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钦定续文献通考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15:07

阅读人数: 725

本文主题: 小说素材公侯封号

臣筮考叙唐封建,止及诸王,而凌烟功臣封公侯者更不叙录。顾考屡朝异姓世袭之封,亦有不可全削者,但不当如王圻续通考之漫无别白耳。马端临于宋代事迹纂至宁宗,亦不载异姓一人。王圻起而续之,增载宁宗以后异姓及外戚封爵数十人,前无所承,甚乖体例。又以魏了翁、文天祥二公之议,立藩镇一门,冀以续唐代藩镇之例,空言何足以当实事欤?又以李璮、陈日照二人立外国封爵,不知李璮倏南倏北,反复无常,且其所据之地,实在中原,不可以云外国。安南僻在南徼之外,自王其国,虽受册封,不足以云封建。赘此二门,尤为舛谬。今所续纂,于宋代则全准马端临之例,王圻所增,槩为削去。辽、金而下,四朝则同异姓并载,一以生前之实膺封号者为据。其追封加赠者,即属皇子,亦止从附注,槩不列入正文。或一人之身,生既封而殁又赠者,亦止以所封为正,庶乎得循名核实之义焉。

总而论之,辽之东丹,制度毕具,屹然各树一国。元则幅陨广远,诸王出镇之地,胥能总其军赋,辟置官僚。明之诸王,亦皆出就藩封,给以护卫。是皆有古者封建之余意。然不靖之徒,迭生事端,其弊亦根乎此。余则徒拥虚号,取给于食邑之户而已。此则四朝封建之大略,可按籍而稽者也。

钦定续文献通考

原创安徽太和县境内的六个公侯封地

安徽省的县域名称中,最具盛名的当属“太和”。

“太和”这一名字,源自《易经》中的“乾卦”云:“保合大和,乃利贞”,其中“大”字常作“太”解。

这个寓意深远的名称,显然为其历史赋予了不凡的意义。翻开历史志书,确实能找到太和曾经辉煌的时期,尤其是在两汉时期。统计下来,当时这里曾诞生过五个侯国(其中包括“细阳食邑千户”),以及一个公国,足见那时的繁荣。

始封君:夏侯婴(西汉开国功臣,凭军功封爵)

存续时间:十余年,之后加封为“汝阴侯”

地点:原墙镇北1公里,茨河左岸

名称:细阳食邑千户(虽非侯国,但曾是侯国一部分)

与太和历史息息相关的两汉时期,夏侯婴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名声显赫。

当时,刘邦仅是“泗水亭长”(相当于派出所长),而夏侯婴则是“沛县厩司御”(沛县政府小车队长),两人关系甚好。

刘邦起义时,夏侯婴立即投身其中,担任了刘邦的“专职驾驶员”。凭借这个独特的身份,夏侯婴几乎参与了整个起义过程。

作为汉初的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功绩可谓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夏侯婴资历深厚,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若没有这些功臣的支持,刘邦很难立下伟业。

其次,他随刘邦征战四方,攻占关中,最终帮助刘邦称帝,荣升“昭平侯”。

再者,夏侯婴曾推荐韩信,并与萧何一道“月下追韩信”,为刘邦打下了坚实的江山。

此外,夏侯婴曾冒死救过太子和公主。刘邦被项羽围困时,夏侯婴将其子女从追兵中救出,并多次将他们抛上车,成功脱险。

在诸多战斗和攻城战役中,夏侯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直到刘邦死后,陪伴过刘盈、刘恭、刘弘等皇帝,最后迎接刘恒(汉文帝)继位。

夏侯婴的故事也曾被唐代司马贞所评论:“圣贤影响,云蒸龙变。”他凭借与刘邦的深厚友情,最终获得了显赫的地位。

关于“细阳食邑千户”的封地,西汉建立后,刘邦加封夏侯婴于细阳(今太和县原墙镇北1公里茨河左岸),并赐予他1000户食邑。后刘邦更将他改封为“汝阴侯”,封地累计达到6900户。

汝南郡的“汝阴侯国”传承了四代,存在了86年,直到公元前115年。夏侯婴的儿子、孙子相继继承爵位。可惜,夏侯颇因与御婢通奸,最终自杀,封国也随之被废。

1977年,阜阳城西南郊意外发现了夏侯灶的合葬墓,墓中出土的390件文物,尤其是一些占卜盘和竹简,对于学界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名称:乐昌侯国(第一次的乐昌侯国)

乐昌侯张寿虽名气不大,但其祖父张耳和父亲张敖的名声远远超过了他。

西汉建立初期,七大异姓诸侯王中,赵王张耳便是其中一位大人物。张耳的儿子张敖继位后,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张敖因卷入谋反案虽最终被证明无辜,但由于与刘邦有亲戚关系,保住了性命。

张敖的儿子张寿继位后,封为乐昌侯,但这一侯国的命运并不长久。

- 张寿:封号为乐昌侯,封地位于赵集乡古城张庄,历时仅一代即废。

名称:乐昌侯国(第二次的乐昌侯国)

王武,出自民间,但因妹妹王翁须嫁给汉武帝,王家一夜之间成为了外戚。

王翁须生下了汉宣帝刘询,王武作为外戚获得封侯之位,并赐予他乐昌侯的封地。

王武继位后,王商接任。王商是一位忠诚正直的臣子,但因直言进谏,最终遭到皇帝的打压而死。

- 王武:以外戚身份封侯,始封于公元前66年。

- 王商:王武之子,因忠诚被封,但最终死于非命。

- 王安:继位后,乐昌侯国于公元3年因王安的行为而被废除。

始封君:岑遵(开国功臣后代,袭爵)

