江绍兴人,1885年生,鲁迅之弟。教授、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也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者、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冯文炳,湖北黄梅人,1901年生,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沈从文,湖南凤凰人,1902年生,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李健吾,山西运城人,1906年生,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教授、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安徽桐城人,1897年生,教授、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京派主要成员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学者、教授,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成为他们与海派作家主要的分歧。其作品主要在《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骆驼草》《水星》等发表。凌叔华、胡也频、萧乾、汪曾祺等也被认为是京派培养或影响成名的作家。
主要作品有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李健吾的《心病》等。
海派又称新感觉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产生在上海文坛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刘呐鸣、穆时英、施蛰存、黑婴、禾金等。介绍几位:张资平,广东梅县人,1893年生,191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8年沦为汉奸。叶灵凤,江苏南京人,1905年生,1925年参加创造社,开始文学创作。穆时英,浙江慈溪人,1912年生,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施蛰存,浙江杭州人,1905年生,1932年主编文学月刊《现代》,开始小说创作。
海派的小说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人民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大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队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张资平的《苔莉》、叶灵凤的《七颗心的人》、刘呐鸣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的《南北极》、施蛰存的《上元灯》《雾》等,是海派小说的代表作。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共同自发第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的群体。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李辉英等。萧红,黑龙江哈尔滨人,1911年生,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军,辽宁义县人,1907年生,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满族人,1912年生,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舒群,黑龙江阿城人,1913年生,1935年开始文学创作。李辉英,吉林永吉人,1911年生,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开始文学创作。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处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队乡亲父老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李辉英的《万宝山》、舒群的《老兵》等。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小说流派之一,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得名于清末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又因此流派的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除了《礼拜六》,此流派的刊物还有《小说时报》《眉语》。
鸳鸯蝴蝶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张恨水、吴若梅、徐啸亚、徐枕亚、周瘦鹃、程小青、秦瘦鸥、李涵秋、李定夷等。介绍几位:包天笑,江苏苏州人,1876年生,小说家、著名报人,一生著译100多种。张恨水,安徽安庆人,1895年生,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程小青,上海人,1893年生,中国侦探小说第一人。周瘦鹃,江苏苏州人,1895年生,作家、翻译家、园艺家。徐啸亚、徐枕亚为兄弟,江苏常熟人,分别出生1886年和1889年,作家、诗人、书法家,并称“海虞二徐”。
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后多达两百余人,分散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后来集中在上海、天津、北京几个大城市。开始没有组织,后来组织了青社和星社。小说的内容多写才子佳人的情爱。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小说的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这一流派面向市民,可称为“通俗小说”、“平民文学”。主要作品有包天笑的《上海春秋》、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程小青的《险婚姻》、秦瘦鸥的《秋海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