地点:原墙镇北几百米的茨河左岸台子庙

岑彭,东汉开国功臣,在平定各地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其子岑遵继位后,被封为细阳侯。然而,岑遵的后代却因种种原因,细阳侯国最终被废除。

- 岑遵:继承父业,封为细阳侯。

- 岑熙:复封细阳侯,但该国最终在他的继位后被废。

地点:原墙镇北几百米的茨河左岸台子庙

郭竟,作为郭皇后的堂兄,因随刘秀立下战功,获得了封号。他的后代也继续世袭,但郭嵩在去世后因为问题被废除。

- 郭竟:封号新郪侯,始封于公元41年。

- 郭嵩:继位后因行为问题,国被废除。

地点:赵庙镇东北3公里的后城孜村

东汉时期,孔子的后代也曾获得封地,孔安便是其中之一。

- 孔安:封为宋公,迁至新郪。

但宋公国的历史资料匮乏,最终命运不明。

历经风雨,历史的浮沉如烟,多少的英雄豪杰成了过眼云烟。

原创为啥中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一模一样?

中国的幅员辽阔,历史深厚悠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郡县制度管理广阔的国土及臣民,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然而,秦朝的国运较短,未能持续下去。继秦而立的汉朝未能完全推广郡县制,因此将其与封地制度结合使用,以便维持国家的统治秩序。

在秦朝之前,西周已有完备的礼法制度,专门规定了如何对有功臣子进行封赏,以及天子与臣子之间的等级关系。西周的礼法制度,是先秦文化辉煌的一部分,这一制度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一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先秦时期相似。

先秦时期的史书记载,从尧舜二帝治世开始,夏朝便摒弃了禅让制度,开创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家天下体制,这使得国家的观念变得逐渐明确。尽管皇帝身居高位,掌控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依然无法单独治理国家的辽阔疆域。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治理国家,也为了奖励有功之臣,夏朝便设立了五等爵位制,包括“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商朝时期,只有“公、侯、伯”三个等级的爵位;而到了周朝,五等爵位制度得以恢复。商朝末年,暴君纣王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诸侯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并将大量土地分封给王族、功臣及前朝的皇族后裔。齐地被封给了功臣姜尚,姜尚被封为齐侯;楚地则分给了颛顼的后代熊绎,熊绎被封为子爵,后来成为楚国的开国君主。卫地分封给了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康叔被封为侯爵,最终成为卫国的第一任国君。

周武王共封了71个诸侯国,然而被封为公爵的仅有八个,他们都是尧舜禹商等帝王的后代。公爵地位仅次于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即使是周朝的功臣和皇亲国戚,也难以享有这样的荣耀。根据等级制度,诸侯王可以掌控自己的土地、人民和军队,有权进行征伐以扩展领土,但也负有保护王室的责任。

这种制度虽短期内有助于国家的扩展和强盛,但其弊端也很明显——诸侯国的权力过大。一旦天子权威衰退,诸侯便会如狼群般争夺权力,甚至推翻天子的统治。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周朝不断通过礼教来约束诸侯,但最终未能抵挡住利益的诱惑,于是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乱世开始。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施郡县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然而秦二世即位后,朝廷动荡,统一局面难以维持。此后,历朝历代虽然继续实行郡县制,但与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已大相径庭。西周的诸侯享有实质性的权力,而秦朝及以后的封赏,多数只是名义上的封号或官职。历代皇帝为加强自己的控制力,逐渐削弱了封地的实权,封爵制在实际运作中逐步消失。

因此,史书中很难见到后来的官员被称为伯爵或子爵,反而更多提到的是丞相、尚书等职务。而在外国的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爵位如公爵、子爵等常常被提及,尤其是在欧洲的历史中。事实上,这种爵位制度的根源并非直接从中国传入。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于1884年发布《华族令》,正式确立了五等爵位制度,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划分给贵族。这一制度深受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影响,表明了中国历史在周边国家文化中留下的深刻烙印。虽然日本在科技和文化上主要学习西方,但在官员任命和封爵制度上,依然参考了中国的传统制度。

与中国地理相隔甚远的欧洲,也有类似的爵位制度,但其起源与中国有所不同。欧洲的爵位制度,最早出现在中世纪,作为封建国家中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至今依然在部分国家有所延续。欧洲的爵位名称,如公爵,与中国古代类似,其实是翻译的结果。在近代中国,许多翻译的西方文化作品时,基于对西方官职的理解,将它们与中国古代的官职对应,从而产生了类似的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的爵位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演变。在14世纪,英格兰国王首次封出大公,这些大公都是王室成员。而在古罗马,伯爵一职并不是荣誉,而是皇帝的侍从,负责军政和民生事务,但本质上仍是为皇帝服务。14世纪以后,侯爵逐渐位居伯爵之上。子爵则最初是法国的一种官职,作为伯爵的副手,经过多年的演变,才独立成爵位。

英国的男爵制度则更为特别。最初,男爵并没有贵族身份,而是指那些平民中的土地拥有者,经过历史发展后,才被赋予这一称号。如今,英国有24个公爵头衔传承下来,其中包括王室成员。尽管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公爵已不再拥有实质的政治权力,但这一头衔依然是历史荣誉的象征。

历史的长河中,权力和荣誉的传承终究是有限的,所有曾经的荣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褪色。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